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道士米道兴、王道一组织者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道士米道兴、王道一组织者

【摘要】:铭文表明,道士米道兴、王道一组织了小铜殿的募化活动。小铜殿的建设工程,从创意到募捐到实施,应当全是由道士米道兴、王道一组织和操作的,而非源自香会会首或某位捐资者。这说明,米道兴和王道一大多是一家一家化缘的,而不是以香会或其他宗教社团为单位去化缘的。在一些铭文中出现了“劝缘张守真”的字样,并列于“化缘米道兴、王道一”之后。

铭文表明,道士米道兴、王道一组织了小铜殿的募化活动。前文已经分析,捐建者主要集中在武昌路及其周边府、县(共45项捐建记录,占总数的71.4%),以及襄阳路、常德路(各2项记录)。襄阳路属于从武当山到武昌路的必经之路,常德路沿水路亦可方便到达。而其他各地,捐建记录各仅为1或2项[8],且路程也较为遥远,因此估计两位道士可能并未前去化缘,而是当地的信众来武当进香时捐的资。

他们外出募化,应当走的是水路,在武昌路梅亭山造好铜殿的大部分构件后,沿汉江返回。途经襄阳时,再取到铸造好的鸱尾和脊筒,带回武当山组装。正因为走的是水路,所以也有机会从一些“江河往来船”上的信士那里募到捐助(5项,占总数的7.9%)。

小铜殿的建设工程,从创意到募捐到实施,应当全是由道士米道兴、王道一组织和操作的,而非源自香会会首或某位捐资者。这从铭文格式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铭文是每户捐资者自成一则,内容包括捐资者姓名、籍贯、住地、认捐构件、组织者,以及捐赠日期。多名捐资者合成一则的情况仅有武昌路崇阳县(铭文20号)。这说明,米道兴和王道一大多是一家一家化缘的,而不是以香会或其他宗教社团为单位去化缘的。记录有多名捐资者的铭文20号中,在两位道士的名后还有一位“上清大洞宝箓嗣真女官劝缘王氏静常”,这应当是崇阳县本地信众组织中的负责人或联络者,她可能帮助组织了崇阳县的募捐。

从“守、道、明、仁、德……”[9]的辈谱来看,米道兴和王道一应为武当山元代著名道士张守清的徒弟辈道士。张守清组织募建了南岩宫[10],他们则为南岩宫募化了铜像一座,在江西庐陵铸成,运回武当供奉[11]。可见在募建小铜殿之前,他们已有外出化缘募捐的经验;而在小铜殿建成的十年之后(1317),他们又为天柱峰大顶修葺地面,再至襄阳募捐(铭文49号),可谓尽心尽力。(https://www.chuimin.cn)

在一些铭文中出现了“劝缘张守真”的字样,并列于“化缘米道兴、王道一”之后(铭文24、25、46号)。这位“张守真”可能是张守清的师弟,而非宋代天师道第三十二代传人张守真。

小铜殿通过建筑本身对南斗、北斗、三台符号(或“太一”符号)的表现,以及对具有“复古”意味的鸱尾的使用,充分昭示其作为玄武大帝供奉场所的道教建筑特征。从米道兴和王道一在这座小铜殿上倾注的大量心力,以及小铜殿对道教装饰意象的准确理解和使用来判断,设计意图和手法应当来自这两位道士。他们意图通过这些深具古意的图像,确保信众们相信:他们“喜舍资财,永充供养”的这座位于“玄帝升天处”的铜殿——也许是他们见过的第一座全用青铜建造的殿堂——并不是道士们异想天开的产物,而是一座有着古老传统的神殿。在有限的资金和场地限制下,设计者无法通过增大建筑的规模或给建筑镏金、贴金的方式来提高建筑的“等级”或“形制”。这时,使用一套具有古意的图像,就成为提升建筑品质和品位的有效策略,从而巩固崇奉对象、教派的正统和权威地位。

小铜殿体现的这种通过在建筑中使用“复古”图像以建立宗教正宗性、权威性的模式,值得今后用更多案例进行探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