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春秋时期,知识和技能重点是靠家学传承。
比如管仲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这一点他本人做过交代。他说,都是从先王的书里读出来的。但是管仲是贫寒之士,他的书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有两种猜想。
第一种,因为管仲自己就是周穆王的后代,家里可能保存了一些典籍。也许他的先辈都是爱书如命的。
第二种,管仲先是因为头脑聪明,当上了公子纠的老师,然后到了齐国朝廷,看到了很多先王的典籍。
总之,不是自家的,就是东家的,或许兼而有之。
管仲的交代符合那个时代教育的特点。当时周朝是有官学的,都城设有学校。但是对于接受教育机会很少的平民,基础模式还是家学。
那么,管仲对这种教育模式又做了哪些促进呢?
在祖庙对策的时候,管仲就提出要“士农工商,定业分居”。
先说定业:定业就是子承父业。这样做的好处,管仲说:
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管子·小匡》
这样一说,就知道子承父业在那个时代具有优越性。所以古代某种产业一旦形成,就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是靠子承父业、耳濡目染的熏陶来维持的。
再说分居:分居就是士农工商,不同行业的人分开居住。这样做的好处,管仲说,一是不会见异思迁;二是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
比如说您家里是农民,左邻右舍也是农民。有时候老哥们一起喝喝酒,在豆棚瓜架之下摇着蒲扇聊聊天,就把农业技术顺便交流了。现代人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窍门,我有一个窍门,交换一下,每人都有两个窍门了。
这种方式,对农工商而言,主要用来讨论交流专业技能。而士呢?他们讨论什么呢?管仲给这群人划定了一个居住区域,靠近学校。平常他们见面聊的内容,管仲说:
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
——《管子·小匡》(www.chuimin.cn)
这些士人本身就是官吏,他们的孩子也是官吏的重要来源,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肯定会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高。
到这里,需要进一步打开思维。
历史总是继往开来的,管仲的做法,毫不夸张地说,也为三百年后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出现播下了宝贵的种子!
一般认为,稷下学宫是齐桓公去世近三百年之后设立的。目的之一是招募天下贤才。稷下学宫,既相当于一所大学,又好比是社科院。在这里发生的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当时除了官方推崇的黄老之学外,儒墨法兵等各家,都在里面活动,形成了思想多元化的格局。当时的学生可以自由求教,老师也需要努力吸引学生。所以各家各派进行竞争,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于是学者们扬长补短、渗透融合、精进学说,而学生们也能开阔眼界、不拘门派、博采众长。如果说东周时期发生了中华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那么齐国就是运动会的举办国,稷下学宫就是主赛场。
今天的稷下学宫遗址,只剩下一片田野,禾苗青青。站在遗址,遥想两千年前的智慧激荡,余音袅袅,作为后生多想听听先哲们的交谈!有人认为,《管子》一书的内容也有稷下学者们的贡献。
那么为什么说稷下学宫是管仲播下了种子呢?
第一,管仲通过各种方法招募人才,齐国的、他国的,都欢迎。这些人才的学问大部分不同,所以需要管仲有包容的态度。同时管仲又把士人居住区划定在学校附近,促进他们讨论交流争论,本身就是开风气之先。管仲身后多年,一直备受尊重和推崇,他对齐国各方面影响都是深远的,所以稷下学宫的管理上,包容百家,体现他的精神,没什么可奇怪的。
第二,管仲的职务,使他必须关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因此他的格局是开放的。这一点只要阅读《管子》一书就能看出端倪。除了科技内容,在哲学、政治、文化、行政、法律、经济、军事、外交、管理、营销、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在探讨,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而《管子》之所以能够形成百科全书的风格,其实是因为管仲自身就有大海一样的品格。
通过之前的品读,不难感受到管仲的正面理性,像山一样厚重。但同时,还必须注意到他广阔包容,像大海一样深沉。高山,不为风雷所动,不论谁来,我都坚守自我;而大海,消化万条浊流,不论谁来,你都会变成我。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形势解》
管仲是颍上人,在颍水边上长大,后来跨过了淮河、黄河、济水,到了齐国淄水之滨。向北一望,就是大海。管仲思维的开阔、包容、灵动,与海纳百川的景象相呼应,《管子》一书同样也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模式。
也许,管仲品格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有关联的。在《管子》一书当中,他曾经谈到过一种现象,就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体解释是某个地方的人,他的品格与旁边流过的河水有关。河水清澈,人就容易公正;河水湍急,人就容易粗暴。管仲的这个结论,虽然至今无法验证,但是他的思路,既符合古人从自然吸取智慧的方式,也与现代心理学有所吻合。现代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叫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认为,除人文环境之外,物理环境也对人类群体心理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不是每个人都会受大海的启迪,但是管仲借水悟道,却是有迹可循的。
受大海的启迪,具有大海一样的格局,波澜壮阔的内心造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管仲是真风流!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对管仲进行全面了解后,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管仲是一位爱民的宰相。在孔子的心里,一个维护了华夏秩序的人,当然可以称作仁了。华夏社会需要和平,而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也需要平和。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宰相,能为整个华夏做这么大贡献,历史上这样的人能有几位呢?孔子的说法无异于给管仲封神——中华文明的守护神!而面对这样的神明,华夏子孙都应该心怀敬意。保卫华夏的巨人,管仲当之无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