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研究成果: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

研究成果: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

【摘要】:8.2.2.1拓展区的功能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拓展能力,因此本书提出可浸性的概念,可浸性强调在旅游目的地范围内旅游环境系统的拓展、区域范围内旅游环境系统压力的转移,根据可浸区百分比状况,旅游环境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对其韧性起重要作用,要使旅游目的地在旅游高峰期具有韧性并能够自我组织以保持秩序,且能够保持健康,旅游目的地需要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特殊性对可浸性“向过去追溯”。

8.2.2.1 拓展区的功能

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拓展能力,因此本书提出可浸性的概念,可浸性强调在旅游目的地范围内旅游环境系统的拓展、区域范围内旅游环境系统压力的转移,根据可浸区百分比状况,旅游环境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对其韧性起重要作用,要使旅游目的地在旅游高峰期具有韧性并能够自我组织以保持秩序,且能够保持健康,旅游目的地需要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特殊性对可浸性“向过去追溯”。

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使旅游环境系统受到威胁,导致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临界值出现从T1向下区域实线转化,使旅游环境系统受到威胁,导致不良机制的发挥,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系统陷入混乱;若面对旅游者的涌入,在一定的管控举措下,旅游环境系统保持自组织的状态,城市拓展可拓区域,将促成旅游环境系统从T1向T2区域转化,如图8-7所示。

图8-7 旅游环境可浸区百分比的假设动态
Fig.8-7 The hypothetical dynamics of the percentage of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dipping zone(www.chuimin.cn)

8.2.2.2 快速重组

旅游目的地承载力的“弹性适应能力提升,建立动态维护、多级网络、联合共治的旅游目的地”为总体目标,从技术工程、时空联动、社会治理方面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空间拓展的总体思路[204]。第一,根据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性特征与季节性特征,预先控制旅游环境承载力空间拓展的防控重点,促使旅游目的地在压力中不断学习,适应使其韧性能力提升,解决传统规划的静态预测的时效性越来越短的问题;在旅游目的地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定期评估、适时调整,确保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其面临的压力发展趋势及相关技术相适应。第二,以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性特征为切入点,构建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多极网络风险分散体系。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系统的多功能性、冗余度和多尺度的网络连接性,强调区域范围内某个地域或系统的外界压力干扰强烈形成的多级网络风险分散。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可及时调整的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立旅游目的地韧性体系,如图8-8所示。

建立“生活圈-景区圈-市域范围”三个空间尺度的旅游目的地韧性,构建多元参与联合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首先,构建信息化的综合管理平台。兰州市政府通过系统维护、跟踪校核、辅助决策的行为,通过风险数据库建设,评估重点防范风险和非重点防范风险,分析风险影响范围和空间特征,提出旅游环境系统防范风险的对策。其次,政府执行治理行为,构建以城市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多主体共同治理,通过旅游目的地灾前、灾时、灾后的具体举措,在政府的努力下、专家与技术人员的支持下与其他组织的努力下,提升城市旅游环境韧性治理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