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电视节目创新研究: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历程

电视节目创新研究: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历程

【摘要】: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便应用电视技术开办了访谈类节目。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电视访谈节目形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该节目自1954年起便统治了深夜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此档节目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收视率的压力,访谈节目在形式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二)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历程1.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便应用电视技术开办了访谈类节目。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访谈类节目是1934年在美国出现的一系列公共服务节目,如《芝加哥圆桌大学》《美国空中城市会议》等,这些节目探讨和辩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两个领域。1948年,美国出现了《得克萨科明星剧场》和《小城大腕》,访谈类节目一时间成为电视节目的主流形式之一。但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此类形态的节目并未得到有效发展。直至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一些竞选者开始在电视上发表演说和访谈,继而出现了一系列带有商业性质的、比较轻松的访谈节目,如由喜剧演员斯蒂夫·阿伦主持的最早的夜间访谈节目《今夜》等,明星闲聊式的访谈方式由此确立。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电视访谈节目形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一)美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历程

1.萌芽阶段:20世纪20—50年代

访谈节目最早是以广播作为载体出现的。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于是形成了便于大家在公共场合进行交流和发表言论的聚会和沙龙。广播技术在此潮流的应召下,逐渐开辟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访谈节目。1921年,马萨诸塞州斯普林斯菲尔德的WBZ电台播出了第一档访谈节目,主题是为农村听众讲农场经营。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治类访谈节目开始出现。到了70年代,访谈节目的内容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变化,开始较多地涉及心理学、性等问题。

电视访谈节目是在广播访谈节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凭借着声画结合的优势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第一批用于公共服务的访谈节目;40年代末,最大的两档以名人访谈为特征的大型杂耍节目分别是由米尔顿·伯尔主持的《得克萨科明星剧场》和爱德·萨利文主持的《小城大腕》;50年代,围绕着全国大选,许多总统候选人在电视上发表演说和访谈。此外,在商业竞争的压力下,单纯探讨严肃性话题的电视访谈节目所占比例很少,主要几档节目也是从成功的广播节目中移植而来的,如问答节目《请交流》、爱德华·默罗和弗雷德弗兰德利主持的记录戏剧性历史时刻的《现在请看》等。这些节目将访谈与喜剧元素结合起来,开了今天电视访谈节目形态的先河。《今夜》可谓是现代电视访谈节目形态的鼻祖和成功之作,其通常的嘉宾组合是:一个歌手、一个喜剧演员、一个知名人物和一个大众文化分析家。该节目自1954年起便统治了深夜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2.发展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后期,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者们开始逐渐重视节目的接受者—观众。他们有意识地将节目的设计与观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注重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访谈节目。成功的案例如1967年在俄亥俄州戴顿开播的《唐纳休》节目,节目主持人唐纳休热情、亲切、幽默,他在现场观众中来回走动,鼓励观众大胆地提问,并及时反馈他们的问题,以此将所有观众联结在一起,创造出和谐的访谈氛围。观众有效地融入现场环境,使访谈显得非常真实。此档节目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

至20世纪70年代,这种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互动的节目形态风靡全美,相同模式的节目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日间访谈节目大多是以妇女为主要受众的。

3.繁荣阶段: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虽然在电视诞生初期,访谈因素已经出现在部分电视节目中,但是电视访谈节目作为一种独立形态被认可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的电视访谈节目在80年代至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无论是日间访谈节目还是夜间访谈节目都进入了成熟阶段。由于人们对于新事物(电视技术)的狂热开始散去,观众的收视心理日益成熟,单一的访谈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已大不如前,逐渐失去往昔的活力。形式单一、内容涵盖面窄等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观众呼唤着形式更加新颖和内容更为多样化的节目。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收视率的压力,访谈节目在形式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此同时,内容方面也开始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性和暴力问题的触碰,极大地拓展了访谈节目的范围。

由于节目制作者的理念各有不同,这一时期电视访谈节目呈现出来的面貌也大相径庭。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揭露个人隐私为目的,追求节目的戏剧性,把他人的痛苦和困境作为娱乐观众的手段,通过对他人内心隐私的窥视来吸引观众;另一类则是态度比较严肃的访谈节目,它更像心理治疗小组,来到现场的嘉宾们倾吐自己内心的痛苦,主持人、专家和现场的观众则为他们提供各种建议,尽量从正面去化解他们的烦恼。(www.chuimin.cn)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日间访谈节目包括《奥普拉·温弗瑞秀》《杰瑞·斯普林格秀》《曼特尔·威廉斯节目》《罗兰达节目》《莉基节目》《詹妮·琼斯节目》等。另外有夜间访谈节目《大卫深夜脱口秀》《杰·雷诺今夜秀》等,主持人分别为大卫·莱特曼与杰·雷诺,这两个主持人的共同特点是伶牙俐齿,喜欢拿别人“开涮”。夜间访谈节目比较突出喜剧色彩,主持人常常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及重要的新闻人物进行挖苦和取笑,通过这种幽默调侃的方式,政治事件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被消解了。这些节目以揭露个人隐私为目的,追求刺激性,通过对他人内心隐私的窥视来吸引观众。节目的话题往往带有猎奇的性质,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紧张在这种完全“开放”的氛围中得以松弛,因此此类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4.稳步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以来,真人秀电视节目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并且开始统治整个电视节目,访谈节目失去了往昔强劲的发展动力,新的有影响力的节目凤毛麟角,担当大任的依然是一批老牌节目,包括1985年开播的《拉里·金直播》、1986年开播的《奥普拉·温弗瑞秀》和1993年开播的《科南·奥布赖恩深夜秀》等节目。但是近几年,这几档经典的老牌节目也开始淡出屏幕,如《拉里·金直播》已于2010年12月28日停播,《奥普拉·温弗瑞秀》也在热播25年后于2011年5月25日告别荧屏。访谈节目目前已不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蓬勃兴盛,但是它以其自身的低成本和快回报的特点,依然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二)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历程

1.萌芽阶段:20世纪60—80年代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渊源要追溯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文化大革命”前电视访谈节目的雏形已经出现。20世纪60年代,北京电视台还设有《电视台的客人》栏目,曾邀请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劳模等到演播室与观众见面并发表讲话,如王进喜、时传祥等都曾作为嘉宾参加过节目。这一时期电视访谈节目的特点是:主讲人即嘉宾,他们多数是领导或各界名流。“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对言论的严重忌讳,电视访谈节目在此时期完全退出了舞台。“文化大革命”之后,电视业出现了复兴的可人景象。1985年2月,央视设立了《电视论坛》专栏,成为思想教育访谈节目的阵地。1988年9月28日,重庆电视台开播了时长100分钟的时政综合专栏节目《面对面》,采用主持人形式,设有《市民论坛》《党政发言席》《论辩会》等栏目。同年12月24日,吉林电视台开办《大家谈》,每期节目时长10~15分钟,话题为社会问题,注重节目现场的采访。此阶段的节目已经具备了现在电视访谈节目形态的基本要素:主持人、嘉宾、观众,而且彼此之间有了交流,主持人或嘉宾会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不足之处是话题范围依然很小,偏重于政治生活方面,对于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缺乏关注。

2.兴起和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访谈节目是以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为标志的。同年央视大型新闻杂志节目《东方时空》设立《东方之子》栏目,采用了主持人访谈这一形式。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电视访谈节目还有北京电视台的《BTV夜话》《说你说我》,广西梧州电视台的《鸳江夜谈》,山东淄博有线电视台的《直播热线》等。1996年3月16日,央视正式推出的《实话实说》栏目,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电视访谈节目,从第一期节目《谁来保护消费者》开始,由崔永元主持的这档节目便在全国掀起了访谈节目的热潮。随后,国内的电视访谈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中央电视台有《文化视点》《影视同期声》周末版、《半边天》周末版,地方台有北京电视台的《荧屏连着我和你》《国际双行线》,深圳电视台的《魔方舞台》,重庆电视台的《龙门阵》,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湖南卫视的《大当家》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电视节目的服务和娱乐功能也明显增强。电视访谈节目开始更多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处境和价值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访谈节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节目主持人越来越受到重视;二是嘉宾的身份、地位不受限制,普通百姓也开始参与到节目中;三是话题范围得以拓展,大到社会热点小到身边琐事都可以摆上台面,以较为轻松的方式进行讨论。

3.稳步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秉承之前基本宗旨的基础上,电视访谈节目有了新的特点。在形式上,不仅更加追求多样化,而且开始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其传播优势,通过全方位的互动和交流满足观众的收视期待;在内容上,涉及范围更加广阔和人性化,时政、社会生活、金融、心理、时尚、购物等一应俱全。比较成功的访谈节目包括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对话》《咏乐汇》(现已停播),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一虎一席谈》,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大声说》等。与之前的访谈节目相比,这些节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在话题甄选、访谈层次、记者的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和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以及后期编辑等诸多方面都借鉴了欧美流行的脱口秀节目的方式,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调整与创新。此外,一些节目开始尝试纳入一些新的元素,如结合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实现观众与嘉宾和主持人的实时互动,促使场内信息及时更新;同时,吸引大量网友参与节目的前期策划,深入到观众当中去寻找话题,真正做到了以观众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