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认识岷江与都江堰工程的特点

认识岷江与都江堰工程的特点

【摘要】:紫坪铺下游约5 km即为都江堰,高程为730m左右。在岷江兴修水利工程不可不注意泥沙问题。都江堰工程上有百丈堤固定河势,鱼嘴“因势利导”分水分沙,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防沙。所以两千多年来的都江堰工程,实际上就是沿江劳动人民与泥沙淤积作斗争的历史。岷江在都江堰上下游河道微弯,内江适在凹岸一侧,内江自鱼嘴至宝瓶口也是弯道,宝瓶口在弯顶下引水,飞沙堰在凸岸泄洪排沙,从而减少了进入宝瓶口的泥沙。

岷江上游穿行高山峡谷,主峰在海拔4000m以上,平均坡降为8.2‰,水力资源丰富。解放后,已建成映秀湾、渔子溪等水电站。岷江在紫坪铺出山口,形成推移质冲积扇,坡降减缓至4‰,是西南重要农业基地川西平原的起点。紫坪铺下游约5 km即为都江堰高程为730m左右。

岷江上游为地震区,沿河两岸破碎岩石堆积很多,尤其汶川以下的峡谷地带,岩石裂隙密集,各支流支沟均有大量卵石输入岷江,所以岷江卵石推移质来量十分丰富。上游峡谷地带,坡陡流急,大量砂石可为水流挟带而下。在紫坪铺出山口后,河床宽阔,到处可见到砂石淤积形成的滩碛。在岷江兴修水利工程不可不注意泥沙问题。

都江堰工程上有百丈堤固定河势,鱼嘴“因势利导”分水分沙,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防沙。都江堰自古以来,整修河道淘挖沙石,岁修成为定例。所以两千多年来的都江堰工程,实际上就是沿江劳动人民与泥沙淤积作斗争的历史

都江堰上游现在的河道形势如图1,对比图2的1938年情况,可以看到在关口以下河势变化很大,现河道主流走韩家坝北侧,而在1938年河道主流则南靠青城山脚,韩家坝为河心滩。河道向下在杩脚沱及对岸石厂湾,两岸均有基岩限制河道,再向下游至鱼嘴,此段河道近40年来河势稳定,变化不大。鱼嘴及内外金刚堤分岷江为内江、外江,内江和外江是冲淤变化不大的两个稳定汊道(一般年际变化在0.1~0.4m)。内江外江能长期保持稳定,除鱼嘴顺应水势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上游有百丈堤护岸及基岩控制,在鱼嘴上游形成稳定河段有直接关系。

图1 都江堰附近岷江1973年河道形势图

图2 都江堰工程附近岷江1938年河势图

鱼嘴分水顺应岷江流势,小流量时主流绕河心滩右岸至鱼嘴前,主流正对内江,故能够多分水灌溉;而在大流量时,水流漫过河心滩,至鱼嘴前主流方向略偏向外江,故外江分洪量较大。岷江在都江堰上下游河道微弯,内江适在凹岸一侧,内江自鱼嘴至宝瓶口也是弯道,宝瓶口在弯顶下引水,飞沙堰在凸岸泄洪排沙,从而减少了进入宝瓶口的泥沙。

都江堰工程,在实践中经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完善,为内江引水防沙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成为无坝引水灌溉、防洪、漂木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中成功地处理泥沙问题的范例。对于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应认真注意加以科学总结并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