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都江堰工程改建及卵石推移质问题研究

都江堰工程改建及卵石推移质问题研究

【摘要】:岷江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都江堰渠首沿用杩槎调节引水,不能适应洪水的涨落。后发现紫坪铺地质条件复杂,推移质泥沙淤积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建议重新考虑都江堰管理处提出的充分发挥鱼嘴分水分沙作用,在鱼嘴下游建低闸的意见。同时进行河段冲淤变化和推移质运动的原型观测和都江堰工程改建的科研工作。

(水电部科研所)

岷江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约在秦以前即开始“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到公元前250年秦李冰为蜀守时,“凿离堆,开二江成都中”,“溉田万顷”,后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不断完善,遂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灌溉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曾达到的300多万亩增加到700多万亩。预计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灌溉面积将扩大到1100余万亩。但是都江堰渠首沿用杩槎调节引水,不能适应洪水的涨落。都江堰除岁修时用杩槎导流外,当岷江水小,灌溉引水不足时,也下杩槎,一般岷江流量达到1000m3/s左右时,杩槎即被冲毁,再遇江水回落,就引不足需要的流量,被迫重修杩槎工程,有时一年内要修建和拆除几次,不仅浪费大量劳动力,且不能及时保证灌溉用水。或遇岷江流量突然增大,杩槎不能及时拆除,灌区也会受到洪水的威胁。所以灌区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建都江堰工程。

1958年曾在都江堰上游修建鱼嘴水电站,拟用发电尾水泄入内江作为灌溉水源。当时考虑由上游紫坪铺及支流白沙河水库拦蓄泥沙,调节水流。后发现紫坪铺地质条件复杂,推移质泥沙淤积问题不能妥善解决。鱼嘴水电站被迫于1960年停建,并于1961年恢复原来河道情况。

为适应扩大灌区增加引水的迫切要求,1972年以“灌溉为主,保证漂木和工业用水,兼顾防洪,结合发电”为都江堰工程改建的指导思想,在原鱼嘴水电站坝轴线筹建高闸。1972年秋,到现场进行调查后,发现上述方案在泥沙处理上不落实,库区泥沙淤积会给灌溉引水和漂木带来不利影响。建议重新考虑都江堰管理处提出的充分发挥鱼嘴分水分沙作用,在鱼嘴下游建低闸的意见。1973年1月水电部确定研究先在鱼嘴下外江修建临时闸代替杩槎,增加内江引水量,提高灌区供水的保证率,扩大灌溉效益,以解决下游灌区迫切的用水问题。同时进行河段冲淤变化和推移质运动的原型观测和都江堰工程改建的科研工作。

水电部派科研所水利室有关人员,到四川与工程设计、都江堰管理单位及有关高等院校结合,在现场参加都江堰改建的科研工作。1973年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