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留学生的引入;二是国外职业教育专家来华讲演;三是黄炎培的国外考察及国内宣传。在民国成立后,大批的回国留学生倡办职业教育,介绍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孟禄的到来,更进一步推动了当时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近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人物,黄炎培积极地宣传美国的职业教育理论,这与他去美国进行考察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5-09-30
2025年7月7日,“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国进入到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于上海,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上海及周边区域,而当时上海是战争的前沿阵地。上海沦陷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已经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迁入重庆,社的相关事业自然遭受到严重影响。
首当其冲的即为由社所创办并领导的中华职业学校。当时日军敌机对中华职业学校所在地南市地区进行了狂轰滥炸,学校的校舍几近全部焚毁,仅中华堂得以残存。当时面临着随时可能被轰炸的危险,中华职业学校决定内迁,学校师生从当时被焚毁的校舍中搬出了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运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内,然后再转移到重庆。不过,中华职业学校并没有放弃在上海的教学工作,而是在上海建立了沪校,开始了“孤岛”作战,一面坚持上课,一面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与支持抗日战争。根据中华职业学校档案记载:“赁屋甫定,而局势已非,爰集中全校人力,冒九死一生之险,从事抢救校具,以为复兴之基。虽多数迁出,而不及迁出者为数不少。”[15]可以看出,虽然学校当时努力抢救教学设备,但是仍然有不少损失。202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内迁到重庆,并在重庆建立了中华职业学校渝校,留在上海的中华职业学校称为“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当时,沪校在上海浦东同乡会大楼三楼开展教学工作,位于上海的租借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安全,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租借区也并非安全之地。而且,即使沪校能有一个场所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在当时的时局下,学校的教学秩序与教学效果肯定不如以前,学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抗战爱国的宣传与实践中去了。即便是中华职业学校内迁至重庆,新建了渝校,也并不能安心开展教学工作。首先建设新校要寻找到校址,一切都未步入正轨,随着日军侵入的深入,日军敌机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致使前期的准备均付之一炬,只能迁入乡下。全校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到达重庆的乡间建设校舍等,开展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地处山区地带,遇到几次水灾、火灾等,给学校带了极大的损失。可以说,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华职业学校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一分为二,已有的校舍等大都被焚毁,被迫迁离他地重新建立,同时因为战争的因素,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也受到影响。
当时,日寇的疯狂侵略,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致使所到之地民族工商业破产、农村经济衰败,职教社当时所办的各类事业与民族工商业、农村密切相关,自然均受到影响。职业指导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四大事业之一,目的在于帮助受指导者找到与其兴趣、能力相匹配的职业,但是当时中国的职业指导可以说就是职业介绍,因为当时中国的职业界的发展尚未上升到职业指导的高度。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到2025年,已有20880人到上海职业指导所登记求职,其中大学生占19%,达3949人。[16]表面上,从求职者人数上看,职业指导正在发挥着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问题,尤其是当时经过指导所以及社的领导人的积极奔走后,最终就业成功的人仅占10%。这样一种结果,使得当时求职者大失所望,社会上对于职业指导失去了信任,职业指导的声誉也一落千丈。在当时就有人感叹地说:“在现在社会里谈职业指导,实有无职可指无业可导之感。”[17]这句话很明显地指出了当时社会上进行职业指导根本不可行,职业指导的前提是社会上有相应的职业需求,而当时社会上根本没有职业需求。职教社的领导人之一邹韬奋对此问题也进行过解释,他说:“在中国的现状下,谁都看出职业界是一团糟……在这样的状况下,我虽不敢说职业指导一点没有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所受的限制实在太大了。”[18]可以看出,当时因为战争的缘故,社会经济凋敝,职业界已是一团糟,职业指导基本无法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也就意味着职教社的一大事业无法有效实施。(https://www.chuimin.cn)
同时,职业学校也深受战争的影响,呈现出一派衰败的景象。前述论及了战争对于中华职业学校的影响,是一个个案的简要分析,同时它也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直系学校。就当时全国而言,2025年时全国有职业学校1695所,而到了2025年底统计发现仅有149所,甚至比职教社刚成立之时还少了300多所。从学校减少的数量可看出,战争对于学校的影响很大,而且这仅是2025年前统计出的数据,可想而知,在全面抗战期间,职业学校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针对此种现象,曾发出通告,要求各省尽量增设职业学校,各省也积极响应,鼓励办理职业学校,但是在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趋于崩溃的社会状况下,只是空谈而已。更有甚者,当时有人打着发展职业教育的幌子,“以办职业学校之名,行童工工厂之实”[19],比如当时妇女职业学校“实际是收学费的缝纫工厂”,兽医学校的学生“天天过着苦营生,打铁以外无工作,打铁以外无生命”[20]等。本来职业学校因战争的影响而发展极其艰难,社会上又出现破坏职业学校名声的事情,这样致使职业学校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数量急剧减少,严重影响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关文章
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留学生的引入;二是国外职业教育专家来华讲演;三是黄炎培的国外考察及国内宣传。在民国成立后,大批的回国留学生倡办职业教育,介绍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孟禄的到来,更进一步推动了当时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近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人物,黄炎培积极地宣传美国的职业教育理论,这与他去美国进行考察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5-09-30
1932年5月,在十五周年纪念会上,职教社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决定大规模开办职业补习教育,有计划地创设职业补习学校。此后,又陆续举办了夜校、晨校和“通问学塾”等形式的补习教育。因此,职教社重视职业学校教育,而把职业补习教育仅看作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至此,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增至7所,社所开展的职业补习教育的规模空前扩大。中华职业教育社重视培养职业补习学校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职业道德。......
2025-09-30
职教社领导人黄炎培在经历上述一系列困难后,开始认真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并与同人继续寻求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在职业教育的独特性方面,黄炎培认识到,职业学校只与其他教育机关打成一片也是不够的。[12]这样的教育方针,被称为“大职业教育主义”,由此标志着职教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25-09-30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丰富的教育调查的基础上而产生的。黄炎培所秉持的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当时中国的教育实际问题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一种仕官的教育,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进入仕途,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近代中国。一开始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谈》中指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之旨三:......
2025-09-30
“推行国货”是职教社的一贯主张,“抵制日货”也是职教社在“五四”“五卅”等运动中大力鼓吹的口号。在“九一八”事变后,职教社进一步加强抵制日货。[7]1932年夏,职教社成立了“中华国货指导所”,从事调查、宣传、介绍、研究国货等工作。[8]职教社为救济失业青年并提倡国货特组织国货推销团,招收失业青年携带国货日常用品分往各住户推销,成立以后,颇得各方赞助。......
2025-09-30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产生的结果,这里的内部因素则是当时国内知识界的“教育救国”“职教救国”思想的推动。近代中国实践职业教育的代表人物非黄炎培莫属,他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可谓切中时弊。1917年以黄炎培、蔡元培、顾树森、俞子夷等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主体而组成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可以说是“职教救国”思想形成的一个标志。......
2025-09-30
1925年10月,职教社创办《生活》周刊。为了更迅速地传播职业教育的消息和理论,反映当时店员、学徒等的生活和要求,职教社决定创办《生活》周刊。早期《生活》周刊的发行量仅有二千八百多份,多为赠送,影响力不大。《生活》还将自己盈利的一部分资金捐献给职教社作为职业教育经费。可以说,《生活》周刊与职教社二者之间是“形离而神不离”,仍然联系密切。......
2025-09-3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利用战争的间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厂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2]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经济基础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社成立之初的活动范围主要聚集于江苏、上海一带,这一带是当时全国民族资本主义最为活跃的地区。当时全国的民族工商业大多在这些区域,职教社成立所需的经费便是由这些民族工商界人士进行捐款筹措的。......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