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普陀山志的记载来看,这口金沙井非常古老,很可能属于普陀山的第一批古井。由于历史悠久,它因而也成了普陀山文化的一个元素。那时候普陀山处于全面发展的时期,这里建有许多匠作寮,专供修缮普济寺和建造其他寺庙的工匠们居住。这里是普陀山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这三昧泉的存在更是丰富了普陀山的文化。普陀山的这口涤心泉也是如此。......
2023-10-15
如果说井是潭泉的深化,那么水池就是潭泉的广化了。水池的面积要比潭和井都大得多。普陀山的池,由于大多位于寺庙的前面或者附近,成为寺庙的放生池,且多种植莲花等与观音崇信有密切关系的植物,所以都具有比较浓郁的象征性和寄寓性文化意义。
海印池 海印池是普陀山最大规模的池塘,也是自然景观和文化象征性紧密结合的代表性池塘之一。“海印”乃佛教名词,意思为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反映一切事物,佛之智海亦然,能印现一切之法。可见这口池塘,本身是佛教文化的体现性实物。
海印池位于普陀山中心地普济寺的正前面,乃是佛家信徒作放生用的,后植莲花,所以又名莲花池、放生池。它的背后是梵山。梵山有普济寺案桌之称。海印池处普济寺和梵山之间,可见它位置的重要。
由于明清两代海禁的原因,普济寺几起几落,海印池也几次疏浚整治。现在的规模有15亩左右,相当于约10000平方米。这个规模是明朝的时候形成的。明万历三十年(1602),朝廷全面整修普陀山,并派太监张随作为监工。张随抓的重点工程之一,便是这海印池的浚治。在把淤积多年的污泥杂草清理干净后,张随又投巨资,建造了永寿、瑶池、平桥三座横跨池面的石桥,还在池的中央位置建起了八角水亭。到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朝廷再次拨专款修葺普陀山各建筑。雍正帝还专门写了一篇记载普济寺兴建和普陀山历史的御书。因此在靠近南岸的水中,专门建造了一个御笔亭。
清池,御碑,八角亭,古石桥,在疏朗雄伟中透出股秀灵,而四周古樟参天,不远处是翠黛群山,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日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更是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普陀山十二景之一“莲池夜月”中的莲池,指的就是海印池。
海印池在发挥放生池等宗教作用的同时,还承载起休闲花园这样俗世的功能,成了普陀山最著名的自然人文胜地之一。文人墨客和释家对此有大量的歌咏之作。
清康熙年间普陀山住持潮音大师(名通旭)《红白荷花次蘖山和尚韵》诗云:“轻阴缥缈水云长,素艳殊根一种香。和月丽时浑欲语,悦人炎处自生凉。琼台剪落霞千片,镜面飞来鹭几行。梦蝶绿春寻不到,只应珍重伴空王。”普陀山许多高僧大德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这位潮音就是诗僧之一。“和月丽时浑欲语,悦人炎处自生凉”写出了海印池特有的文化风貌。清人刘廷谟《白莲池夜月》则重点突出海印池的佛教文化基因:“瑶台镜照白衣妆,胜擅东林聚社场。风动琼枝翻雪浪,露凝翠盖滴珠光。圆明妙觉清虚界,生灭参空云水乡。应是慈容临法座,玉盘一个散花香。”(www.chuimin.cn)
光明池 普陀山有两口光明池。一处在潮音洞的岩丛里,呈三角形,最大直径处约有1.5米,旁边的岩石上有“光明池”三个字的镌刻。这个名字的来历有历史传说的典故:据说宋咸淳二年(1266),有个叫范太尉的朝廷官员不幸得了眼疾,百医无效,后来听说普陀山的神水可以治愈,于是特地派遣儿子千里迢迢来到普陀山,取了潮音洞岩丛里的泉水,用以洗眼睛,过了几天眼疾真的痊愈了,于是这汪泉水就得名为“甘露潭”,名气一下子传开了。到了明朝正德年间,有一个太后的眼睛有点看不清楚(目翳,即青光眼),派人来取了这里的水去洗,不久后也能够看清东西了,于是赐名为“光明池”。
普陀山上的第二处光明池,位于现今紫竹林庵边龙女洞所在的山崖上。这里有泉水一泓,非常清澈,元代叫作菩萨泉,明代称为慧泉。也许是这里的泉水含有特殊的矿物质,也许是受了某种心理暗示,长期以来信徒们纷纷取这里的水去洗眼睛。旁边的岩石上,镌刻有“光明池”“甘露法源”等。
传说促进想象,佳泉培育诗情,所以这光明池也多有歌咏之作。清人叶浩《光明池》:“沼上放光明,慈云洞口生。慧泉留古迹,眼界更澄清。”旷大平《光明池》:“光明生大地,到处被慈云。池里原泉活,潮音洞口分。”祝德风《光明池》:“如来相好自光明,普济群灵觉有情。一角慧泉遗泽久,莲池掩映有余清。”
翦鉴池 位于普陀山前山白华庵内,为明朝时候普陀山僧人朗彻所开凿,面积不大,才1平方米左右。但是池水非常纯净,有甘味。由于此水清澈如镜,明朝人陈继儒命名为翦鉴池,并将这三字镌刻在石壁上。这个名字具有很深刻的含义,所以也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清人汤锡蕃《翦鉴池》:“池水碧于玉,湛然玉宇澄。可以鉴毛发,可以剪葛藤。春初梅花香,其香飘然升。良夜月华静,空山烟光凝。白华辟兰若,飞锡来高僧。朗师昔小住,甃石劳兢兢。灵池广数尺,彻底逾壶冰。泉甘竟如醴,无可区淄渑。”还有清人李章典《翦鉴池》诗:“白华庵左小池开,几树梅花傍水栽。为问朗公何处去,暗香疏影送春来。”
莲池 位于法雨寺前面,为比较整齐的长方形,广1亩有余,中间有石桥,名为海会桥。池水主要来自法雨寺后面的光熙峰和右面的雪浪山,所以非常清澈。莲池之名,一是因为这里曾经与海印池一样,遍植莲花,二是由于它是法雨寺的放生池,法雨寺里有观音佛像,莲与观音崇信有关。
有关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的文章
所以从普陀山志的记载来看,这口金沙井非常古老,很可能属于普陀山的第一批古井。由于历史悠久,它因而也成了普陀山文化的一个元素。那时候普陀山处于全面发展的时期,这里建有许多匠作寮,专供修缮普济寺和建造其他寺庙的工匠们居住。这里是普陀山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这三昧泉的存在更是丰富了普陀山的文化。普陀山的这口涤心泉也是如此。......
2023-10-15
为了保证后续处理构筑物或设备的正常运行,需对废水的水量和水质进行调节。调节水量和水质的构筑物称为调节池。进水为重力流,出水用泵抽升,池中最高水位不高于进水管的设计水位,有效水深一般为2~3 m。最低水位为死水位。图2-8水量调节池调节池的容积可用图解法计算。曲线下在T小时内所围的面积,等于废水总量WT。......
2023-06-19
很明显,此五处非元、明志中的三潭或三涧。大蟹捧双螯,表示对龙神的敬畏;灵鳗草木膏,表达对甘霖的期盼。后见秦始皇刚愎拒谏,专横失道,遂避难隐遁。秦始皇下令搜捕而未得。岱山县资福寺在东沙镇桥头寺岭墩下,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八年,康熙《定海县志》里“岱山图”中有明确的“资福寺”“资福桥”“万工池”标注。此时砚池已经凿好24年,汤浚56岁了。此河名不详,宫前一镇指的就是高亭镇,高亭原名宫前。......
2023-10-15
卧龙骧首于耶溪①,大池百仞②出其颔下。喜而铭之,铭曰:“蹴醒骊龙,如寐斯揭;不避逆鳞,抉其鲠噎⑥。潴蓄澄泓,煦湿濡沫。夜静水寒,颔珠如月。风雷逼之,扬鬐鼓鬣⑦。”⑥不避逆鳞,抉其鲠噎:民间传说,相传龙的喉咙下有径尺逆鳞,有触犯逆鳞者,会被杀死。此处指龙颈及下颌旁的鬃毛。卧龙山昂首屹立于若耶溪,有一个极深的大池足有百仞长,从龙首颔下而出。......
2023-10-09
污泥经消化处理后,其挥发性固体去除率应大于40%。污泥投配率是指每天投入生污泥体积占消化池有效容积的百分数。通常污泥消化投配率为5%~8%。消化池容积设计应按有机负荷,污泥龄或消化时间设计。选择加热设备应考虑10%~20%的富余能力;厌氧消化池及污泥投配和循环管道应进行保温;厌氧消化池内壁应采取防腐蚀措施。厌氧消化池的出气管上,必须设回火防止器。污泥气管道、污泥气储罐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2023-08-30
在美国一家公司总部大楼的大厅里摆着一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十几条热带鱼开心地嬉戏着,它们长约三寸,脊背一片红色,头尤其大,长得很漂亮。作为思想启蒙者,教师应当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成长的池塘,让他们的梦想冲破鱼缸,在池塘里尽情放飞,无拘无束地自由生长。......
2023-07-26
六横岛位于舟山本岛南部海域,为舟山群岛中第三大岛。现六横岛实际上是由好几个岛屿经过上千年的海涂淤积、围垦造田而形成的整体。庵庙古井 六横历史上最早载入史册的井池,与古庵有关。六横岛坑道井之多,蓄水量之大,在舟山地区绝无仅有。旧时六横的水井均为浅井,容积小,水源靠天然降水补给,遇旱易断水。此后,在当地政府部门组织下,在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六横各地从多方面开发水源,开挖坑道井。......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