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表面上以“总理忠实信徒”的面目来招揽人心,实际上不想建立孙中山憧憬的“民治、民有、民享”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他个人独裁的专制王朝。[11]青年学生是最活跃敏感的一部分,他们是很多进步运动的先锋,所以国民党对学生实行“党化”教育作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方式。职教社在“九一八”后开展过一场反对国民党党化教育的斗争。由此,职教社坚定地反对党化教育,支持学生反对蒋介石而进行的民主斗争。......
2023-10-14
早期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活动重点在于职业教育相关事业的施行与扩展,对于政治活动不甚关注,但是身处当时政局不稳的社会,又不可能完全远离政治活动而独善其身。黄炎培当时在论及国民党对职教社的态度时曾说:“国民政府,始终和它闹别扭。”[50]当时职教社一方面对国民党政府抱有幻想,另一方面又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
职教社所开展的活动主要是在国民党统治的区域,不过国民党政府对于职教社并没有好感。192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入上海,次日一伙暴徒进入职教社社所,捣毁了办公室,并将工作人员赶往上海的郊外,社所则被国民党第七区第二十一分部占用,5天后由上海工商界的上层人士出面,职教社才收回了社所。黄炎培当时发表了一些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言论,成为国民党通缉的对象,被迫离开上海,北上大连。后来,通过蔡元培、邵力子等一众好友的说情,黄炎培得以返回上海。黄炎培回到上海后,致函职教社评议会要求辞去办事部主任的职务,推荐当时深受国民党政府信任的江问渔接任。黄炎培请辞办事部主任,不是担心其个人之安危,而是从当时的大局出发,希望职教社能够在政治上得到更好的保护。正如其所说:“炎培虽以终身服务职业教育自勉,但绝对不以长期主任本社办事部为然。诚欲人人为主义上之奋斗,而不欲私人情感上之结合。”[51]
众所周知,国民党的党内方针是“三民主义”,而职教社的成员大都是相信三民主义的。当时《教育与职业》上曾刊发了多篇文章,职教社领导人之一的杨卫玉提出:“所谓民生主义,就是用以解决人民生活的社会主义,而职业教育者,质言之亦为用教育的方法以解决人民生活问题”[52],所以“民生主义包括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者,为达民生主义之一种方法,亦一种工具也”[53]。而且他还说:“职业教育者,推演民生主义之教育,亦即民生主义发展必由之途径也。”[54]这些言论表明了职教社希望能够得到国民党的承认,对国民党政府抱有希望。但是现实的情况确实让职教社同人大失所望,蒋氏政权在路线方针上越走越偏,逐渐成为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急剧凋败,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职教社有感于当时社会的情况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从1930年开始逐渐停止宣传职业教育与民生主义之间的关系,不再为国民党作虚假宣传,因为国民党根本不打算实行民生主义。
职教社开始披露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尤其是《生活》周刊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党造成了不良影响,引起了国民党的厌烦,国民党对职教社采取了打压政策。为了职教社的生存和发展,黄炎培等人不得不利用私人情谊,拉拢当时的国民党显要如孔祥熙、王宠惠、李石曾、张群、陈布雷等人入社。同时社的一些重要成员,如中华职业学校校长顾树森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局长,还有蔡元培、蒋梦麟等都是当时国民党的高级官员。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职教社的各项事业能够正常进行。
【注释】
[1]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49页。
[2]吴江:《中国资本经济发展中的若干特点》,载黄逸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集》,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第54页。
[3]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01页。
[4]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第69页。
[5]潘文安:《最近之两大感想》,《教育与职业》,1925年第69期,第667页。
[6]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1期,第1页。
[7]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1期,第1-2页。
[8]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1期,第2页。
[9]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1期,第2页。
[10]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1期,第2页。
[11]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1期,第3页。
[12]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1期,第3页。
[13]江问渔:《关于农村教育的三个重要问题》,《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3期,第42页。
[14]黄炎培:《读全国职业教育最近统计》,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 第二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第352页。
[15]黄炎培:《农村教育弁言》,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第317页。
[16]孙祖基:《十年来中国之职业教育:在开洛公司无线电话中演讲》,《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58期,第200页。
[17]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第158页。
[18]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第426-427页。
[19]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第319页。
[20]江恒源:《十六年来之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与职业》,1933年第146期,第437页。
[21]黄炎培:《与安亭青年合作社谈乡村事业》,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第160页。
[22]江恒源:《“富教合一”主义》,《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108期,第1367页。
[23]吴长翼:《中华职业教育社八十年(1917—1997)》,内部资料,未刊出,第32页。
[24]黄炎培:《从半年的徐公桥得到改进乡村的小小经验》,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第236页。
[25]黄炎培:《从半年的徐公桥得到改进乡村的小小经验》,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第235页。(www.chuimin.cn)
[26]黄炎培:《从半年的徐公桥得到改进乡村的小小经验》,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第237页。
[27]吴长翼:《中华职业教育社八十年(1917—1997)》,内部资料,未刊出,第33页。
[28]吴长翼:《中华职业教育社八十年(1917—1997)》,内部资料,未刊出,第34页。
[29]吴长翼:《中华职业教育社八十年(1917—1997)》,内部资料,未刊出,第34页。
[30]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第141页。
[31]吴长翼:《中华职业教育社八十年(1917—1997)》,内部资料,未刊出,第27页。
[32]吴长翼:《中华职业教育社八十年(1917—1997)》,内部资料,未刊出,第28-29页。
[33]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概况》,《教育与职业》,1934年第156期,第314页。
[34]黄炎培:《第七届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里几个问题》,《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107期,第1288页。
[35]姚惠泉、潘文安:《办理上海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一得》,《教育与职业》,1941年第193期,第27页。
[36]《第二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概况》,《教育与职业》,1934年第156期,第334-335页。
[37]《本社创设职业指导部宣言》,《教育与职业》,1920年第19期,第1页。
[38]《本社创设职业指导部宣言》,《教育与职业》,1920年第19期,第1页。
[39]《江苏中等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会组织大纲》,《金山县教育月刊》,1925年第3卷第3期,第32页。
[40]邹恩润:《读毕业生就业指导会一部分统计感言》,《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80期,第31页。
[41]《苏州会议纪要》,《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4期,第247页。
[42]《编辑者言》,《生活》,1928年第1卷第2期,第1页。
[43]黄炎培:《创刊词》,《生活》,1925年第1卷第1期,第1页。
[44]邹韬奋:《经历:一个小小的过街楼》,载《韬奋文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第76页。
[45]邹韬奋:《经历:一个小小的过街楼》,载《韬奋文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第77页。
[46]邹韬奋:《经历:一个小小的过街楼》,载《韬奋文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第77-78页。
[47]邹韬奋:《经历:一个小小的过街楼》,载《韬奋文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第78页。
[48]戈宝权:《邹韬奋和高尔基》,载上海韬奋纪念馆编《韬奋的道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第275页。
[49]同人:《小言论:最后的几句话》,《生活》,1933年第8卷第50期,第1017页。
[50]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教育与职业》,1949年第208期,第5页。
[51]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第87页。
[52]杨鄂联:《民生主义与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6期,第235页。
[53]杨鄂联:《民生主义与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6期,第235页。
[54]杨鄂联:《民国十七年度之中国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107期,第1293页。
有关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的文章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表面上以“总理忠实信徒”的面目来招揽人心,实际上不想建立孙中山憧憬的“民治、民有、民享”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他个人独裁的专制王朝。[11]青年学生是最活跃敏感的一部分,他们是很多进步运动的先锋,所以国民党对学生实行“党化”教育作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方式。职教社在“九一八”后开展过一场反对国民党党化教育的斗争。由此,职教社坚定地反对党化教育,支持学生反对蒋介石而进行的民主斗争。......
2023-10-14
年轻的贺绍俊大学毕业来到《文艺报》,与他的同事潘凯雄共同演出了连续几年的“潘贺双打”,驰名文坛,这是贺绍俊走上文学批评舞台的第一次华丽演出。这一时期所作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初步奠定了随后出炉的《文学批评学》一书的理论雏形。......
2023-12-02
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是漱石文学的魅力之一。夏目漱石的魅力还在于他独特的女性观。纵观夏目漱石文学,他根据自己对女性的认识,创造了三类不同的女性形象,即理想型、显恶型和觉醒型,体现了他在特定语境中对女性伦理道德的评判。尽管夏目漱石对女性有许多偏见,但在争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方面,代表了时代的进步思想。夏目漱石是日本少有的能把灵魂力量展示出来的伟大作家。......
2023-11-30
在新批评派看来,象征是和意象、隐喻、神话同属诗歌理论的一个范畴。在新批评派看来,象征或者说成为象征的意象,必须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因为“语境赋予具体的词或语象以意义,这样被装满意义的语意即象征。”新批评派的语境理论充满了对诗歌内部因素互动的认识。在《修辞哲学》一书中,瑞恰慈指出,隐喻是“语境间的交易”。具体而言,“语境压力”指两种不同语境之间的矛盾关系。......
2024-01-19
《房顶山的鸟》中,“爹”冒死搭救被无辜批斗的“冯老师”,显示了底层人性的美好。他致力于人性图景的深度建构,在解剖社会的复杂性,探究人性的丰富性上,表现出了一名作家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担当精神。......
2023-12-02
“建设性”是贺绍俊文学批评的伦理核心,体现为批评理论的体系建构、批评的话语风格和对批评本身的价值期许。在贺绍俊看来,批评是一项建设性的工作。贺绍俊认为,两种批评方式都无益于文学的健康发展,都不能与建设性的批评划等号。因此,“建设性批评兴旺发达起来后,那些乌七八糟的批评才会偃旗息鼓。”“精神性”是贺绍俊文学批评着力阐扬的理论焦点。......
2023-12-02
因而,意象和语象的区分在于意象指意识层面的形象,而语象指语言制成的形象。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对潜沉的、基本的和扩张的三种意象给出的描述就属于语象。如果说意象更多的指诉诸感官的方式与审美方式的统一,那么语象往往需要和其他语言因素相互限定、修饰。维姆萨特认为“语象既是语言的符号,同时也具有隐喻和象征的维度。”语象可以变成象征,同时,语象又可以与隐喻连接到一起,成为隐喻性语象和象征性语象。......
2024-01-19
施战军的文学批评起步于东北,成长于齐鲁大地。读施战军的文学批评,我们何尝感受不到他所心仪的批评家所具备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美学风采。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的处境颇为尴尬,既有来自创作界的质疑与不满,又受到学术界的轻视与鄙夷。施战军一直为文学批评的地位正名,并以自己华赡丰美、及物入理的批评风采,矫正着文坛对文学批评的误解。文学教育、批评写作和书刊编辑,成为他寄心文学的三种生命形态。......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