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劭撰《周易郑注》十二卷,宋王应麟撰。王应麟所辑《周易郑康成注》一卷,明胡震亨附刊于李鼎祚《集解》后,其已见《集解》者不录。应麟书及栋所辑新本,《郑氏周易》三卷,前《提要》已著录。以《汉书》注所云郑氏,即注《汉书》者,非指康成。依孔颖达《正义》,称先师篇次以《彖》《象》附本经。复又引《释文》《七录》作十二卷云,郑原本如此,盖两存其说。郑《诗》《礼》注皆引《京氏易》,与注《易》用费学不同。......
2025-09-30
汉郑氏注 宋王应麟撰集
归安丁杰后定 武进张惠言订正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注】体,生也。《文选·陆机〈赠顾交阯公真诗〉》注。惠言谓生仁不辞,荀爽、京房之本“仁”皆作“信”。或疑郑本“仁”作“人”也。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注】当隐之时,以从世俗不自殊异,无所成名也。《集解》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而行之,忧而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注】确,坚高之貌。此句【姚补】拔,移也。《释文》潜龙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1]闲邪以存其诚,《晁氏易》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及时,故无咎。同上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注】作,起也。《释文》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志[2]灾也。《晁氏易》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现天则。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情性[3]也。《晁氏易》《汉上易传》乾始而以[4]美利利天下《晁氏易》,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https://www.chuimin.cn)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注】殃,祸恶也。《释文》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之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慊于阳也,故称龙焉。《释文》云:“嫌”郑作“溓”,此误以郑读为郑本也。又不言郑無“无”字,亦脱。《汉上易传》云:郑本作“为其兼于阳也”,其無“无”字得之,而“兼”字又讹。当依《诗正义》定作“为其慊于阳也”。王本误,今依惠。【注】慊读如“群公溓”之“溓”,古书篆作立心,与水相近,读者失之,故作溓。溓,杂也。阴,谓此上六也。阳谓今消息用事,乾也。上六为蛇,得乾气杂似龙。《诗·采薇》正义 今《正义》本“慊”“溓”字互易。孔又云:《文言》为“心边兼”,郑似“水边兼”。则今本写误可知。今从惠定本。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注释】
[1]丛书本无,据湖海楼本补。
[2]“穷志”今本作“志穷”。
[3]“情性”今本作“性情”。
[4]“以”今本作“能”。
相关文章
柯劭撰《周易郑注》十二卷,宋王应麟撰。王应麟所辑《周易郑康成注》一卷,明胡震亨附刊于李鼎祚《集解》后,其已见《集解》者不录。应麟书及栋所辑新本,《郑氏周易》三卷,前《提要》已著录。以《汉书》注所云郑氏,即注《汉书》者,非指康成。依孔颖达《正义》,称先师篇次以《彖》《象》附本经。复又引《释文》《七录》作十二卷云,郑原本如此,盖两存其说。郑《诗》《礼》注皆引《京氏易》,与注《易》用费学不同。......
2025-09-30
鲍叔牙与王子城父视察完乾时,并肩驱车,匆匆赶到齐宫。三人一番密谈,定下了乾时战事。大战在即,君臣聚会,王子城父一番雄论,赢得阵阵喝彩声。城父出身高贵,本是洛邑王子,早年之时,其用兵善战之名便被列国诸侯所熟知,只是后来遭逢“子克之乱”,以致没落至今。然而,顺着这条时水再往前行二十里,便是断水干涸的乾时鸿沟。桓公将手中铜剑高高举起,压住了呼声。......
2025-09-30
提出天子的行为准则,必须取法于天地,借鉴古代的圣贤君主,使自己的行为有所依凭。天子之义①,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②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古时候,朝廷中的礼仪制度不能用在军队之中,同样,军队之中的礼仪制度也不适用于朝廷,所以,德行和道义才不会相互逾越。禹受舜禅,后禹将帝位传给儿子启,启因此建立夏王朝,夏启又称夏后氏。......
2025-09-29
郑玄是大经学家,也是大训诂学家。这一点与许慎不同:“郑氏注经,与许氏解字之体不同。注经职在畅通经意,多因文立注,而引申假借之义为多;许书则以阐明文字本义为主,二者固有辨也。”因此,郑玄注《易》尽力运用《易传》已有训诂成果。《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训诂学著作,它的成书是汉代训诂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注《否》九五,“休,美也。”《复·六五象》:“考,成也。”注《家人》九五,“假,登也。”......
2025-09-30
判断何者是逆于主要趋势的“重要”中期走势,这是“道氏理论”中最微妙与困难的一环。图1-6 上证指数四轮牛市与熊市循环标示图根据道氏理论,第二轮主要牛熊循环又可以分为次级别的四轮牛熊循环。......
2025-09-29
对于国家的统一与主权的独立,康熙帝有着较为进步的思想。对于国内,康熙帝也历来反对分裂割据,不断出兵收复失地、平定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与领土的完整。康熙帝去世以后,先后继位的雍正帝、乾隆帝继续励精图治,使清朝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人的精心治理,清王朝达到了强盛的顶峰,中国以强大的形象屹立于东方。后人就把从康熙到乾隆这130多年的时间称为“康乾盛世”。......
2025-09-30
就易学而言,他对汉代易学的总结和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郑玄易学融合今古文易,结束了两汉今文易和古文易相对峙的局面汉代易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立于学官的施、孟、梁丘易是今文易,民间未立学官定的费氏易与古文易相同,则属于古文易。但此次校刊的熹平石经是今文。故郑玄易学从思想和方法方面继承了京氏易今文易和费氏易古文易。以礼注《易》是郑氏的独创,这也是郑氏易学胜于马融易学关键之所在。......
2025-09-30
按照这一逻辑进一步推断,既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也应该是万物之一的“器”的本原。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对器原于道这一逻辑过程做了更为清晰的阐述。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即“阴阳相推而生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象”是通于道的。这一逻辑简而言之,即器源于象,象通于道,因此,器原于道。......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