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海经》中三类神不同的造神心态与手法

《山海经》中三类神不同的造神心态与手法

【摘要】:《山海经》中的“神”有兽形“神”,有半人半兽形“神”,还有人形“神”。《山海经》的作者不是一个时代的一个人,它成书背后的创作参与者不计其数。通过历时思维与共时群体性思维的对比分析,可以知晓《山海经》三类“神”的“神”符号在不同形成阶段,作者有着不同的造“神”心态,并且使用了不同的造“神”方法。《山海经》在三类“神”的符号分别源自自然对先民的制约、人们对自然对象的有意识改造,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尊重。

山海经》中的“神”有兽形“神”,有半人半兽形“神”,还有人形“神”。“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与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1]。在这种强大的想象力的驱使下,兽形、半人半兽形、人形等不同的“神”形背后隐藏着远古先民与自然之间不同的关系。兽形“神”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这种模仿自然体现出远古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半人半兽形“神”来源于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自然体现出远古先民对自然的抗争,背后隐藏着远古先民对自然外物改造征服的欲望;人形“神”来源于对自然的包容,对自然包容体现出远古先民人与自然共生。“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曾经将图腾崇拜分为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人的拟兽化’,指的是人假定某种动物为自己的先祖,于是断发纹身将自己扮成某种动物的形象,满足心理需求;其次是‘兽的拟人化’,说明当人断发纹身后,发现自己只能化身半人半兽的形象,在‘同类产生同类’的原则下,于是推想自己的祖先应该也是半人半兽的模样;最后是‘全人型’的阶段,也就是当纹身习俗完全绝迹甚至连记忆也开始淡薄后,始祖完全变为人的形象”[2]

《山海经》的作者不是一个时代的一个人,它成书背后的创作参与者不计其数。正因为如此,《山海经》可以说是代表了一个历时的思维以及一个共时群体性的思维。历时思维在前文提及,是指现存本《山海经》的创作思维不仅仅属于某一个,也不属于某个小范围的创作群体,它是属于《山海经》版本因革过程中的一个历时创作的思维。例如,《山海经》文本对“神”的记载既包含最原始朴素的“神”,如鸟首龙身、马身龙首的兽形山神,也包含文明程度相对高的政治化的等级化的“神”,如黄帝轩辕、青帝伏羲、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等。通过历时思维与共时群体性思维的对比分析,可以知晓《山海经》三类“神”的“神”符号在不同形成阶段,作者有着不同的造“神”心态,并且使用了不同的造“神”方法。《山海经》在三类“神”的符号分别源自自然对先民的制约、人们对自然对象的有意识改造,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尊重。由此产生了盲目崇拜自然,对立抗争自然,以及和谐尊重自然三个阶段不同心态。(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