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乐绕梁音,颜如玉!

国乐绕梁音,颜如玉!

【摘要】: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前四句着重描写筝曲的美妙动听和弹筝的技艺娴熟,后两句则侧重描写弹筝女子的美貌,以及她无瑕如玉、才华出众的内在气质。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因其美丽,在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装饰精美华丽的瑟又被称为“锦瑟”“宝瑟”。而“筝筝然”的音乐特色,与古琴的轻微淡远也有不同。

古筝音色醇厚优美、轻柔典雅、华丽而又婉转,每一声都撩动心弦,每一音都浸润心田。可以说即便是不会弹琴的人,随手在筝的琴弦上刮奏,都会是行云流水、清泉瀑布。

《明镜止水》

(《明镜止水》:专辑《三弄丝竹》中的这一曲,清亮如镜,乐音涟涟好似流水潺潺,按压琴弦所营造出的余韵缭绕,仿佛水墨般晕染出山川湖泊,天高地阔,徜徉于山水间,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当是升天行。

这是诗仙李白所描写的漂亮美丽的女子临窗而坐,素手纤纤拨弄琴弦,春风将旋律徐徐吹进君王之耳,这曲应当就是《升天行》。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诗人李端通过细致地观察,将华丽的房舍前弹筝的美人,故意将音弹错以博取青睐的心理,描写得十分传神。

还有南朝诗人沈约的《咏筝》——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诗中描写了美妙的筝乐和一位美丽的弹筝女子。前四句着重描写筝曲的美妙动听和弹筝的技艺娴熟,后两句则侧重描写弹筝女子的美貌,以及她无瑕如玉、才华出众的内在气质。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于古筝而言,无论是撩动心弦的乐音还是美丽的弹筝之人,都给人以倾国倾城的美感。因为它的美,同时也因为学习筝的时候比较容易上手,所以筝的普及率非常高,民间素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因其美丽,在2 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早在司马迁的《史记·李斯列传》中就有关于筝的描述:“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大意是说,人们敲打着陶器,弹奏着筝曲,击打着节拍,歌唱高亢动听,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筝乐流传年代之久远,同时也可以看出在秦汉时期,筝乐与歌唱关系紧密。尤其是汉魏时期,宫廷乐府建立,大大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以器乐伴奏的“相和歌”演唱形式出现,筝便是其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曹操曾写过著名的相和歌《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政治胸怀。曹操故去不久,他的儿子曹丕也写了一首《短歌行》,“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倐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表达了对父亲的哀思和悲痛之情。而有记载说:魏文制此辞,自抚筝而歌。可见,曹丕当时也是弹筝为歌唱伴奏的。

因为年代久远,关于筝的创制和名称来源有多种说法。

有父子相争之说:“一说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以为名。”(【宋】 丁度 《集韵》)(www.chuimin.cn)

蒙恬造筝之说:“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东汉】 应劭 《风俗通义》)

有名称源于发声特点之说:“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东汉】 刘熙 《释名》)

虽无定论,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筝与瑟和筑这两种乐器密切相关。

瑟也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每弦一柱,无徽位。虽然它的乐音早已消匿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诗经》),“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这样的诗句,仍然使古老的瑟深入人心。相传炎帝命士达造五弦瑟,周代的雅瑟常用十九根琴弦,“空桑之瑟”“云和之瑟”“龙门之瑟”分别被用来祭天、祭地、祭祖。相传舜帝时代的瑟有二十三弦,伏羲时代的瑟有五十弦。装饰精美华丽的瑟又被称为“锦瑟”“宝瑟”。然而由于瑟长期处在宫廷的雅乐之中,与民间音乐少有关联,随着筝等能够融入百姓音乐活动的创新性乐器的出现,这件古老的弹拨乐器默默而无奈地隐退于人们的视野当中,成为历史的记忆。

西汉楚王墓抚瑟彩陶俑(徐州博物馆
(图片引自《唐代乐舞》孙剑编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筑,早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击弦乐器,上有五根琴弦,颈细肩圆,和筝相类似,但是演奏时是用竹尺击弦。《史记·苏秦列传》中有:“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史记·刺客列传》也有:“高渐离,铅置筑内,扑击秦王未中被诛。”

(图片引自《唐代乐舞》孙剑编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筝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由筑的形制发生转变,同时演奏方法上又受到弹拨乐器瑟的影响,逐步发展完善而来的,所以筝的字形也是和筑一样从“竹”。

古筝和古琴在外形和弹奏方式上颇有几分相似,人们经常会将这两种乐器混淆,尤其是在清末以后,传统文化被视为落伍,琴和棋的地位都在下降的情况下,甚至有人认为古筝就是古琴。近代一些影视作品中,画面中人物所弹乐器虽然是古琴,但背景音乐却是古筝的声音;还有的剧中古琴的摆放方式都是错误的,但是弹琴人却在“如痴如醉”地演奏。

古筝和古琴都是横置的乐器,都是右手弹弦,左手按弦,单看图片,确有几分相似,但实则两种乐器有着很大的不同。《溪山琴况》中就有“弹琴不清,不如弹筝”的说法,可见两者的美学追求也并不相同。

古筝和古琴在外形构造上最直观的区别,首先就是古筝的共鸣箱体与古琴相比要大得多;而且古筝的琴面上有柱,我们现在叫作琴码,李端诗中“鸣筝金粟柱”的“柱”,指的就是这个琴码,一个琴码架着一根琴弦;而古琴琴面上是没有琴码的,琴弦从岳山横贯琴面直至琴尾;再者,现在通用的古筝有21根琴弦,而被称为“文武七弦琴”的古琴只有7根琴弦。所以,如果仔细观察,单从外形上看两者也有诸多不同之处。

古筝构造图

在文化含义和音乐表现方面,古筝和古琴也有很大的不同。文人雅士通过古琴或体悟大道或感时兴怀,古琴可以沟通天人,它清逸出尘、道骨仙风,如果领悟不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便不容易与其结缘。与古琴相比,古筝就显得更加通俗易懂,美艳多情。从《史记·李斯列传》中可以看到,“真秦之声”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非常亲民,人们敲击瓦罐,弹筝欢歌,率性豪迈。而“筝筝然”的音乐特色,与古琴的轻微淡远也有不同。

与琵琶的冷艳也不相同,古筝是多情的,在表达情感时,它显得酣畅浓烈,因此人们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来描写古筝。南朝萧纲也有诗写道,“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遒”,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北窗下弹古筝,由于在夜晚非常寂静,古筝的声音显得格外响亮,弹古筝的时候弦挑得太高就容易折断, 因为心里太忧伤,手中弹出的曲调也随着这忧伤延展悲伤起来。

古筝演奏家袁莎所演奏的《云裳诉》是由作曲家周煜国老师以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为题材创作的古筝协奏曲,曲中古筝以其激越的音色、铿锵有力的节奏、热烈激昂的曲调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将“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美”的时候令人沉醉流连,“恨”的时候又让人痛彻心扉。

可以说,古筝可诉离愁悲苦、可诉深闺幽怨,它“筝筝然”可以慷慨磊落,左手的按、滑、揉、颤又可以缠绵柔美、韵味十足。

著名画家顾恺之曾在《筝赋》中写道:“其器也,则端方修直,天隆地平,华文素质,烂蔚波成,君子嘉其斌丽,知音伟其含清,罄虚中以扬德,正律度而仪形,良工加妙,轻缛璘彬。玄漆缄响,庆云被身。”这里可以看出,古筝这种乐器,是一种规整的长方形,面板微微隆起而底板是平的,合乎天地之形制。它有美丽的外表和朴实的内心,绚丽多彩好似秋波荡漾。精湛的制琴工艺使它更加美妙,琴身有华丽的装饰,色彩绚丽。华丽的装饰下面又施以素雅的黑漆底色,并绘有美丽的祥云包裹周身。

原来在画家的眼中,不仅筝乐美妙、弹筝的人美妙,古筝乐器本身也是有着倾国倾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