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送的绢帛,事情败露。唐太宗对他采取的是羞辱法,以检视他的人性。以义划界,一边是大写的人,一边是小写的人。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但按兵不动。魏无忌假传魏王命令,杀掉了晋鄙,统率大军驰援赵国,击败了秦军。为表示感激,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魏无忌。......
2025-09-30
孟子说:“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上》)伦,秩序;人伦即人际关系的秩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面的治理者彰显人伦,下面的民众就会相亲相爱。
那么人伦应该是怎样的?孟子总结出五种基本人际关系,分别是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它们构成了整个人际关系的骨架。其中的秩序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用以调节父子关系的是亲爱,用以调节君臣关系的是义理,用以调节夫妇关系的是上下,用以调节长幼关系的是尊卑,用以调节朋友关系的是信用。这既是对古代人际关系实质的揭示,也是对这种关系所进行的道德义理的强化,故而称“大伦”。可以说是儒家德治思想在人际关系上的集中体现。
先看“父子有亲”。
父子之间的亲情是天生的,所谓的“天合”,牢不可破。其重心不是父慈,而是子孝。孟子给出的典范是舜,他的父亲名瞽瞍(gǔsoǔ),糊涂昏聩,给舜找了个满肚子坏主意的后妈,又生了个名叫象的贪婪愚昧的弟弟。他们三人联起手来算计迫害舜,舜几次死里逃生,这逼得他跑到野地里吁天哭诉。然而舜始终对老父一往情深,恭敬有加。后来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坐上天子大位,可以说人生的所有欲望都实现了,要美色有美色,要富贵有富贵,要名声有名声,但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不能让父母顺心。孟子说,无法让父母顺心,就像困顿的人没有归宿。(《万章上》)舜的故事其实表达的是这样一句老话: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儿女。像舜这样的儿子历史上有许多,比如东汉的薛包、王祥,唐朝的崔衍等,都是受父亲和继母虐待而痴心不改,表现得比亲儿子还亲。
父子亲情高于一切。学生桃应曾做出一个假设,瞽瞍杀了人,面临执法如山的大法官皋陶的处置,这时候舜怎么办?孟子的推测是,他将偷偷地背上老父亲逃亡,抛弃天子的位置就像是扔掉破草鞋,一直跑到荒凉的大海边上住下来,终身都高高兴兴地享受天伦之乐,把往昔掌握天下的光荣忘得干干净净。(《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孝亲是仁爱的最高表达,“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仁的实质是侍奉双亲。孝亲是维持父子秩序的关键性因素。
再看“君臣有义”。
这里的义是适宜,即正名,双方各自遵循角色要求,关系就摆正了。朱熹引杨氏言“君臣以义合者也”(《孟子集注》卷八)。合,走到一起。君臣能不能走在一条道上,就看君主的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尊重臣子的意见,所谓从谏如流。这样才能体现臣子的价值,因为臣子的根本职责就是矫正君主。一是尊重臣子的人格。孟子说,从前臣子因故离去,君主一定提前安排好,使他没有后顾之忧,然后礼送出境,分配给他的禄田和房舍保留3年,等他回来。做到这一步可以说是有情有义了。这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谋臣徐庶离开,两人依依惜别。徐庶渐行渐远,隐入树林后面,刘备恨不得砍倒这片遮挡视线的林木。对诸葛亮更是情义有加,不仅将儿子和政务托付给他,甚至把蜀国江山交到他手上,说:你要是觉得阿斗不合适,可以取而代之。
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不同,属于“人合”,是可以撤除的。如果君主一意孤行;不拿别人当回事,臣子就可以另择高明。如果君主无道,实施暴政,臣下就可以起来革他的命。但首先要解除君臣关系,不承认暴君是君主,就像前面“民权”一节谈到的那样,视其为独夫民贼。没有这一步,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了——对君主、上级是一定要遵从的,这是臣道。
接着看“夫妇有别”。
别,区别,两种解释。一个是内外有别,妇于室内,夫于室外。一个是地位有别,夫唱妇随。后一种解释更确切,扣紧夫妇之间的秩序。学生万章指责舜不经父母同意私自娶妻,孟子辩护道:娶妻成家是人之大伦,不可或缺。舜的父母处处刁难舜,要是禀告父母,他们一定从中作梗,舜就别想实现这个大伦,由此定然会产生愤懑,影响对父母的感情,所以舜私下采取行动。(《万章上》)由此可见夫妇关系的重要性。
夫妇跟君臣一样,属于“人合”,可以更改,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是可以换的。古代有“七出”之说(《孔子家语·卷六·本命解》)。七,七宗罪,即不顺公婆、不生男孩、淫荡、嫉妒、恶习、多嘴多舌、小偷小摸;出,逐出。只要犯有一宗,即可休妻,赶出家门了事。但也有一点小限制,前提是妻子的娘家还在。(https://www.chuimin.cn)
再看“长幼有叙”。
长幼指兄弟,叙同序,兄弟之间有次序,要排出尊卑。遵从兄长是义的实质性表达,“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义的实质是服从兄长。这个服从建立在亲情基础上,以哥哥关爱弟弟为前提。这里的典型还是舜,虽然象不像弟弟,别说敬兄了,连毒手都敢下,但丝毫没有影响到舜的兄弟亲情,“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万章上》)。哥哥的欢乐忧愁以弟弟为转移。兄弟与父子一样,属于“天合”,是永恒的,所谓“断了骨头连着筋”。
万章说舜当上天子后把弟弟流放了,因为象不仁爱,凡是不仁者都应该遭到这种惩罚。孟子更正道,不是流放,而是分封,让他到庳(bì,今河南道县之北)那个地方做国君。(《万章上》)北宋大儒王阳明曾写过一篇《象祠记》,讲的就是这件事。当时他遭贬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县龙场镇),那里有座象的祠庙,当地的苗民和夷人把他当作神灵拜祭。这给阳明先生极大启示,说不仁不义的象在舜的感召下变成了神一样的好人,“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由此我有理由相信人性本善,只要是人就能够教育过来。从象的身上他终于知道舜为什么对象仁至义尽了,除了兄弟亲情外,还有教化的深意,舜太伟大了。
最后看“朋友有信”。
王阳明
(清)上官周 绘
信,信任。这方面最著名的是历史上第一好友管仲与鲍叔牙。管仲人品不好,常遭人诟病。鲍叔牙虽然吃过他的亏,但每每出头为朋友辩解。两人合伙做生意,分钱时管仲拿得多,鲍叔牙不认为他贪心,说他需要钱。管仲协助鲍叔牙办事,尽帮倒忙,鲍叔牙不认为他笨,说他没赶上好机会。管仲几次做官都遭到罢免,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本事,说条件对他不利。管仲在战场上三番五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说他有老母亲需要照顾。最不能令人容忍的是,管仲政治斗争失败,别人以自杀表示气节,他却选择等待。人们说他厚颜无耻,作为政敌的鲍叔牙不这么看,反而夸奖他有见识,不因为保持小节而置自己的大志于不顾。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您的事业要是只在齐国一个国家上面,有我鲍叔牙就够了;要是想称霸天下,非得管仲辅佐不可。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他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靠的就是管仲。(《史记·管晏列传》)
孟子强调,朋友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不能摆谱。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晋平公有个朋友亥唐,亥唐叫他进去就进去,叫他坐下就坐下,叫他吃饭就吃饭,即便是糙米饭就菜汤,也没有不吃饱的,因为在朋友家不敢不吃饱。(《万章下》)孟子主张,交朋友就要交水平相仿的人,你是一个乡的优秀分子,就去结交乡一级的优秀人物;你是一个国家的优秀分子,就去结交国家级的优秀人物;你是天下的优秀分子,就去结交天下级的优秀人物;要是你比天下级的还要优秀,那就去读古代圣贤的书吧,跟他们做朋友。(《万章上》)五伦中唯独朋友不分尊卑,很是特殊。
以仁义礼智信来套,父子有亲对应仁,君臣有义对应义,夫妇有别对应礼,长幼有叙对应智,朋友有信对应信。这样,应该如何处置人际关系就清楚了。有理可依,有制可循,而人们之间的秩序也就理顺了。
五伦不只是人际关系,对治政也有很大意义。孟子说:下级得不到上级的支持,不可能治理好民众。要得到上级的支持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支持。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侍奉父母得不到父母的欢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要得到父母的欢心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欢心。要得到真诚有办法,不明白善的道理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离娄上》)仁义礼智信就是善的道理,把这个道理真诚地贯彻到人际关系中,得到父母、朋友、上级的肯定,就可以做民众的榜样了,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孟子相信: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兄长,天下就太平了。(《离娄上》)
相关文章
唐太宗时,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送的绢帛,事情败露。唐太宗对他采取的是羞辱法,以检视他的人性。以义划界,一边是大写的人,一边是小写的人。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但按兵不动。魏无忌假传魏王命令,杀掉了晋鄙,统率大军驰援赵国,击败了秦军。为表示感激,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魏无忌。......
2025-09-30
孟子告诉魏惠王:你的问题在于喜欢打仗而不珍惜生命,轻贱生命却想使人口增长,从而使国家强大,简直是笑话。重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养育生命是天地最大的功德。重生是仁爱在生命领域的应用。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等值。他曾经对罪恶等级进行划分,从孔子批评学生冉求说起。当时冉求帮助鲁国大贵族季氏敛财,孔子断绝与冉求的师生关系,号召学生们群起而攻之。......
2025-09-30
民乐,民众的快乐,是孟子谈得较多的一个话题。齐宣王在名为雪宫的离宫会见孟子。这里的快乐也是“同”,君主向民众靠拢,叫上下同乐。孟子听说齐宣王喜爱音乐,便向他祝贺。之所以这样,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与民同乐。与民同乐意味着上下和谐,是治政取得成功的一个标识。正由于文王的快乐建立在民众快乐的基础上,他才能够享有快乐。只有爱民的人,只有以民众快乐为前提的人,自己才能快乐起来。......
2025-09-30
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荀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2025-09-30
训,解释;宜,适宜。宜意味着正,为此人们常常把义叫作正义。被认为是党人首领的张俭踏上了逃亡路。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官府逮捕孔褒、孔融,将其送进监狱,但拿不准主意应该判处哪一个。张俭自逃亡以来,因为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余人,遭到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利他就是做适宜的事。......
2025-09-30
如果说恒产是保证人的生活的话,那么减负则是使人过上好日子,让人活得有尊严。体现在民众负担上就是轻税赋。助法的税额不是固定的,以年景为转移。孟子赞成助法,认为它公正,“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孟子说,实行善政的君子只征用其中的一项,缓减另两项。不幸的是,后世政权造成的民众负担往往大于这个比例,仅凭这一条就可以称之为暴政。......
2025-09-30
从孟子的论述以及朱熹的注释来看,人性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孟子师生与告子等人辩论的一个焦点是内在与外在。而孟子师生的反驳,则是捍卫仁义对于人的内在性。因为内在意味着先天性,一旦仁义被证明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善就不能成立,所以告子等人一定要挖掉这个墙脚。朱熹认为,正是这种自然之势表达本性。人性是自然而然的。相反,孟子的性善主张则符合所有四条。......
2025-09-30
孟子的主张很清楚,就是义在利先。楚王害怕伍子胥报仇,决心除掉他,严令各地抓紧搜捕。这不仅是人格问题,也关系到利益能否实现。相反,那种不把利益放在首位而遵循道义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最容易收获利益。由此可以说,道义就是利益,而且是最大的利益。道义的价值高于利益,因为做人是谋生的前提,利益要由道义来确保。......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