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唱艺术的发展及近现代巅峰成就

合唱艺术的发展及近现代巅峰成就

【摘要】:合唱艺术在西方艺术音乐诞生后的几百年当中,得到了攀越艺术巅峰、走向全面成熟的辉煌发展。从此,合唱音乐的艺术大家庭中,开始逐渐显现出东方中国的独特倩影。(一)灿若星河的近代合唱艺术西方近代音乐是指巴洛克和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艺术音乐。(二)各有千秋的现代合唱艺术西方现代音乐是指有意回避甚至主动摈弃传统调性写作规范,从而另辟其他有效结构力的音乐创作技术和思维观念。

合唱艺术在西方艺术音乐(即所谓“严肃音乐”或“高雅音乐”的西方专业音乐)诞生后的几百年当中,得到了攀越艺术巅峰、走向全面成熟的辉煌发展。音乐大师辈出、经典作品频现的西方近代音乐,铸就了合唱艺术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不断背离调性、另寻结构原则的西方现代音乐,促成了合唱艺术的所谓“个性化”转型。

由于合唱艺术传入我国以后广受民众欢迎,故而得到了从业者的重视,涌现了大批流传范围广、社会影响大、艺术质量高的优秀作品。从此,合唱音乐的艺术大家庭中,开始逐渐显现出东方中国的独特倩影。

(一)灿若星河的近代合唱艺术

西方近代音乐是指巴洛克和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艺术音乐。这300年间的各流派音乐是西方艺术音乐的主体部分,其间人才辈出的艺术大师,如巴洛克时期的蒙特威尔第、吕利、拉莫,尤其是巴赫亨德尔,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韦伯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柏辽兹、罗西尼、威尔第、德沃夏克、马勒、布鲁克纳和斯克里亚宾等众多作曲家,不仅缔造出许多堪称经典的合唱音乐体裁,如清唱剧(Oratorio)、康塔塔(Cantata)、受难乐(Passion)、安魂曲(即安魂弥撒,Requiem Mass),以及歌剧和交响曲当中的合唱段落与合唱乐章,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品位高雅、写作考究、质量上乘的合唱音乐精品,如巴赫的《约翰受难乐》和《马太受难乐》;亨德尔的《以色列人在埃及》和《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和《四季》;莫扎特的多首《弥撒曲》和未完成的《安魂曲》;贝多芬的《基督在橄榄山上》《光荣时刻》《合唱幻想曲》;若干《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合唱乐章;舒伯特、罗西尼、李斯特和布鲁克纳等人的《弥撒曲》;勃拉姆斯、威尔第、德沃夏克和福列等人的《安魂曲》;门德尔松、舒曼、柏辽兹和李斯特等人的《清唱剧》;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柏辽兹、威尔第和布鲁克纳等人的《康塔塔》,以及其他许多作曲家创作的多部歌剧和交响曲中的合唱段落与合唱乐章等。

直到今天,这些灿若繁星的经典合唱作品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舞台中心,甚至已然成为合唱艺术王国中永难逾越的历史高峰。(www.chuimin.cn)

(二)各有千秋的现代合唱艺术

西方现代音乐是指有意回避甚至主动摈弃传统调性写作规范,从而另辟其他有效结构力的音乐创作技术和思维观念。这一被称为现代音乐的创作思潮,始自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音乐,迄今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现代音乐作曲家在此间进行的各种探索、创立的许多流派可谓形形色色、繁复纷纭。其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乃至已然成为现代音乐“共性写作规程”的有全音阶、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十二音直至整体序列写作、拼贴技术、斐波拉齐数列控制、镜像对称结构、曲调变形和微分音等现代创作技术,以及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偶然音乐、点描音乐、音色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和后现代主义等现代创作流派和创作观念。

现代音乐作曲家也创作了不少堪称具有冲击力、震撼力的合唱作品,如勋伯格的《古列之歌》和《一个华沙幸存者》;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和《布道、朗诵和祈祷康塔塔》;巴托克的《世俗康塔塔》,奥涅格的《大卫王》和《火刑台上的贞德》;普罗科菲耶夫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诺诺的《被打断的歌》和《大地与伙伴》;斯托克豪森的《四方》和《瞬间》;梅西安的《耶稣基督的变容》;潘德列茨基的《大卫赞美诗》和《圣路加受难曲》,利盖蒂的《安魂曲》和《光芒永存》等。由于调性在这些作品中的瓦解乃至缺失,所以尽管其排练、演出的技术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听众对其反应和褒贬程度也大相径庭,但其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颇为新奇的表现手段(如许多作品中出现了除传统演唱手法之外的拍掌、跺脚、吟诵、耳语、大笑,甚至嘶喊、号叫和哭闹等)和甚具张力情感内容等,不仅冲击着欣赏者的艺术听觉,令广大受众耳目一新,而且在音乐史上留下了至为绚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