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普陀山的洗心池-舟山井井文化-海印池与光明池

普陀山的洗心池-舟山井井文化-海印池与光明池

【摘要】:海印池 海印池是普陀山最大规模的池塘,也是自然景观和文化象征性紧密结合的代表性池塘之一。海印池位于普陀山中心地普济寺的正前面,乃是佛家信徒作放生用的,后植莲花,所以又名莲花池、放生池。到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朝廷再次拨专款修葺普陀山各建筑。普陀山十二景之一“莲池夜月”中的莲池,指的就是海印池。光明池 普陀山有两口光明池。普陀山上的第二处光明池,位于现今紫竹林庵边龙女洞所在的山崖上。

如果说井是潭泉的深化,那么水池就是潭泉的广化了。水池的面积要比潭和井都大得多。普陀山的池,由于大多位于寺庙的前面或者附近,成为寺庙的放生池,且多种植莲花等与观音崇信有密切关系的植物,所以都具有比较浓郁的象征性和寄寓性文化意义。

海印池 海印池是普陀山最大规模的池塘,也是自然景观和文化象征性紧密结合的代表性池塘之一。“海印”乃佛教名词,意思为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反映一切事物,佛之智海亦然,能印现一切之法。可见这口池塘,本身是佛教文化的体现性实物。

海印池位于普陀山中心地普济寺的正前面,乃是佛家信徒作放生用的,后植莲花,所以又名莲花池、放生池。它的背后是梵山。梵山有普济寺案桌之称。海印池处普济寺和梵山之间,可见它位置的重要。

由于明清两代海禁的原因,普济寺几起几落,海印池也几次疏浚整治。现在的规模有15亩左右,相当于约10000平方米。这个规模是明朝的时候形成的。明万历三十年(1602),朝廷全面整修普陀山,并派太监张随作为监工。张随抓的重点工程之一,便是这海印池的浚治。在把淤积多年的污泥杂草清理干净后,张随又投巨资,建造了永寿、瑶池、平桥三座横跨池面的石桥,还在池的中央位置建起了八角水亭。到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朝廷再次拨专款修葺普陀山各建筑。雍正帝还专门写了一篇记载普济寺兴建和普陀山历史的御书。因此在靠近南岸的水中,专门建造了一个御笔亭。

清池,御碑,八角亭,古石桥,在疏朗雄伟中透出股秀灵,而四周古樟参天,不远处是翠黛群山,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日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更是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普陀山十二景之一“莲池夜月”中的莲池,指的就是海印池。

海印池在发挥放生池等宗教作用的同时,还承载起休闲花园这样俗世的功能,成了普陀山最著名的自然人文胜地之一。文人墨客和释家对此有大量的歌咏之作。

清康熙年间普陀山住持潮音大师(名通旭)《红白荷花次蘖山和尚韵》诗云:“轻阴缥缈水云长,素艳殊根一种香。和月丽时浑欲语,悦人炎处自生凉。琼台剪落霞千片,镜面飞来鹭几行。梦蝶绿春寻不到,只应珍重伴空王。”普陀山许多高僧大德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这位潮音就是诗僧之一。“和月丽时浑欲语,悦人炎处自生凉”写出了海印池特有的文化风貌。清人刘廷谟《白莲池夜月》则重点突出海印池的佛教文化基因:“瑶台镜照白衣妆,胜擅东林聚社场。风动琼枝翻雪浪,露凝翠盖滴珠光。圆明妙觉清虚界,生灭参空云水乡。应是慈容临法座,玉盘一个散花香。”(www.chuimin.cn)

光明池 普陀山有两口光明池。一处在潮音洞的岩丛里,呈三角形,最大直径处约有1.5米,旁边的岩石上有“光明池”三个字的镌刻。这个名字的来历有历史传说的典故:据说宋咸淳二年(1266),有个叫范太尉的朝廷官员不幸得了眼疾,百医无效,后来听说普陀山的神水可以治愈,于是特地派遣儿子千里迢迢来到普陀山,取了潮音洞岩丛里的泉水,用以洗眼睛,过了几天眼疾真的痊愈了,于是这汪泉水就得名为“甘露潭”,名气一下子传开了。到了明朝正德年间,有一个太后的眼睛有点看不清楚(目翳,即青光眼),派人来取了这里的水去洗,不久后也能够看清东西了,于是赐名为“光明池”。

普陀山上的第二处光明池,位于现今紫竹林庵边龙女洞所在的山崖上。这里有泉水一泓,非常清澈,元代叫作菩萨泉,明代称为慧泉。也许是这里的泉水含有特殊的矿物质,也许是受了某种心理暗示,长期以来信徒们纷纷取这里的水去洗眼睛。旁边的岩石上,镌刻有“光明池”“甘露法源”等。

传说促进想象,佳泉培育诗情,所以这光明池也多有歌咏之作。清人叶浩《光明池》:“沼上放光明,慈云洞口生。慧泉留古迹,眼界更澄清。”旷大平《光明池》:“光明生大地,到处被慈云。池里原泉活,潮音洞口分。”祝德风《光明池》:“如来相好自光明,普济群灵觉有情。一角慧泉遗泽久,莲池掩映有余清。”

翦鉴池 位于普陀山前山白华庵内,为明朝时候普陀山僧人朗彻所开凿,面积不大,才1平方米左右。但是池水非常纯净,有甘味。由于此水清澈如镜,明朝人陈继儒命名为翦鉴池,并将这三字镌刻在石壁上。这个名字具有很深刻的含义,所以也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清人汤锡蕃《翦鉴池》:“池水碧于玉,湛然玉宇澄。可以鉴毛发,可以剪葛藤。春初梅花香,其香飘然升。良夜月华静,空山烟光凝。白华辟兰若,飞锡来高僧。朗师昔小住,甃石劳兢兢。灵池广数尺,彻底逾壶冰。泉甘竟如醴,无可区淄渑。”还有清人李章典《翦鉴池》诗:“白华庵左小池开,几树梅花傍水栽。为问朗公何处去,暗香疏影送春来。”

莲池 位于法雨寺前面,为比较整齐的长方形,广1亩有余,中间有石桥,名为海会桥。池水主要来自法雨寺后面的光熙峰和右面的雪浪山,所以非常清澈。莲池之名,一是因为这里曾经与海印池一样,遍植莲花,二是由于它是法雨寺的放生池,法雨寺里有观音佛像,莲与观音崇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