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习者不得不知的秘诀建构主义及其发展

学习者不得不知的秘诀建构主义及其发展

【摘要】:但为了更好地与之前的理论观点对应,人们也习惯采用建构主义的称谓。建构主义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把人看作主动的学习者,人必须为自己发展知识。通常,人们倾向于将建构主义分为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皮亚杰被视为认知建构主义的代表,而后者则以维果茨基为代表。

尽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理论的研究及学生学习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理论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需要以客观的眼光去审视的。例如,认知主义者通常会持有以下理论假设:(1)思维存在于头脑中,而不是存在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2)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对不同的人来说是相对一致的,某些情境比另一些更能促进人的更高级、更成熟的思维;(3)思维源于知识,相比于个人经验和先天能力的一般概念性能力,在正式教学环境下能够发展更多的技能。很明显,这些假说并不准确,至少建构主义并不接受这些观点,因为事实上思维发生在情境中,而认知作为一种功能,主要是个体通过环境中的经验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学习和发展观强调个体对学习的贡献。严格来说,建构主义并不算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一种认识论,或是一种对于学习本质哲学层面的解释。但为了更好地与之前的理论观点对应,人们也习惯采用建构主义的称谓。建构主义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与精炼中的作用,它与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形成了明显的对立,也与经典的信息加工理论形成对照。建构主义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把人看作主动的学习者,人必须为自己发展知识。同时,相对于把知识看成真理,建构主义更倾向于把知识当作主观的、个人的,是我们认知的产物。因此,一个人的建构只对他本人是有用的,对其他人却不一定,因为人们往往是基于自己的信念和情境中的经验形成知识。建构主义还有一个假设,即教师不是以传统的集体传授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组织情境使学生通过操作或进行社会互动从而主动参与内容学习。相对于“有意义传授式学习”而言,建构主义具有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通常,人们倾向于将建构主义分为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皮亚杰被视为认知建构主义的代表,而后者则以维果茨基为代表。在认知建构的学习理论中,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四个因素:生物性成熟、有关物理环境的经验、有关社会环境的经验、平衡(化)。皮亚杰对平衡进行了特别的解释,他认为平衡是指认知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因素和动机力量,它能够将前三个因素协调起来,使内部心理结构与外部环境现实相互一致。为了达到平衡,皮亚杰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将外部现实纳入个体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认知结构不需要进行调整;而顺应是个体通过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将外部现实纳入认知图式当中。同化和顺应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当现实被同化的时候,结构才得以顺应。由此可见,皮亚杰倾向于从个体的认知层面解释学习行为,他尽管也提到了相关物理或社会环境的因素,但是在对经验的认知加工方面,仍旧是站在个体认知或心智活动的层面。相反,维果茨基更突出社会背景、社会文化在个体学习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学习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环境的。他的理论观点后来被称为历史文化观,该理论强调了人际(社会)关系、文化-历史和个人因素的互动是人类发展的关键。而在社会环境的互动中,维果茨基认为互动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和“工具”的,这些“中介”和“工具”主要是指它的文化产品以及它的语言和社会机构等,正是这些文化工具的使用和掌握才促进了认知的发展。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育最重要的启示可能在于文化历史环境和任何形式的学习都相关,因为学习不是孤立发生的。在后续的相关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体在与社会文化互动以及个体自身因素之间的互动中,有两点是极为重要的:一是对个体已有经验的关注,即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还是在学生个体自身的学习中,已有的经验(在皮亚杰看来可能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必须被充分地顾及,学习内容必须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学习才能够发生;另一个是对学习意义的强调,这一点在后续的对于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拓展中表现得非常突出。(https://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