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形“神”体现出了自然对先民的制约。在这种制约下产生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心态。由于先民对于自我意识的缺乏,加之对于周围自然界野兽的恐惧,因此先民模仿野兽进行天神制造活动。进而产生了如鸟首龙身、马身龙首、牛身八足二马尾等兽形“神”。而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感。......
2023-10-19
《山海经》中的“神”有兽形“神”,有半人半兽形“神”,还有人形“神”。“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与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1]。在这种强大的想象力的驱使下,兽形、半人半兽形、人形等不同的“神”形背后隐藏着远古先民与自然之间不同的关系。兽形“神”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这种模仿自然体现出远古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半人半兽形“神”来源于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自然体现出远古先民对自然的抗争,背后隐藏着远古先民对自然外物改造征服的欲望;人形“神”来源于对自然的包容,对自然包容体现出远古先民人与自然共生。“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曾经将图腾崇拜分为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人的拟兽化’,指的是人假定某种动物为自己的先祖,于是断发纹身将自己扮成某种动物的形象,满足心理需求;其次是‘兽的拟人化’,说明当人断发纹身后,发现自己只能化身半人半兽的形象,在‘同类产生同类’的原则下,于是推想自己的祖先应该也是半人半兽的模样;最后是‘全人型’的阶段,也就是当纹身习俗完全绝迹甚至连记忆也开始淡薄后,始祖完全变为人的形象”[2]。
《山海经》的作者不是一个时代的一个人,它成书背后的创作参与者不计其数。正因为如此,《山海经》可以说是代表了一个历时的思维以及一个共时群体性的思维。历时思维在前文提及,是指现存本《山海经》的创作思维不仅仅属于某一个,也不属于某个小范围的创作群体,它是属于《山海经》版本因革过程中的一个历时创作的思维。例如,《山海经》文本对“神”的记载既包含最原始朴素的“神”,如鸟首龙身、马身龙首的兽形山神,也包含文明程度相对高的政治化的等级化的“神”,如黄帝轩辕、青帝伏羲、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等。通过历时思维与共时群体性思维的对比分析,可以知晓《山海经》三类“神”的“神”符号在不同形成阶段,作者有着不同的造“神”心态,并且使用了不同的造“神”方法。《山海经》在三类“神”的符号分别源自自然对先民的制约、人们对自然对象的有意识改造,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尊重。由此产生了盲目崇拜自然,对立抗争自然,以及和谐尊重自然三个阶段不同心态。(www.chuimin.cn)
有关从兽形到人形的自我意识觉醒 《山海经》“神”符号探析的文章
兽形“神”体现出了自然对先民的制约。在这种制约下产生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心态。由于先民对于自我意识的缺乏,加之对于周围自然界野兽的恐惧,因此先民模仿野兽进行天神制造活动。进而产生了如鸟首龙身、马身龙首、牛身八足二马尾等兽形“神”。而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感。......
2023-10-19
四神文化与酒泉四神造型关夫酒泉崔家南湾发现的一座魏晋墓中有非常精美的四神铺地方砖。沿对角是三条平行线把方砖分割成四个三角形的大面,四个大面依东南西北,分别是神态各异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西汉酒泉胜迹的泉眼四壁也雕刻有四神的造型,嘉峪关也曾发现有四神的造型。再以后四神被人格化,分别给起了名字,青龙叫“孟章神君”,白虎叫“监名神君”,朱雀称“陵光神君”,玄武称“执明神君”。......
2024-10-17
由此可见,“神”符号的形成背后必然有着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依托。人们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思考,所以先民认为兽形“神”的外形也是自己的外形,自己的外形也就是兽形“神”的外形。这里的“神”外形由自然界生物的野兽外形抽象后形成的神形符号构成。《山海经》“神”符号形成的第一个过程,即兽形“神”阶段。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了第一种类型的“神”符号。......
2023-10-19
人形“神”的“神”符号来源于先民对自然对象的尊重,这种尊重基于人类生产生活水平与心智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这是《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大皞凭借建木登上天,黄帝栽培了建木,这就是人形“神”尊重并保护自然的阶段。巫术是《山海经》时代的科学,这种科学也属于历史语境下的科学。《山海经》中的“神”有兽形“神”,有半人半兽形“神”,还有人形......
2023-10-19
《山海经》中先民对于“真”的追求在巫术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山海经》对于外界的记载“显示了先民对宇宙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9]。《山海经》中的四方观念于此有不谋而合之处。由此观之,《山海经》对“真”的追求既包括了巫祭仪式中严格规定之求“真”,也包括了祭祀者心诚则灵之求“真”,还包括了人们对外界探索之求“真”。......
2023-10-19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这一阶段的“神”符号最终得以形成。半人半兽形“神”的祭祀巫术活动围绕马、牛、羊、鸡、狗、猪,传统文化中的“六畜”进行,也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半人半兽形“神”阶段。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下了第二种类型的“神”符号。......
2023-10-19
半人半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先民对于自然的改造。因此产生了如马身人面、人身羊角、龙身人面、人首蛇身等半人半兽形“神”,并加以祭祀、崇拜。这一阶段半人半兽形“神”的形成,不但展示出人类通过智慧灵动、哲学思辨对万物有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也预示着人类生产力逐渐强大之后希望与自然外物相抗衡的勃勃壮志。......
2023-10-19
半人半兽形“神”是《山海经》诸神的第二个衍变阶段。《山海经》里半人半兽形“神”的记载有很多,如《南山经》这些山神都是龙的身体人的脸面。西王母之名始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大荒西经》,又称“王母”“金母”“西姥”。这位半人半兽形“神”,反映的可能是上古先民的图腾崇拜形式。......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