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借古代典籍 见君之义

借古代典籍 见君之义

【摘要】:提出天子的行为准则,必须取法于天地,借鉴古代的圣贤君主,使自己的行为有所依凭。天子之义①,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②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古时候,朝廷中的礼仪制度不能用在军队之中,同样,军队之中的礼仪制度也不适用于朝廷,所以,德行和道义才不会相互逾越。禹受舜禅,后禹将帝位传给儿子启,启因此建立夏王朝,夏启又称夏后氏。

【题解】

本篇主要探讨了如何治军,特别是从国君行为准则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治理军队。提出天子的行为准则,必须取法于天地,借鉴古代的圣贤君主,使自己的行为有所依凭。在规范君主的行为依据时,作者同时还强调了“教民”的重要性,提出了“士不先教,不可用”的主张,从君民两个方面论述了国家治理的法则。

在谈到治军与治国时,作者提出了“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的精湛论断,主张军队和政治的礼仪制度不能相互逾越,必须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在论述奖惩善恶的问题上,作者提倡奖赏和惩罚都要及时进行,但一定要恪守赏罚要有度的原则,以培养将士不夸功、上下都能主动承担错误的谦让之风。

对一个国家而言,要使自己的军队在战场上百战百胜,就必须形成一种良好的军民关系,君主要善于调动军队的积极性,因此适度的奖惩措施是很有必要的。重用真正有才能之人为国出力,一定要善于选拔良将,同时君主还要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要结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特殊性,不能用朝廷的礼节规范来要求军队,只有这样,军队才能有强大的战斗力,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所以说,国家要崇尚礼仪,军队要崇尚法令,二者互为补充,并行不悖才能使国家安定而不至于发生祸乱。

【原文】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上贵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国中之听,必得其情,军旅之听,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事极修,则百官给矣,教极省,则民兴良矣,习贯成,则民体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远,纵绥不及。不远则难诱,不及则难陷。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

【注释】

①天子之义:天子治国的准则。

②士庶:贵族和平民。士:一指贵族,一指古代四民之一,即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庶:指平民,百姓。

③国容:朝廷的礼仪制度。

④军容:军中的礼仪制度。

⑤伐:炫耀。

⑥上之器:国君器重的杰出人士。

⑦苟:如果,假使。

⑧体俗:按照好的风俗办事。

⑨纵绥:追赶撤退的敌人。

⑩陷:这里指被敌人设的陷阱所害。

【译文】

天子治国的准则,是一定要取法天地,而且要以古代贤君的治国方式为借鉴。贵族和百姓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一定要奉养父母,还要不偏离于国君和尊长的教导。所以,即使是贤明的国君,如果不事先对国内的贵族和百姓进行教育,那么这些人也是不可以任用的。

古代的国君教育百姓,必然会先去建立上、下、尊、卑的人伦道德规范,从而使贵与贱、上与下之间互不侵犯。德行和道义不会相互逾越,有才能技艺的人不会被埋没,有勇力之人不敢违犯命令,只有这样,才能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古时候,朝廷中的礼仪制度不能用在军队之中,同样,军队之中的礼仪制度也不适用于朝廷,所以,德行和道义才不会相互逾越。国君对于那些不炫耀自己功劳的人很是敬佩,不炫耀自己功劳的人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君所器重的杰出人才,因为如果能做到有成就而不炫耀,这说明他没有欲望,没有欲望的人,就不会与别人争夺功名利禄。在朝廷之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去处理事务,就能掌握国家的实际情况;在军队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去处理事务,事情就会得到妥善处理,这样,那些有才能技艺的人才不会被埋没。对于那些服从命令的人,上一级就要赏赐他们,对于那些违抗命令的人,上一级就要重罚他们,能做到像这样的赏罚分明,那些有勇力的人才不会违抗命令。对待百姓,首先要教化他们,然后再慎重地从他们之中选拔出人才予以任用。如果被选拔出来的各级官吏能把各项事业都治理得很好,那么他们也就算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如果教育民众的内容能够简单明了,那么百姓们也就容易学得会,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积极上进的社会风气,这种习惯一旦形成,百姓们就会按照好的习俗办事,这便是教育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效。

古时候善于指挥军队的将领,率军追击败逃的敌军时不会穷追不舍,在追击主动撤退的敌军时不迫近而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对敌军穷追不舍,就不会受到敌人诱骗而进入对方的圈套,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迫近,就不会误闯入敌军设置的陷阱。在整顿军队时,要用礼仪制度来规范,这样的军队才能同心同德而趋于稳固;要以仁爱为宗旨,这样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战争取得胜利后,这种方法也要经常使用,因为这些方法在治理国家和军队时很有效果,所以君子们都很重视使用这套方法。

【原文】

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杂。殷义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尽用兵之刃矣。

夏赏于朝,贵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劝君子惧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

【注释】

①有虞氏:这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名。有虞氏部落的始祖是虞幕。此人是黄帝曾孙,在山西南、河南西北一带活动,都城在蒲坂(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舜为虞幕的后裔,接受禅让后,史称虞舜帝,是中华远古的三皇五帝之一。

②夏后氏:这是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王族以国为氏,为夏后氏,简称夏,禹是这个部落的首领。禹受舜禅,后禹将帝位传给儿子启,启因此建立夏王朝,夏启又称夏后氏。

③殷:这里指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创始君主是商汤

④周:这里指周朝周武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王朝,是周武王灭商后建立的政权。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为标志,周朝划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⑤民志:这里指激发兵士必胜的决心。

⑥贵善:重视那些有善行的人。

⑦戮于市:在闹市区执行死刑。

⑧威不善:威慑那些想做坏事的人。

⑨惧小人:这里的惧是使动用法,使……感到恐惧。

⑩难犯:不可触犯。这里指兵器难以操控,不便使用。

【译文】

有虞氏(虞舜)会在战争前夕告诫国内的百姓,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们了解他下达的命令。夏后氏(夏启)于战争前夕在军中誓师,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士兵们有思想准备。殷(商汤)在战争前夕于军营的门外誓师,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士兵们了解他的作战计划以便行动。周(武王)会在两军即将交战的时候誓师,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鼓舞士气、激发士兵们的战斗激情和必胜的决心。

夏后氏(禹)以仁德赢得天下,几乎没有经历过战争,所以那时候的兵器种类比较单一,商汤以仁义赢得天下,但那时也开始使用武力和兵器了。周武王以武力赢得天下,所以那时候的战争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兵器。

夏朝善于在朝廷上当众赏赐有功劳的人,目的是鼓励人们向善。商朝善于在集市上当众惩罚罪犯,目的是为了震慑那些为非作歹的恶人。周朝既会在朝廷上当众赏赐有功劳的人,又会在集市上当众惩罚罪犯,这样做,既勉励了君子,同时也使小人感到恐惧。夏朝、商朝和周朝这三个国家的国君虽然各自用的方法不一样,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善。

如果各种各样的兵器不能交替配合使用,在战场上就会因受兵器的限制而无法发挥最大的战斗力。长兵器是用来掩护短兵器的,短兵器适合于近距离战斗中的防守。如果兵器太长,用起来很不灵活难以操控,如果兵器太短,根本就伤不到敌人。如果兵器太轻就会过于灵敏迅疾,但使用起来过于灵敏迅疾就容易导致阵形的混乱。如果兵器太重,会导致行动迟缓,而行动迟缓就容易延误战机,也就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

【原文】

戎车,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旂,夏后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义也;周黄,地之道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龙,尚文也。

师多务威则民诎,少威则民不胜。上使民不得其义,百姓不得其叙,技用不得其利,牛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此谓多威。多威则民诎。上不尊德而任诈慝,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贵用命而贵犯命,不贵善行而贵暴行,陵之有司,此谓少威。少威则民不胜。

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力足。虽交兵致刃,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乱。军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绝人马之力,迟速不过诫命。

【注释】

①戎车:中国古代的一种战车。春秋时期之前,一辆战车通常由四匹马来拉,每一辆车上有兵士三人,左边的执弓射箭,右边的持矛杀敌,中间的负责驾车。

②旂:这里指军旗,是古代军队作战时用于指挥、联络的主要工具。

③玄:本义赤黑色,即黑中带红的颜色,也泛指黑色。。

④章:这里指士兵佩戴在身上的徽章,上面有不同的图案。用于标明士兵所隶属的队伍和在军阵中的位置。

⑤日月:这里指以太阳和月亮作为徽章上的图案。

⑥诎:感到压抑。

⑦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⑧慝(tè):存有邪念的人。

⑨交兵致刃:战场上激烈地交锋。

⑩行列之政:这里指军队部署。

【译文】

战车,在夏朝叫钩车,那时候的战车注重行驶的稳定性;在商朝叫寅车,那时候的战车首先注重行驶能够疾速;周朝叫元戎,那时候的战车首先注重结构与装备的精良。军旗,夏朝用的是黑中带红色的军旗,象征着如同在战场上抓着敌军人头一样威武;商朝用的是白色军旗,象征着自己如同天体一样纯洁,可以替天行事;周朝用的的是黄色军旗,象征着自己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徽章,夏朝使用上面有太阳和月亮的徽章,代表了崇尚光明;商朝使用上面有老虎的徽章,代表了崇尚威严;周朝使用上面有飞龙的徽章,代表了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如果将领治军过度致力于威严,士兵内心就会感到很压抑,可如果将领缺少威信,那么士兵就不会听从指挥而难以战胜敌人。尊为国君不能很好地使用民力,任用官吏不当而使百姓的生活次序混乱,有技艺才能的人不能得以发挥利用,牛马等牲畜也不能得到合理充分的使用,为官的人盛气凌人强迫别人服从,这就是所谓的过于威严。过于威严,则民众就会有压抑感。如果国君不尊重有贤德的人却信任心存邪念的人,不尊重有道义的人却任用只会耍蛮勇之力的人,不重用听从命令的人却重用专横武断的人,不重用施善行的人却重用残暴的人,这样就会使民众反抗官吏而造成国内的秩序混乱,这是没有威严的表现。如果君王将领缺失威严,就无法指挥士兵战胜敌人。

军队行军时,要以从容不迫行军为主导,从容不迫地行军,士兵的精力就会充沛。在交战中,即使出现了短兵相接的时刻也不要打乱阵形,士兵不要快步向前疾走,战车也不要快速奔驰,追击敌人时后一排士兵不要随意越过前队列的士兵,这样做就能一直保持原有阵形不混乱。军队的阵形是否稳固,在于不失去行列的顺序,不将人马的精力消耗殆尽,行动的快慢都要听从将帅的号令。

【原文】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不上趋,危事不齿。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民,赏无所生,罚无所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赏,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过,下苟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上下分恶若此,让之至也。

古者戍军,三年不兴,睹民之劳也;上下相报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则恺歌,示喜也。偃伯灵台,答民之劳,示休也。

【注释】

①恭以逊:谦逊有礼。

②表里:这里指礼节和法令。

③明:使……彰显。

④简民:不遵守法令的人。

⑤伐善:自我夸耀。

⑥远其罪:远离这种错误。指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⑦戍军:指服兵役。

⑧偃伯:平息战争。偃:平息。伯:此处通“霸”,指争霸,战争。

【译文】

古时候,朝廷的礼仪法度不适用于军队中,军队的礼仪法度也不适用于朝廷之上。因为如果把军队的礼仪法度用在朝廷上,那么百姓历来温和的道德规范就会被自动废弛;如果把朝廷的礼仪法度用在军队上,那么军队勇武善战的美好德行就会遭到削弱。所以,在朝廷上讲话语气要温和,拜见国君时要谦逊恭敬,要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宽以待人,如果国君不召见自己,就不要主动去拜见国君,在国君没询问自己时,不要随便乱说话,拜见国君时,一定要用隆重的礼节参拜,当退朝时,礼节可以力求简单。而在军队中的将领可就不一样了,可以刚正不阿昂首挺立,对于国君不正确的作战命令要敢于违抗,因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战阵中,行动要迅速果断。如果穿着铠甲,可以不用行跪拜之礼,已经上了战车的士兵,可以不用行凡俗礼节,士兵在戍守城池之时,不允许疾步乱跑以免惊扰民心,遇到了危险,士兵不论年龄大小都不要惊惶害怕,而要挺身而出。所以说,礼仪和法度是相互为用的,这种关系就相当于表里之间,而文和武的关系就如同左和右之间不可偏废。也就是说,在朝廷要注意言辞谦逊恭敬,但在军队中则需崇尚武力,听从指挥。

古代贤明的君王,对于有良好品德的百姓,就给予表彰,并鼓励百姓多做好事,发扬善行,所以,百姓们都不会做违背道德法律的事,也不会有违犯法令的人,因为大家都在做善事,所以就无需奖赏去鼓励了;因为大家都不做坏事,所以刑罚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有虞氏治理自己的部落时,他们既没有奖赏也没有惩罚,但百姓们都能听从他们的命令,这是以仁德治国的最高典范。夏后氏在治理自己的部落时,只有奖赏而没有惩罚,这是教化达到了最高境界。商朝在治理国家时,对于有恶行的人严惩不贷,却没有任何奖赏,这是在以威严治理国家的表现。周朝在治理国家时,对民众既有奖赏又有惩罚,这是由于百姓的道德开始衰败了。对有功劳的人就应当即刻奖赏,不要拖延,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民众尽快看到做好事所得到的好处。惩罚有罪过的人无需移动行列而就地执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让百姓立刻看到做坏事所得到的害处。军队取得大胜利以后,不要对军队进行封赏,这样军队中上至将领下至士兵就都不会炫耀自己的功劳。将领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不会骄傲,士兵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不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如果军队中上至将领,下至士兵都能做到不炫耀自己的功劳,那么军队中就会形成一种谦和的风气。而在军队遭遇大败之时,不要对将领和士兵进行惩罚,不要将过错归到某个人的身上,这样一来,从上至下就都会认为犯错的是自己。将领如果认为犯错的是自己,就一定会下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士兵认为犯错的是自己,就一定会远离错误而下决心不再触犯。如果军队中上至将领下至士兵都能做到主动承担责任,并下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就不会重蹈覆辙,那么军队中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至上的谦和风气。

古时候,对于戍守边疆的士兵,如果是已经守卫过边疆的,三年之内就不再征调他们去服兵役,这说明君主看到了他们的辛劳疾苦;如果国君和百姓都能做到互相体恤,这个国家就会非常团结。军队在取得胜利以后就要高奏凯歌而回,以此来表示胜利的喜悦。战争结束后,要高筑灵台,在灵台上集会,以此来慰劳百姓,表示从此以后可以休养生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