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新型外交思想的产生与王韬"华夷观"的倒转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对华夷认识的转变,王韬提出了许多新的外交观念。王韬外交思想主要有下述四重新观念构成:(一)尚通。"通"是王韬思想成熟时期的基本哲学观,也是王韬认识、评判、谋划外交事务的原则之一。王韬在思考中触及这一近代外交原则,正表现了他外交思想的深度和先驱性。......
2024-08-06
美国汉学大师费正盾(John K. Fairbaiik)在论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对世界的总体认识时曾说:"在对外关系方面,十九世纪初期的中国国家和社会仍然认为自己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它和周围非中国人的关系是假定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这一神话为前提的??中国这个国家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在世界秩序中的形象,即雄踞千中国舞台之巅的天子是光被四表的。早期的历史学家就提出了同心圆式的等级理论,据认为,地理距离越大的外围蛮夷与皇帝的关系也就越淡,但不管怎样,他们仍得臣属于皇帝,和中国皇帝只能保持藩属关系。这种观点虽然不时受到重创,但一直延续了下来"。①验之中国士大夫有关中外关系的言论,这位洋汉学家的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宋代文人石介在《中国论》中曾说:"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②差不多与工韬同时的清代士大夫王炳燮在《毋自欺室文集》中也说道:"夫大地以中原为正中,阴阳之和会,最得五行之全,自古神圣皆成此地,此外四裔皆荒昧??大地自古及今皆以中夏数千里为正位,试观天星分野独应中国,即其明验矣。"③王韬早年继承的正是这种同心圆式的"天下观"。
自"佣书西舍"起,在西方传教士的多年持续不断地影响下,王韬唯我独尊的天下观逐渐得到修正,不再把西方各国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夷狄之邦",认为他们亦有可学之处。但他还没有认识到世界是由许多民族国家组成的多元结构。欧洲之行让王韬亲眼目睹了世界格局的真实面貌,促使他彻底抛弃孤陋不堪的一元天下观,而重新构筑符合实际的多元世界观。
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优于一切其他文化、中国文化是一切其他文化源泉的文化中心主义的假设之上的。可王韬在旅行欧洲期间的所见所闻不仅没有证明这种假设,却反而说明西方文化同样有其卓越的成就,其诗书礼乐、道德人心自有其不依附于中国文化的"别一世宙"。他在《漫游随录》中记录道:英国风俗醇厚,物产善庶。豪富之家,费广用奢;而贫寒之户,勤工力作。日竞新奇巧异之艺,地少慵怠游情之民。尤可羡者,人知逊让,心多悫诚。国中士庶往来,常少斗争欺侮之事。异域客民旅居其地者,从无受欺被诈,恒见亲爱,绝少猜嫌。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①都中(指伦敦)藏书之库林立,咸许人入而览观。有典籍院,中贮四海各邦之书,卷怯浩繁,简编新洁,异册名篇,分储于架阁。玉轴牙签,锑函锦帙,望之如城??都中人士,无论贫官,入而披览诵读者,日有数百人。②① 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3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② 石介:《徂菜石先生文集》,卷十。
③ 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三。见台湾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4 辑,第127-128页。
①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07 页。
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13 页。
埃丁作为北方一大都会,居民二十余万??远人之至其地者,无不竞相延接,雅意殷勤。关无讥察之烦,吏无诘诃之扰,从无以异服异言而疑其为充为慝者。入其境,市不二价,路不拾遗,是足以见其宽大之政、升平之治矣。③在这样的西国实情面前,那种视西方各国为"化外之邦",认为西方人"大羊成性"、只知"图利"、"尚力"、"尚机诈"的观念不攻自破。(www.chuimin.cn)
王韬甚至注意到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中国文化,他说,泰西文教学用结合,远非中国空疏之学所能比拟。如英国大学考试"所考非止一材一艺已也,历算、兵法、天文、地理、书画、音乐,又有专习各国之语言文字者。如此,庶非囿于一隅者可比。故英国学问之士,俱有实际;其所习武备、文艺,均可实见诸措施;坐而言者,可以起而行也。"事实是促使思想转化的最有力的杠杆。王韬头脑中残余的文化优越感以及在此之上的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在现实对照下急速崩解。一个新的世界观在它的废墟上被构筑起来。王韬重新构筑的世界观是一个多元结构的认识世界的体系。它承认西方各国是超越中国皇权之外的独立的政治实体,承认西方文化是不依附于儒家文化的文明存在。东方与西方,虽然有"以政统教"和"以教统政"的区别,但两者都"必归本于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都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在人类社会走向大同的过程中,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承认西方也有圣人,承认世界为多元结构,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观念革命"。在一元的世界观念下,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只能被理解为一种上下之间的等级关系(Interclass Relation),中国对外关系被匡限在上对下的家长式的模式里,不是大张挞伐,就是册封赐恩。多元的世界观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关系(Interstate Re
承认国际多元竞争、把肚界格局比作春秋战国之局,还意味着对传统"尚德不尚力"和"尊王贬霸"学说的修正。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家尽管在许多实际做法上并不排斥"力"的运用,但价值观上总觉得"德"与"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德"是高一级的根本的东西,"力"则是低一级的非根本的东西;柔性的"德"可以克刚性的"力",刚性的"力"则不能克柔性的"德"。盂子曾把"力"分为有德之力的"王道"和无德之力的"霸道",认为只有"王道"才能战胜"霸道",行之久远。孟子的观点抑制了后代思想家对物质性的"力"的推崇与追求。王韬以春秋战国比喻现实世界,而春秋战国的最终结局是并没有什么"德"的秦消灭了群雄,一统字内,这自然隐含着对"力"的承认。
王韬从没公开否定过孟子"尊王贬霸"的观点,在谴责和警告西方侵略中国之时,他甚至以孟子的学说为武器,声称无德之暴力必然不能长久。但①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25 页。
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98 页。
是,在更多场合,特别是在谈及中国自强御侮主题时,王韬最为强调的是"力"。他宣称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力"的竞争。义理不过"徒为具文"。
1874 年,在中日为琉球归属问题争持不下之际,王韬直言不讳地指出所谓国际公理的不可靠性。他写道:呜呼!海外万国,星罗棋布,各谋其私,大制小,强陵弱,夺人之国,伐人之君,无处无之,虽有公法,徒为具文。①今日之事,非可以口舌争,亦岂能以笔墨战。我中国亦惟有内求诸己矣。夫中国非小弱也,乃至今日,狡焉逞者,何国蔑有,时挟其所长以凌侮我,而恫喝我,跋扈飞扬,已非一日??志者于此,蒿目时艰,眷怀大局,未尝不痛哭流涕长太息,而卧薪尝胆之不暇;是惟有奋发有力,亟图自强计。②峰回路转,水到渠成,从承认西方各国同为平等的独立国家实体、西方文化同为有价值的文明存在,到推崇多元竞争中的"力",王韬新型的世界观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结到变法自强思想上来。
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六,"驳日人言取琉球有十证"。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六,"琉事不足辨"。
有关王韬评传的文章
王韬新型外交思想的产生与王韬"华夷观"的倒转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对华夷认识的转变,王韬提出了许多新的外交观念。王韬外交思想主要有下述四重新观念构成:(一)尚通。"通"是王韬思想成熟时期的基本哲学观,也是王韬认识、评判、谋划外交事务的原则之一。王韬在思考中触及这一近代外交原则,正表现了他外交思想的深度和先驱性。......
2024-08-06
鸦片战争后,清廷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平衡鸦片进口所引起的白银外流,加重了对各族人民的敲柞勒索。起义军发布文告,表示要扫除贪官污吏,全行蠲免赋税钱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暴露了中国国力的积弱不堪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②既有对清朝文恬武嘻、主政失策的责难,也有对国家危亡命运的担心,更有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自勉,王韬似乎已体悟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① 王先谦辑,《东华录》(道光朝),卷五十八。......
2024-08-06
道观佛寺中常有这样的失意读书人;四是教读乡间,诗酒自娱。1847 年农历正月,王韬与举人杨隽之女、好友杨醒逋之妹杨保艾结婚。此次锦溪之行显然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若不是生活的负担,他是不会愿意在忧愁之上再加上新婚后的离愁的。在锦溪,王韬的生徒只有二三个幼童。因其已萎后,想其方开时。1847 年秋天,王韬因妻子杨保艾已怀有身孕,且正在病中,家中无人照顾,急忽忽地辞却教职,由锦溪返回甫里。......
2024-08-06
象同时代的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王韬对历史研究具有特别浓厚的兴趣。王韬对西方历史的关注由来已久。因此,他深感有必要把外国的政治、历史、疆域、科学技术、风俗等介绍到中国来,以开阔国人的认识天地。《普法战纪》是王韬为回应时事而撰述的当代国际战争史。此一战争结果震动世界,也使王韬且惊且惑。香港所能收集到的相关资料集中起来进行研究。《普法战纪》正是他的这一研究成果。《法国志略》是王韬积多年之功而完成的。......
2024-08-06
未几,日本亦驾火轮船十数,遍历西洋,报聘各国,为所要约,诸国知其意,亦许之。关于粟本锄云出面倡议联络、众多日本学者响应附合以邀王韬的情形,《扶桑游记》序跋中有生动的叙述。其他如冈天爵、龟谷省轩、寺田士弧等,皆先于先生之未东游,而感召牵引,亦与有力焉。士弧与重野成斋、冈鹿门诸人,谋欲邀之。其中以在东京所居之时间为最长,略有百日之多。由此壶觞之会,文字② 王韬:《扶桑游记》,"重野安绎序"。......
2024-08-06
这两点因素造成王韬思想体系上存在不少断裂和矛盾之处。它们是王韬改革思想主旋律中的不谐调的变调。它是王韬变法自强理论的基础,是可变的。大多数现代文化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孔子之道是不能衍生出国家的民主与富强的,过分地强调形而上的"道",必然要把形而下的"器"推入到"道"的阴影里去。......
2024-08-06
王韬对西方侵略中国一事特别愤恨,信中以大量笔墨谴责了自葡萄牙占据澳门以来至鸦片战争西方侵略者在中国的侵略罪行。但是,象古典爱国论者一样,王韬被仇恨的情绪挡住了视线,看不清西学东渐、中外通商与西方侵略的区别所在。(二)过分强调中国的特殊性,反对大规模学习西学。......
2024-08-06
古镇甫里就座落在这一图画之中。甫里不仅地杰,而且人灵。王氏家族是一个日趋没落的家族,他的祖上在明代原为"官宦之家",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使这个世家大族急剧地瓦解衰落。清兵南下之后,王家惨遭兵焚之祸,几乎阖门遇难,始祖王必宪时在垂髫之年,得免于难,避居昆山。③在成年之前对王韬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朱氏和父亲王昌桂。正是从这一诗集中,我们才得以知道不少王韬在青萝山馆的读书生活和思想状况。......
2024-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