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治水的是一位叫王建周的乡绅,生于1886年,逝于1968年,新中国成立前曾任澄江县财政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开明士绅”,应邀入军管会。新农村已不存在“乡绅”,基层干部化作了无数个“王三先”。乡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阶层。除去封建统治氛围,乡绅在官与民之间的地位和作用绝不亚于如今的基层干部。人们公认老人、知识分子的见识,和旧时人们公认乡绅的见识,大同小异,如出一辙。。“乡绅”称呼如今已经不存在了。......
2023-08-30
都江堰在水利管理、工程管理、水工技术管理诸方面,皆具特色。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用“六字诀”、“八字格言”、“三字经”来总结、归纳都江堰的治水法则。这些治水法则是古代都江堰工程管理、水工技术管理的最高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重要的规章制度。这些法则皆刻石立在二王庙内,朗朗上口,言简意赅,便记忆,利推广。
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都江堰曾多次遭受严重破坏,但都很快便能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这些治水法则起了重要作用。
“检其左,堰其右”,最早见于《水经注》卷33引梁李膺《益州记》:“《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检其左,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它是对李冰创建都江堰后、迄两汉时期,都江堰渠首枢纽平面布局的总结,同时也是都江堰渠首枢纽平面布局的基本法则。它形象地指出了都江堰渠首枢纽布局的轮廓和具体做法。都江堰渠首枢纽的任务是以内江分流引水为主的。“堰其右,检其左”,正是针对内江分流引水而言。这里,“堰”指筑堰引水、排洪、排沙之意。“堰其右”,即在内江右岸设置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泄洪与排沙。“检”为控制之意,“检其左”指利用岷江在都江堰所在河弯段左侧凹岸,凿开宝瓶口,引水入柏条河和走马河。这种平面布局,把枯水期的引水和洪水期的泄洪相统一,把取水和排沙相统一,把冬季岁修中过水和淘淤相统一。
图9-14 六字诀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渠首枢纽立面布置的法则。关于此六字诀,历代评价甚高,如:“治水之法”[32]、“万世治水者法”[33]、“检江立堰之法”[34]、“千古治堰之要诀”[35]等。它究竟产生于何时,始载于哪部文献,却颇有争议。一般认为,六字诀出于李冰,这几乎是蜀地治水者和有关学者的一致看法。
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成都府六·灌县》引《水经注》说:“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立碑六字曰‘深淘掸,浅包鄢’。鄢者,于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江。”《大明舆地名胜志·四川六·成都府六》引《水经注》,其文完全同上。清李元《蜀水经》卷2也说《水经注》有此语。现在流行的《水经注》,是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不见有六字诀。明曹学佺与《大明舆地名胜志》的作者所引《水经注》,当是更早的版本。明杨慎撰《丹铅摘录》卷5说:“蜀灌县离堆山,斗鸡台之下……傍有石刻,八分书‘深淘滩,低则堰’六字,皆秦蜀时李冰所为也。见李公膺《益州记》,今志改则为作,堰便失其意,亦且不文,书以存古。”又杨慎《金石古文》卷3载有《秦蜀守李冰湔堋堰官碑》,碑文是“深淘潬,浅包鄢。”明梅鼎祚编《皇霸文纪》卷12:《湔塴堰官碑》:“深淘潬,浅包鄢”,潬,古滩字,即堰也。杨用修《金石古文》云:“冰在蜀治水,功烈盛矣,誓神,而神至今不敢违。教民,而民至今不能违。其文又简古,眞异人哉!”清康熙时陈元龙撰《格致镜原》卷8也说:“梁李膺《益州记》蜀灌县离堆山斗鸡台下……乃秦蜀守李冰所为,又教民检江,立堰之法曰‘深淘滩,浅则堰’。”从这些线索看,几乎可以肯定,李膺《益州记》确曾记录过“六字诀”。
深淘滩,就是指每年岁修时,把宝瓶口上游凤栖窝一段河槽中淤积下来的沙石彻底挖淘,用人工办法以补充水流排沙之不足。目的是要保证下游引水的水位,保证灌溉用水。古有“深淘一寸,得水一寸,深淘一尺,得水一尺”之说。所谓深淘也是相对的,只是达到一定的深度,过深则在宝瓶口形成门槛,影响水流流态。古人深淘标准,皆树以标志,或以石马,或以卧铁,或以铜标及标准台。目的在于保证春灌期间内江有足够的过水断面,从而保证宝瓶口引进足够的水量。
浅包堰,低作堰,即低作飞沙堰和人字堤。飞沙堰是用笼石垒成,即先铺顺笼,再在顺笼上包铺顺着溢流方向的筷子笼。所谓浅包,就是少铺几层筷子笼,不要作得太高。飞沙堰集分、排、控三种功用于一身,既排沙,又分洪,还要控制入内江水量,既是一个排沙道,也是一个溢洪道。经一年的冲刷,其堰堤上的竹笼等建筑已基本损坏,堰内外堆积大量沙石,必须全面维修,次年才能正常工作,发挥效益。维修此堰的关键是在“低”、“浅”上下工夫。不宜过高,过高就会减弱它的功能。它低到什么程度,要根据保证春灌用水流量相应的水位高程来确定。以宝瓶口观测水位的旧水则来衡量,飞沙堰堰顶高程相当于十三划就够了。另外就飞沙堰的飞沙、泄洪及其自身安全而言,低作堰也是有利的。都江堰凤栖窝河段,每年冬末沙石淤积量在1万立方米左右,数量大略固定。每年冬春水枯时,在鱼嘴处先后分别拦断内、外江,进行清淘。如冬末不断流岁修淘淤,或淘淤不到原河床,则来年就引水不够,难以满足灌区抗御春旱的用水要求。若凤栖窝河段清淤彻底,则宝瓶口即可全部引进内江340立方米/秒流量,飞沙堰不会溢流。当然也可以不清淤或少清淤,加高飞沙堰顶,以导引更多流量进入宝瓶口,但这样就将减少飞沙堰宣泄内江洪水的能力,宝瓶口多进洪水,又将造成灌区水害。因此堰顶不能筑高,而要“低作”。浅包人字堤,就是在“堤后用筷子笼横排密抵,埂既坚牢,又能渗水让水”。“低作”、“浅包”的目的,是可以“使有余之渠水泄于外江”,不然的话,江涨横溢,外江不能泄水,而水势偏注内江,成都一带也会有洪水。
深淘滩与低作堰,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它用朴素的哲学思想,以一深一浅、一引一分正确处理了引水与排沙的矛盾。故历代都把这六字诀奉为至宝,代代相传,成为维修与护理都江堰的必遵之法。“六字诀”对2000多年来都江堰的治理,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影响。
汉代扬雄曾对都江堰治水指导思想进行总结。扬雄在《太玄》第四说:“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其所循也大,则其体也壮,其所循也小,则其体也瘠。其所循也直,则其体也浑,其所循也曲,则其体也散,故不惧所有,不强所无,比诸身,增则赘而割则亏,故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也。”“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也。”[36]“水顺则无败,无败故可久也。”[37]这里,已把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思想总结出来了。都江堰渠首位置的选择,渠首工程如鱼嘴、百丈堤、飞沙堰、人字堤等,其特征皆是“顺”水势而非逆水或阻水。利用河道走势、水脉走向,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变水害为水利,在总体效果上是堤防、分水、排沙、控流相互依赖,共为体系,在功能效益上是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相结合,最大特征是历2200多年经久不衰。都江堰在建、管、用等方面,正是巧妙利用了渠首所处岷江河段天然弯道的地形,利用了岷江、白沙河汇流后的不同水脉,利用了该河段流量大、坡度陡、取水高程高的优良自然条件,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季节,作出不同的调整,以最佳工程去分洪、引水、排沙与输沙。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就地取材,当时民众的岁修承受能力,或以简单的临时性的“软”建筑设施,或以铁、石等“硬”建筑设施,来谋求大堰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使水资源在时段上的有限性,演进为时间上的无限性,长期造福于民。如都江堰的分沙工程,首先是利用鱼嘴前的弯道环流使内江少分沙,然后利用宝瓶口的壅水沉沙效应和飞沙堰前的侧向环流,使内江中大部分底层泥沙通过飞沙堰顶,随洪水排走;最后才是在岁修中用人工将内江河段中的淤沙掏出来。可谓“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典型。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牵头治水的是一位叫王建周的乡绅,生于1886年,逝于1968年,新中国成立前曾任澄江县财政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开明士绅”,应邀入军管会。新农村已不存在“乡绅”,基层干部化作了无数个“王三先”。乡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阶层。除去封建统治氛围,乡绅在官与民之间的地位和作用绝不亚于如今的基层干部。人们公认老人、知识分子的见识,和旧时人们公认乡绅的见识,大同小异,如出一辙。。“乡绅”称呼如今已经不存在了。......
2023-08-30
如对环县、华池北部等半农半牧区,应以改善道路、人饮、梯田、住宅条件为主,配套实施种、养、加产业开发项目;对环县南部和庆城、镇原中部特困区,应以改善基础条件、扶持培育增收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为主;对合水、宁县、正宁等子午岭林缘区,在突出产业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应着力抓好安全饮水、地方病防治及人居环境改善等。市贫困乡村在这些方面普遍欠账最多、需求最大、基层反映最强烈。五是必须大力弘扬老区精神。......
2023-08-10
紫坪铺下游约5 km即为都江堰,高程为730m左右。在岷江兴修水利工程不可不注意泥沙问题。都江堰工程上有百丈堤固定河势,鱼嘴“因势利导”分水分沙,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防沙。所以两千多年来的都江堰工程,实际上就是沿江劳动人民与泥沙淤积作斗争的历史。岷江在都江堰上下游河道微弯,内江适在凹岸一侧,内江自鱼嘴至宝瓶口也是弯道,宝瓶口在弯顶下引水,飞沙堰在凸岸泄洪排沙,从而减少了进入宝瓶口的泥沙。......
2023-06-24
两块一副,落地有阴卦、阳卦、顺卦三种阴阳组合。在鹤峰“傩愿戏”的傩祭仪式中,常用的卦象主要有:青龙卦、白虎卦、朱雀卦、玄武卦、腾蛇卦,多为据卦形判定吉凶。(见下图)三元将军诀:伸三个指头。......
2023-08-04
如新论“胸痹一证,多系本虚标实”的观点,在目前临床上就备受推崇。故凡胸痹顽疾,或症见错杂,其情难辨,或他药罔效,医者束手,或病期托延,时作不已,均可择投本方应治。另,据顾老临床经验,上方对胸痹顽证,往往在进剂5~10剂后,方显卓效,故临证贵在坚持服药,万勿因初剂效微而弃用。一些年来,顾老及其门人用其方治愈胸痹病者,为数甚多,尤其他药屡治罔效之患,本方常收意外之功,故立案详于介绍,以资借鉴。......
2024-01-08
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尧对鲧不大信任。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传说在大禹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成长悟语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责任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2023-08-26
◤译文领兵打仗有一条格言:“我不采取攻势,而宁愿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这是一条关于兵法的上古格言,体现了战争的灵活性。“不争”是以“柔弱”为前提,以表面的“柔弱”来麻痹对方,给对方造成错觉,从而使对方率先出动,暴露意图。本章从引用上古兵家格言开篇,所讲述军事哲理,也可以广泛运用到生活之中。......
2023-10-17
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李冰陵园题字。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同时他对天文地理也颇有研究。李冰到了四川之后,便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李冰制定出了治理岷江的详细方案。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的伟大贡献。......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