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性:这一点之为真理,我毫无怀疑,因为如果我们要去限制自然,我们就必得用——这是荒谬的事——一个乌有去限制它。我们避免了这个荒谬,肯定它是一个永恒的一体,是由它自身而存在的、无限的、全能的,等等,也就是说那无限的自然和它所包含的一切;而它的否定我们则称为乌有①。据Ch. Appuhn,所见各版荷兰文,除W. Meizer外,“一个乌有去限制它”以下均有以下一节,内容与Gebhardt上述基本相同而略有出入。......
2024-01-27
好的文学批评需要悟性与史识。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解析能力,批评家敏感的心性能够感受到作品之中所蕴含的美;二是理论归纳能力,批评家在纷纭多变的文坛局势中,有穿透复杂现象的理论眼光。施战军在他的批评写作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理论发现,尤其是对“中国式”的理论命名,可视为他对当代文学理论建构的有效尝试。
关于“中国式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就是叙写成长的小说,它记叙人物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身心所经历的遭遇,特别是人在成人之前和受教育过程中如何在一个环境里长大,及最后被社会塑造成什么样子。在《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中,施战军将“中国式”成长小说与西方成长小说相比较,归纳出两个特点:一是晚熟,成长期特别长,有的作家作品里的人物到四五十岁了还在成长,永无定形或定性很晚;二是多余人形象特别多,坚强的、能够和社会对话的新人很少,大都是被环境和社会所把玩的被动形象。但他认为,中国的成长小说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最为壮观的制高点之一,然而在辉煌的作品数量背后,潜隐着令人忧虑的写作瓶颈。探查深层原因,是中国的作家写东西总爱从自身经验出发,导致了他们在注重个人经验的基点上,缺少发散能力,视野比较窄,生产了大量的写“我成长”的小说。施战军进而论述到,“我”不是孤立于社会大环境之外的,优秀的作家应该看到人物背后的景物和环境这个巨大的关系系统,应该学会思考个人成长与环境、与时代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着力表现成长中的灵魂冒险和强有力的自我成长精神,他认为,“这才是成长小说应该深度挖掘的写作空间”。
关于“中国式的乡村小说”。施战军将中国乡土文学(乡土小说)的基本类型界定为:一种是完全站在乡村之外或超越于乡村之上批判和俯视乡村,称为“启蒙乡土小说”;另一种是以乡村想象之安宁美善来反衬城市现状之惶然丑恶,主体精神的实质是对城市文明的厌弃和批判,称为“精神乡土小说”。这些以乡土精神来反衬、反对和抗击城市文明的情绪理念,实质上是“城市文化”的产物。在《论中国式的乡村小说的生成》中,他对乡村小说的艺术特性作了深入辨析。中国的乡村小说自萌生之日起,就被有意无意地纳入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规约与同构之中,成为阶级斗争与主流化的文学载体。以赵树理的创作为例,撇开意识形态的干扰因素,最吸人眼目的其实是对“中间人物”的描写与塑造,对民间戏曲曲艺及语言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乡村婚恋的鲜活呈现。这些集中保留了乡村生趣的作品,散发着在历史功利性之外的深长的文学意绪,可看作中国式的乡村小说生成的生命基质。他进而指出,中国式乡村小说范型的基本构件应当是“传统文化意蕴”与“经济民俗事象”,它们中残存的“人文魅性”,是乡村小说区别于其他类型小说的明显标志。然而到了1990年代以后,乡村小说显现出了轻飘与油滑的倾向,究其根本,是作家对生活表相背后人的意识、性格和心理缺乏独到的发现,对新的国家观念和时代生活给乡村的风俗社会所带来的伦理动荡和价值体现方式的激变,缺乏更深入的思量和更生动的文学性呈现。所幸从李洱等人的努力中,施战军看到了乡村小说的变革性力量,他们的作品显现出当代优秀作家在坚持经典现实主义文学所必备的人间关怀和“五四”以来的对乡村人群的集体启蒙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心的探测,对世事伦理的深度呈现,喻示着当代乡村小说在变幻的时代背景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www.chuimin.cn)
关于“中国式的城市文学”。在《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中,施战军以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为例,辨析了乡土文学旗号下的“城市”性特征。首先,作家们在城里遥望故乡,对故乡人事的书写,是建立在侨寓他乡的心理基础上作观光客般的诗情化想象。其次,实在意义上的乡村其实一直被悬置或缺少体验性的呈现,“乡土”一词的诗意化,使乡村成为城市性的怀念和想象中的“他者”。第三,作家们在城里对乡土的经验性虚构,构成了乡土文学近似于“审美间性”的状态,呈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乡村面貌,它更多是城市人作为叙述主体者的文学,包括后来新时期的“文化寻根”作品和知青小说,对乡土的书写依然有着城市性因素的对比与参照。“中国式”的城市文学,伴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逐渐体现出它的鲜明特质,以“上海书写”为代表,是以中国经济、文化的极大繁荣和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做基础的。在施战军看来,“城市文学”要从“乡土文学”主潮下发生根本性位移,创作主体就必须具备对城市充分的感知和书写经验,在中国式的当代境遇中,萃取文学的认知传统,坚定“城市之心”,才能将这一写作界域延展开去。
施战军文学批评中形成的史识,还体现在他对中国“艺术散文”和“新散文”特质的辨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两次转型中道德意识演变轨迹的勾勒,以及对茹志鹃小说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贡献的界定,等等。这些真知灼见,无不显示出他透过文学现象对规律的提炼能力,及对中国文学发展前景的信心。2006年,由他和孔范今、雷达、吴义勤共同主编的24册《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出版。这项重大的学术工程,在学术界和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整体成就,为客观评价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水平,深入反思新时期文学的经验教训,推进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照,为新时期文学研究走向持续深入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关批评的体温的文章
§3理性:这一点之为真理,我毫无怀疑,因为如果我们要去限制自然,我们就必得用——这是荒谬的事——一个乌有去限制它。我们避免了这个荒谬,肯定它是一个永恒的一体,是由它自身而存在的、无限的、全能的,等等,也就是说那无限的自然和它所包含的一切;而它的否定我们则称为乌有①。据Ch. Appuhn,所见各版荷兰文,除W. Meizer外,“一个乌有去限制它”以下均有以下一节,内容与Gebhardt上述基本相同而略有出入。......
2024-01-27
六、要努力工作,更要有悟性和智慧在职场中,苦劳并不等于是功劳,努力工作也不是晋升的充分条件。对于韩飙,老板还是了解的,这一年来他一直很努力地工作,但总觉得他身上缺少点东西,一种灵性的东西。他主动表示有一个职位空缺,并询问时昀是否有意过来任职。就这样,时昀凭借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进入了这家自己心仪的企业。......
2024-08-01
性描写能否描写性,一直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描写了黛玉和宝玉纯洁爱情的伟大作品《红楼梦》,被御用的封建正统文人诬蔑为诲淫诲盗之作。有些假正经的封建文人,一方面反对那些健康的描写两性爱情的作品,另一方面却又用最隐晦与最下流的比喻,来进行性的描绘。他们把对爱情欢乐的描写,以及歌颂爱情的时候对于两性生活的自然主义描写,统统地当做反对宗教虚伪的武器。......
2024-02-01
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扮演着前沿先锋的作用,批评家的劳作价值既体现在为健康的创作风气保驾护航,又体现在为文学史家的史论架构选择适宜的叙述对象。从整体性看,这可视为他建构文学批评宏大叙述的标志性成果。他的文学批评历程,折射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艰难奋发的学术进程。②贺绍俊:《倡导建设性的文学批评》,《光明日报》2009年8月21日。......
2023-12-02
年轻的贺绍俊大学毕业来到《文艺报》,与他的同事潘凯雄共同演出了连续几年的“潘贺双打”,驰名文坛,这是贺绍俊走上文学批评舞台的第一次华丽演出。这一时期所作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初步奠定了随后出炉的《文学批评学》一书的理论雏形。......
2023-12-02
施战军的文学批评起步于东北,成长于齐鲁大地。读施战军的文学批评,我们何尝感受不到他所心仪的批评家所具备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美学风采。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的处境颇为尴尬,既有来自创作界的质疑与不满,又受到学术界的轻视与鄙夷。施战军一直为文学批评的地位正名,并以自己华赡丰美、及物入理的批评风采,矫正着文坛对文学批评的误解。文学教育、批评写作和书刊编辑,成为他寄心文学的三种生命形态。......
2023-12-02
时尚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时尚的话语权问题、时尚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问题,而权力背后站着的是资本。他认为经济资本主要涉及对经济资源的掌控,表现为货币和财产;社会资本就是熟人和关系网络,由个体凭借他们的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组成;文化资本就是个体所接受的教育,此外,个人品位、对美或者有价值之物的理解也属于文化资本的范畴。在时尚体系内部,同样存在着以权力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的竞争与流动。......
2023-06-18
经验一次次地证明了培根的一句著名格言:“略知哲学,人的心灵倾向于无神论;深入哲学,人的心灵导向于宗教。”在培根写出上述至理名言的同时,他忘记加上:深入哲学而带给心灵的上帝完全不同于略知哲学而远离的那位上帝。知识必然是互相联系的,而各种宗教正像语言必然是互相对立的。因此,任何有活力且健全的宗教都有一种标志性的特质。习惯往往以哲学和宗教是否真实来对它们进行判断,而这个方面正是哲学和宗教的弱点。......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