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学批评:悟性与史识

文学批评:悟性与史识

【摘要】:好的文学批评需要悟性与史识。在《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中,施战军以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为例,辨析了乡土文学旗号下的“城市”性特征。施战军文学批评中形成的史识,还体现在他对中国“艺术散文”和“新散文”特质的辨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两次转型中道德意识演变轨迹的勾勒,以及对茹志鹃小说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贡献的界定,等等。这项重大的学术工程,在学术界和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好的文学批评需要悟性与史识。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解析能力,批评家敏感的心性能够感受到作品之中所蕴含的美;二是理论归纳能力,批评家在纷纭多变的文坛局势中,有穿透复杂现象的理论眼光。施战军在他的批评写作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理论发现,尤其是对“中国式”的理论命名,可视为他对当代文学理论建构的有效尝试。

  关于“中国式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就是叙写成长的小说,它记叙人物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身心所经历的遭遇,特别是人在成人之前和受教育过程中如何在一个环境里长大,及最后被社会塑造成什么样子。在《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中,施战军将“中国式”成长小说与西方成长小说相比较,归纳出两个特点:一是晚熟,成长期特别长,有的作家作品里的人物到四五十岁了还在成长,永无定形或定性很晚;二是多余人形象特别多,坚强的、能够和社会对话的新人很少,大都是被环境和社会所把玩的被动形象。但他认为,中国的成长小说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最为壮观的制高点之一,然而在辉煌的作品数量背后,潜隐着令人忧虑的写作瓶颈。探查深层原因,是中国的作家写东西总爱从自身经验出发,导致了他们在注重个人经验的基点上,缺少发散能力,视野比较窄,生产了大量的写“我成长”的小说。施战军进而论述到,“我”不是孤立于社会大环境之外的,优秀的作家应该看到人物背后的景物和环境这个巨大的关系系统,应该学会思考个人成长与环境、与时代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着力表现成长中的灵魂冒险和强有力的自我成长精神,他认为,“这才是成长小说应该深度挖掘的写作空间”。

  关于“中国式的乡村小说”。施战军将中国乡土文学(乡土小说)的基本类型界定为:一种是完全站在乡村之外或超越于乡村之上批判和俯视乡村,称为“启蒙乡土小说”;另一种是以乡村想象之安宁美善来反衬城市现状之惶然丑恶,主体精神的实质是对城市文明的厌弃和批判,称为“精神乡土小说”。这些以乡土精神来反衬、反对和抗击城市文明的情绪理念,实质上是“城市文化”的产物。在《论中国式的乡村小说的生成》中,他对乡村小说的艺术特性作了深入辨析。中国的乡村小说自萌生之日起,就被有意无意地纳入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规约与同构之中,成为阶级斗争与主流化的文学载体。以赵树理的创作为例,撇开意识形态的干扰因素,最吸人眼目的其实是对“中间人物”的描写与塑造,对民间戏曲曲艺及语言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乡村婚恋的鲜活呈现。这些集中保留了乡村生趣的作品,散发着在历史功利性之外的深长的文学意绪,可看作中国式的乡村小说生成的生命基质。他进而指出,中国式乡村小说范型的基本构件应当是“传统文化意蕴”与“经济民俗事象”,它们中残存的“人文魅性”,是乡村小说区别于其他类型小说的明显标志。然而到了1990年代以后,乡村小说显现出了轻飘与油滑的倾向,究其根本,是作家对生活表相背后人的意识、性格和心理缺乏独到的发现,对新的国家观念和时代生活给乡村的风俗社会所带来的伦理动荡和价值体现方式的激变,缺乏更深入的思量和更生动的文学性呈现。所幸从李洱等人的努力中,施战军看到了乡村小说的变革性力量,他们的作品显现出当代优秀作家在坚持经典现实主义文学所必备的人间关怀和“五四”以来的对乡村人群的集体启蒙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心的探测,对世事伦理的深度呈现,喻示着当代乡村小说在变幻的时代背景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www.chuimin.cn)

  关于“中国式的城市文学”。在《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中,施战军以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为例,辨析了乡土文学旗号下的“城市”性特征。首先,作家们在城里遥望故乡,对故乡人事的书写,是建立在侨寓他乡的心理基础上作观光客般的诗情化想象。其次,实在意义上的乡村其实一直被悬置或缺少体验性的呈现,“乡土”一词的诗意化,使乡村成为城市性的怀念和想象中的“他者”。第三,作家们在城里对乡土的经验性虚构,构成了乡土文学近似于“审美间性”的状态,呈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乡村面貌,它更多是城市人作为叙述主体者的文学,包括后来新时期的“文化寻根”作品和知青小说,对乡土的书写依然有着城市性因素的对比与参照。“中国式”的城市文学,伴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逐渐体现出它的鲜明特质,以“上海书写”为代表,是以中国经济、文化的极大繁荣和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做基础的。在施战军看来,“城市文学”要从“乡土文学”主潮下发生根本性位移,创作主体就必须具备对城市充分的感知和书写经验,在中国式的当代境遇中,萃取文学的认知传统,坚定“城市之心”,才能将这一写作界域延展开去。

  施战军文学批评中形成的史识,还体现在他对中国“艺术散文”和“新散文”特质的辨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两次转型中道德意识演变轨迹的勾勒,以及对茹志鹃小说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贡献的界定,等等。这些真知灼见,无不显示出他透过文学现象对规律的提炼能力,及对中国文学发展前景的信心。2006年,由他和孔范今、雷达、吴义勤共同主编的24册《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出版。这项重大的学术工程,在学术界和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整体成就,为客观评价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水平,深入反思新时期文学的经验教训,推进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照,为新时期文学研究走向持续深入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