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拓宽媒体的宣传渠道现在这个社会就是网络时代,电视节目如果想获得最大化的增值,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与其他媒体相结合加强市场宣传。文化类电视节目本身特有的文艺特质是其“卖点”,社会宣传是把这些“卖点”向大众传播的有效办法,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舆论宣传可以使观众方便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这样有利于按预告时间收看,提高收视率。因此,无论是何种节目,主持人的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
2023-10-30
《朗读者》节目是一档主要以朗读为主要形式,以文化情感为主题,由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的节目,董卿兼顾主持人和制作人的两种身份,《朗读者》主要的节目内容是每期会邀请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嘉宾,有的嘉宾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有平凡普通的素人嘉宾,每位嘉宾都会带来属于自己的朗读故事,每期节目也会有不同的主题,有关不同的成长故事,丰富的情感经历还有感人至深的传世佳作,不同主题相互结合的方式,用最真挚的内心感受文字背后触摸不到的深层内涵和价值,用最真实的语言,这样一种看似普通但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朗读出来的平实文字,其中蕴含的真情实感直抵观众的内心,给观众以不同的精神鼓舞。该节目还获得“2017中国综艺峰会匠心盛典”年度匠心制片人奖和盛典作品奖,《朗读者》对于董卿来说,也是她在主持生涯中一次不同的飞跃,因为首次担纲制作人的重担,从台前到幕后,董卿对于节目也付出了不同于其他节目更多的心血,节目的朗读材料,从节目初期的故事选择,到朗读专家文学顾问团的精心挑选,再到嘉宾台前富有感染力和真情实感的流露,各个方面的筹备和配合,最终展现出来的就是饱含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的诚意之作。《朗读者》节目,朗读是外在形式,最主要的还是朗读的内容和朗读的人,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最直接的真情实感,才能让观众真切地感动,发现不一样的美。
(一)节目内容分析
1.节目主题的真挚性
《朗读者》节目在朗读文本内容的选择上十分用心,《朗读者》一共由11期节目组成,在这11期节目中,有10期不同的主题词,每一个词语都能直击观众的内心,“遇见”“陪伴”“眼泪”“第一次”等的主题词,使人一看到便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各种不同的故事,每一个词语都好像与你似曾相识,但每一个词好像又都是在你记忆深处搁置已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有一种情感能够让你感同身受,这也是《朗读者》节目主题的真挚性所在,不仅有像J.K.罗琳、堂吉诃德、泰戈尔等这些国外作家的作品节选;也有鲁迅、三毛、老舍等这些国内作家的文章片段,从节目初期的故事选择,到台上富有感染力和真情流露的朗读,各个方面的筹备和配合,最终都是凸显节目主题的真挚性。
2.节目主持人的感染性
很多情况下,从主持人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的定位而言,有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目符号,同样也是节目最直接的传播者,特别是综艺类的电视节目,对主持人的整体要求也是同样高,不仅要具有观众缘的外貌,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个人特质,这样才能在明星众多的节目中脱颖而出,让观众印象深刻。
在《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融进了个人的主观感受,使信息传递有了对象感、交流感,董卿和嘉宾们简短的像是谈心一样的访谈,主持人在第二现场与嘉宾亲切的对话互动,畅谈朗读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使得读者在对所在的时代呈现的人和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如此一来,经过前期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帮助嘉宾放松,为接下来嘉宾走到台前朗读也做了很好的铺垫。像董卿这样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在央视工作多年,大大小小的晚会无数,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出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诗词歌赋,出口成章,独有的文学气质也给节目增色不少,身兼主持人和制作人,关于《朗读者》台前幕后的所有细节,也是全程参与,这样一来,主持人在参与这些的同时无形之中就和节目之间有了更深的默契,在主持《朗读者》节目时也显得特别具有真实情感,其中有一期节目主题是“亲情”,著名演员斯琴高娃老师是朗读嘉宾,朗读的文章是贾平凹的《写给母亲》,当朗读结束之后,她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平静,观众更是被她情真意挚的朗读所深深打动,也纷纷潸然泪下,主持人董卿更是掩面哭泣无法自拔,此情此景,不需要任何的语言,董卿一个深深的拥抱并轻轻地说了一句“让您难过了”这样的举动胜过千言万语,也让人感觉非常贴心和关怀备至。
3.节目嘉宾的多层次性
《朗读者》节目在嘉宾的选取上也十分用心,有蒋雯丽、王千源、徐静蕾这些演艺圈的明星艺人,有李宁、惠若琪、邹市明这些体育界人士,有张小娴、麦家、郑渊洁这些文学作者,也有救死扶伤的战地女医生蒋励、环游世界的航海艺术家翟默、无私奉献的张鲁新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更邀请了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中间有人积极地应对病痛的折磨,有人遭受着和正常家庭不一样的苦难,各种来自不同领域和生活环境的人,来到这个神奇的舞台上,都能让人卸下俗世的纷扰,单纯的朗读与聆听,缩小观众与节目的距离感,直抵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那片地方。不局限于职业,去寻找更具精神力量的代表人物。进一步而言,多层次的嘉宾设置,能更好地和朗读的故事本身相贴合。多元的文化选择,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种不同题材的作品也能更好地和不同领域的嘉宾相配合。正是这些嘉宾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再加上发自内心的朗读和表达,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群体的心理。
(二)节目形式分析
1.复合的节目板块
首先是节目一开始的访谈环节,一般只有访谈类型的节目才会有采访嘉宾,主持人和嘉宾对话这样一个环节,《朗读者》不是一个单纯采访性的节目,但是节目的开始第一部分增加这样的一个环节也是该节目的出彩之处,采访的现场是设置在一个比较小的演播室内,演播室内的设置非常简单,几张对面摆着的沙发、电视和茶几,茶几上面有一些简单的茶具和装饰画,猛然一看,你会觉得这很像普通人家的客厅摆设,比较舒适和温馨,这样的布局也是为了能够让嘉宾感觉亲切和自然,像在自己的家一样,和主持人像朋友一样简单谈谈心,整体光线也是偏黄光的暖色调,淡化嘉宾内心做节目的仪式感和紧张感。这样有特色的传播采访环境,也更容易让嘉宾袒露自己的内心,畅谈真实之感。
第二部分的朗读环节无疑是整个节目的核心部分,相对于采访嘉宾时的演播厅相比,朗读环节的演播厅看起来更开阔些,弧形的舞台设计,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像是在图书馆的汇报大厅,也像是小剧场的舞台,这样的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嘉宾在作为朗读者时更具有表达的欲望,也更适合抒发自己关于朗读故事的特殊情怀和内心。特别是从第二现场的小演播室走出来开始准备朗读的时候,也会让朗读者深切体会到不同环节的设计感,舞台虽然是固定的,但在不同的嘉宾的身份以及选择不同的朗读故事时,舞台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嘉宾在朗读将舞台作为朗读背景时,整体看起来也不会那么单调,有时一个昏暗的路灯,一把破旧的藤椅,一束盛开的鲜花,搭配不同的道具,也会使平淡无奇的舞台看起来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祥和与美好。作为央视主推的一档大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该节目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唤起人们心中对文字的热爱,对阅读的热爱,能够通过自己表达的内容,正确地去引导受众,享受文化的视听盛宴,在这样一个娱乐化以及快节奏的时代,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正能量作用。(www.chuimin.cn)
2.专业的灯光和舞台
灯光设计者根据节目的视觉呈现和功能的需求,依据舞美空间合理巧妙地设计灯光结构,在舞台上方使用桁架搭建出几何结构灯位,与舞台造型遥相呼应,整体效果契合点、线、面的设计思路。按照节目内容要求舞台空间分为两个区域:中心舞台与采访间。两个区域在节目内容上相互关联、里外呼应,在舞美灯光方面也是造型和颜色相近,起到呼应的效果。根据节目需求,灯光设计对人物形象塑造、舞台空间气氛营造、光效对比中图像的表现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着重设计。因为中心舞台区承载着节目中主要的内容形态,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成为布光的重中之重,灯光设计根据不同节目内容安排采用了不同灯位的灯型组合,保证了每一个人物形象在不同情境下的塑造。如为了在诗情画意的场景中突出朗读者,灯光使用了淡蓝色的光晕渲染整个舞台,并用追光打在朗读者身上,形成一个极小的光区,以光色来凸显朗读者的真实情感。淡蓝色的光色在此的使用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因为在自然界中,淡蓝色是深沉的、忧郁的,设计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人们观察的瞬间。通过这样的处理,灯光不仅融入了朗读的氛围,推动了情感发展,更是塑造了人物的性格,调动人们的情感。舞台空间氛围的塑造与渲染方面,因为舞美风格庄重典雅、线条明显,为使灯光空间呈现出多样的风采,将表演者的情绪与情感通过设计者的构思转化为艺术的语言,似乎也是向大家娓娓道来精彩的故事。
《朗读者》的舞美设计采用了剧场式的造型设计,在舞美方面的追求充满了仪式感。从整体上看,舞台架构采用了欧式建筑元素作为整体架构,而且舞台表演区和观众席通过建筑结构元素进行了无缝衔接,保证了舞美效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设计者将舞台中心背景设计为三层高达10米的半圆形图书馆,并搭配伸出式环形舞台,给人一种瞻仰知识殿堂的空间即视感。图书馆两侧造型则使用了发散式的设计,将波光粼粼的仿水晶缀帘幕作为装饰,避免了“剧场式”舞台台口相对死板的感觉,使延展后的舞台更具视觉冲击力。
3.柔和的表达方式
朗读仅仅是《朗读者》节目的开始,与朗读相连接的是一个个朗读者现实中所发生的人生故事,可能是平凡普通的小事,也可能是意义重大的大事,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人性背后的光辉与感动,最后归根结底都回到以人为本,这样才最能让你我动容。人世间有很多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太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耕耘这样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些故事背后共通的情感,会更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和体会朗读背后无穷的文字力量,人生的深度和广度、浓度和厚度成为搭建直达观众内心的桥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地球村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已经被越来越便捷的收视所打破,观众就有自己选择看什么节目,观众不同的收视需求也促使更多、更丰富更优质的电视内容应运而生,尤其是文化类节目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拉近,走情感路线,触碰到受众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能和观众产生共鸣。这些故事分享中,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有生活中的琐事,看似平淡的日常,却打动了观众的心。
《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
(三)节目创意分析
1.《朗读者》系列丛书热销
《朗读者》系列丛书是和《朗读者》节目同名的图书,该系列丛书共分为三辑,以节目为基础,一共收录了70位朗读者的访谈内容,一共有94篇文本,154张照片。其中的访谈部分,是补充了因为节目时长限制而被删减的精彩片段,并且增加了朗读者小传和名家文本点评。并且在书中还是用了最新的AR技术,将聆听朗读与阅读文本完美结合,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以同名图书的文化类及电视节目衍生的产品形式,尚属首次。并且在推广和宣传上取得了显著的二次传播的效果。
2.线下朗读亭的渠道推广
《朗读者》的开播平台起点很高,加上互联网平台和多家视频网站客户端的线上播出,是其节目本身成功的很大的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节目后期,在用户基数庞大的微信和微博这些宣传自媒体上进行平台推广。“根据数据统计,自节目播出以来,在各种不同的视频、音频客户端的播放总量高达10亿多次,并且在微博热搜榜上的话题阅读量也是超过十几亿。”在朋友圈的转发量也是将近有300多篇软文都破了10万,可见火爆程度绝非一般。
不仅仅是线上的传播宣传效果非常好,线下推出的“朗读亭”也是备受观众的喜爱,朗读亭的推广走进了许许多多的城市,很多线下的观众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次用朗读者的身份去感受文字的魅力,有的人在朗读亭里放声大哭,有的人在朗读亭里真情告白,有的人在朗读亭里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这样的线下模式与线上节目相呼应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还是第一次,人们看到朗读亭,也会不自觉地在匆忙的日子里稍作休息,按下暂停键,用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朗读文章片段,以此来感受文字带来的力量,朗读和自己相关的人生经历和梦想,表达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情感,朗读亭的地推模式也很好地对节目本身有了全新的二次传播,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也有助于提升全民阅读的积极性,让人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爱上阅读,爱上慢生活。
有关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电视节目创新研究的文章
(一)拓宽媒体的宣传渠道现在这个社会就是网络时代,电视节目如果想获得最大化的增值,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与其他媒体相结合加强市场宣传。文化类电视节目本身特有的文艺特质是其“卖点”,社会宣传是把这些“卖点”向大众传播的有效办法,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舆论宣传可以使观众方便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这样有利于按预告时间收看,提高收视率。因此,无论是何种节目,主持人的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
2023-10-30
那些优质的、典范性的节目模式,往往是将多种节目形态高度整合在一个节目模式当中,进而产生出各类创意元素。好的节目模式可以通过将各种节目形态的特性高度融合在一起,推动节目形态的创新。安徽卫视联合光线传媒引进 Fremantle Media 公司的节目Don’t Stop Me Now,推出新才艺竞技节目《势不可挡》。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节目的创新,推动整个电视业的持续发展。......
2023-10-30
单纯依靠明星并非电视综艺节目的长久之道,从素人中挖掘素材更具可持续发展潜力。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设置上看,这一趋势也逐渐明显。(三)继续依赖名人效应尽管素人时代到来,但名人仍旧是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制胜法宝。另外,目前很多综艺节目都选择将名人和素人组合搭配,吸收双方在人气和地气方面的优势。包括以慈善、公益为目的的综艺节目的兴盛,如《梦想合唱团》《天声一队》等都体现了综艺节目的人文化趋势。......
2023-10-30
调整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内容,使内容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做更符合群众心意的策划才能让节目获得收视成效。文化节目通过展现良好的传统文化,能够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探寻历史真相的热情。文化节目通过以现代化的展现手法去介绍传统文化,能够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和产生共鸣。文化类节目展现其内容的表达方式也会有不同角度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就是找到最适合表达节目主题的方向。......
2023-10-30
20世纪40年代,电视作为国家政府用以宣传、告知和影响社会的传播工具的属性被打破了,而电视节目随着电视媒体商业化特性的凸显开始得到发展。至此,电视节目的发展也走向了全面商业化。电视节目形态的变化随着电视功能的发展,可谓经历了由舆论宣传、社会教育到娱乐审美表现再到以商品的形式提供社会服务和进行文化传输的阶段。......
2023-10-30
例如,在《爸爸去哪儿》第一期节目中,郭石头在奔跑的过程中配用了魂斗罗游戏的音乐,非常应景奏效。在未来的电视节目中,多种特效手法的运用必是发展趋势之一。为此,该节目的踩点组几乎踏遍了国内的所有省份。......
2023-10-30
与此同时,有关跨文化传播的初步探讨及研究成果也开始出现。据统计,自跨文化传播引进国内至 1994 年,相关文章已经发表近百篇。这一时期,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入了与国外接轨的阶段,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迅速增加,相关著作的介绍翻译也迅速增强。文化多元化研究、文化帝国主义研究、大众媒介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等问题研究成为热点。进而在 2005 年与 2006 年,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入了真正的发展高潮时期,论文发表数量呈现激增的态势。......
2023-10-30
据统计,第一季《中国达人秀》的总收入超过 2300 万元,平均收视率在 3%以上。而《非诚勿扰》2010 年 6 月 6 日的收视率则高达 4.53%,刷新了之前所有卫视节目的收视纪录。我们可从中得到启示: 加大资金投入和组建强大的制作团队,集中精力打造精品节目,是当下电视媒体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
2023-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