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形“神”的神话原型以自然界原型为主。根据考证,可以推断鳄鱼、蜥蜴和鸵鸟就是“鸟身龙首”“龙身鸟首”的南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根据考证,可以推断牛就是“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的西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同时,通过兽形“神”的神话原型解析可以看出依傍自然而形成的文化。自然界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
2025-09-30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这一阶段的“神”符号最终得以形成。远古先民与自然的抗争,既体现出人们从盲目崇拜自然到勇于与自然抗争的变化过程,又体现出隐性文化结构中价值观的指引作用。“据《金枝》作者的论断,原始人最初认为,自然界并不受人的干扰,而是按不变的秩序演进,一个事件总是必然地和不可避免地紧随着另外一个事件而出现。既然如此,原始人便会得出结论:只要掌握了事物嬗变、衍生的奥秘,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弗雷泽认为,他们的这种观念或许不错,但是,他们观念中的自然法则的基础性原则却是虚妄而荒谬的”[13]。如《南山经》记载:“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如《西山经》记载:“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就是先民原始观念中的自然法则。“巫术乃是原始人基于这两点错误的认识(相似律、接触律)基础而采取的虚妄的控制自然的办法”[14]。
闻一多认为:“人首蛇身神,正代表图腾开始蜕变为始祖的一种形态。我们疑心创造人首蛇身型的始祖的蓝本,便是断发文身的野蛮人自身。当初人要据图腾的模样来改造自己那是们所谓‘人的拟兽化’。但在那拟兽化的企图中,实际上他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的半人半兽的地步。因为身上可以加文饰,尽量的使其像龙,头上的发剪短了,也多少有点帮助,面部却无法改变,这样结果不正是人首蛇身了吗?如今智识进步,根据‘同类产生同类’的原则,与自身同型的始祖观念产生了便按自己的模样来拟想始祖。自己的模样既是半人半兽,当然始祖也是半人半兽了。这样由全的兽形图腾蜕变为半人半兽形的始祖,可称为‘兽的拟人化’,这是第二个阶段。在这阶段中,大概文身的习俗还存在,否则也离那习俗被废弃时不久。等到文身的习俗完全绝迹甚至连记忆也淡薄了,始祖的模样便也变作全人型的了。这是第三个阶段。”[15]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试图侵入自然界、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弗雷泽认为,这种相信人可以利用外在力量为自己造福的巫术信仰和巫术活动,早于宗教。因为宗教的基础在于相信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随意改变自然的进程”[16]。利用自然界的外在力量造福于人自身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如《西山经》记载:“人面而马身。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又如《北山经》记载:“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半人半兽形“神”的祭祀巫术活动围绕马、牛、羊、鸡、狗、猪,传统文化中的“六畜”进行,也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https://www.chuimin.cn)
《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半人半兽形“神”阶段。这一阶段的形成基于先民对自然对象的有意识改造。而先民对自然改造的根本原因,则是基于远古先民生产水平与心智认知水平逐渐上升,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与自然相对立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下了第二种类型的“神”符号。
相关文章
兽形“神”的神话原型以自然界原型为主。根据考证,可以推断鳄鱼、蜥蜴和鸵鸟就是“鸟身龙首”“龙身鸟首”的南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根据考证,可以推断牛就是“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的西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同时,通过兽形“神”的神话原型解析可以看出依傍自然而形成的文化。自然界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
2025-09-30
人形“神”的巫术与祭祀接近于政教活动。例如,鲧禹治水,后稷播种百谷,叔均始作牛耕,“神”界的讨伐征战等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海经》中频繁出现的“葬”和“冢”两种巫祭文化载物。(一)关于“葬”的政教合一记载《海外南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2025-09-30
从兽形“神”与原始山岳崇拜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到半人半兽形“神”与趋吉避凶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再到人形“神”与政教合一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体现出《山海经》三类“神”的产生过程的文化背景。祭政合一的政权构建方式,影响了上古神话中“神”的产生及其特征。《山海经》里有着很多有关“神”符号的记载。......
2025-09-30
半人半兽形“神”比兽形“神”进步之处就是半人半兽形“神”逐渐符号化,拥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职能。逐渐符号化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半人半兽形“神”是先民将自然人化了之后形成的形象。西王母是其中最有名气的半人半兽形“神”,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西王母形象逐渐人性化和女性化。根据考证可以推断,蛇在逐渐符号化后成为了龙的神话原型。......
2025-09-30
兽形“神”相关的上古巫术与祭祀活动体现在对于山体的崇拜。《山海经》兽形“神”的相关巫术也应当符合巫术活动的几大标准,即工具、咒语以及仪式。“糈”,精米,古代用以祭神。兽形“神”是古代神话发展的最初阶段。《山海经》全书十八卷中,兽形“神”的巫术祭祀仅存在于《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之中,未见于《海经》中。这种文化基础深深影响了兽形“神”的产生。......
2025-09-30
半人半兽形“神”相关的上古巫术与祭祀活动体现在趋吉避凶。半人半兽形“神”的相关巫术与原始先民感知自然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马作为“神”的祭祀有两次是半人半兽形“神”的记载,一次是关于兽形“神”的记载。可以看出,先民对于野生动物的驯化从兽形“神”阶段到半人半兽形“神”阶段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用狗做祭品只出现在龙形半人半兽形“神”的祭祀中。......
2025-09-30
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自然外物对先民的制约。山岳崇拜影响下产生的兽形“神”,既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然界山岳馈赠的依赖,也代表了自然界灾害、山岳猛兽对于人们生存活动的制约。在这种依赖与制约的双重关系之下,才产生了一系列的造“神”行为以及巫祭活动。在此背景下,由一种或几种兽类的外形所组合而成的“神”形才是理所应当的。......
2025-09-30
五行符号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神”的神话原型形成民族文化中的神话符号。五帝以人形之“神”的身份祭祀可谓源远流长。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黄帝的符号神话原型体现出诚实而又温厚诚恳。少昊与大皞是相对为名的天神。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