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王率军征服西域,定天下

汉王率军征服西域,定天下

【摘要】:人的部族联盟首领范目,主动表示愿率族人协助汉军出击三秦。刘军又于八月定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望风而降,遂定关中。不过,此说巴人七姓尽留上洛、弘农,亦有可疑。一部分则协助汉政府驻守汉中。这批墓葬,除随葬兵器外,基本上无其他葬品,墓葬分布密集而无打破关系,死者应是在同一时期下葬的军人。巴蜀内地大量汉人,也曾随刘邦出征。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

活动在川北部的民,又称板楯人、板楯蛮,古来以骁勇善战著称。人的部族联盟首领范目,主动表示愿率族人协助汉军出击三秦。

华阳国志·巴志》说:“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民,要与共定秦……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声也。’”

高祖元年(前206),刘邦萧何镇守汉中、巴蜀,部署诸将,以人为前锋,于这年八月从汉中出兵,经故道,首先攻击章邯统辖的咸阳以西地区。章邯出兵迎击,双方会战于陈仓(今宝鸡)。章邯大败,退走。两军再战于好畤(县名,属右扶风,今乾县),章邯再败。刘邦军入咸阳。刘军又于八月定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望风而降,遂定关中。在这一战役中,人各部渠(渠,部落)分外骁勇,冲锋陷阵,为平定三秦立下大功。刘邦封其首领范目为长安建章乡侯。但人世居巴地,多不愿远行,在刘邦欲出击关东之时,部分人要求还巴。刘邦知道不能勉强这支部落军,嘉其功而难违其意,遂同意其返回。他对范目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于是徙封范目为阆中慈乡侯。范目固辞,刘邦又封他为渡沔侯。范目接连三次封侯,人称“三秦亡,范三侯”。刘邦还复除参战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租赋,以资奖赏。

人七姓并非全回了巴土,部分人随刘邦转战南北,战后留居于关中。《隋书》卷30《地理志》中说:“上洛、弘农本与三辅同俗,自汉高发巴蜀之人定三秦,迁巴之渠率(帅)七姓居于商洛之地,由是风俗不改其壤。其人自巴来者,风俗犹同巴郡。”不过,此说巴人七姓尽留上洛、弘农,亦有可疑。一部分则协助汉政府驻守汉中。

1986年曾在陕西汉中紫阳白马石村的一山坡上发现属于巴蜀文化系统的墓葬8座[5]。这批墓葬,除随葬兵器外,基本上无其他葬品,墓葬分布密集而无打破关系,死者应是在同一时期下葬的军人。综合各种因素看,这批墓葬当为秦末汉初随刘邦出战的民之墓[6]

巴蜀内地大量汉人,也曾随刘邦出征。刘向《新序》卷10《善谋下》: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这一部分军人随刘邦南征北战,中途未返回。刘邦从汉中出击三秦时,留萧何镇守汉中,“收巴蜀租,给军粮食”,《汉书》卷1《高帝纪》、卷39《萧何传》说:“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并源源不断向前线输送兵员。《华阳国志》卷2《汉中志》说“高帝东伐,萧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足兵”便是大量地、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巴蜀兵员。

刘邦打下三秦出兵关东后,萧何又由汉中移镇关中,仍继续向前线输送兵士粮草。巴蜀仍是其主要基地。正因萧何镇守汉中、关中,在汉统一事业中占着特殊地位,后来刘邦封赏功臣时,力排众议,“(以萧)何功最盛”,先封为侯,有人不服,认为他未上前线,不宜居首功。关内侯鄂千秋却认为萧何为“万世之功”、“当第一”。刘邦又赐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封萧何父子兄弟10余人,皆食邑[7]

萧何移镇关中后,以田叔镇汉中。田叔为汉中太守约20年[8]。这期间不仅供给汉军大量粮饷,还把汉中巴蜀的大量名贵木材运至关中以建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