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川省史-向巴蜀的移民、徙徒、迁虏运动

川省史-向巴蜀的移民、徙徒、迁虏运动

【摘要】:移民、徙徒、迁虏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迁徙。在巴蜀,他们是政府的基本依靠力量。可见秦向巴蜀的移民,从秦惠文王到秦始皇,持续百余年。

秦入主巴蜀后,为建设巴蜀,为更好地处理和更有效地改造、利用各种犯罪分子,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为处理、改造、利用各种分裂分子或者说潜在的分裂分子,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长达百余年的实边运动,将大量罪犯、分裂分子及潜在的分裂分子及一般秦民等强行迁徙至巴蜀。这是巴蜀历史上、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运动,影响大,功效显,是当时秦国朝野、六国人士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毫无疑问,被迁徙者为巴蜀地区的开发建设付出了惨重代价,作出了辉煌贡献。

移民、徙徒、迁虏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迁徙。

1.移民

移民,包括移居一般百姓和豪户。被迁者并非完全自愿,政府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同时配以若干优惠政策。在巴蜀,他们是政府的基本依靠力量。秦的移民主要来自本土和统治时间较长的占领地。

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文王封子通国为蜀侯……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53],这是秦向巴蜀的第一次大移民。若以一家5口计,仅这一次就5万人。从当时的秦版图看,这批移民只可能来自秦本土。当时尚未修筑栈道,这支移民队伍由关中而巴蜀,跋涉在崎岖陡峭的山道上,规模甚宏。移往巴蜀的具体地点未交代,但从分封蜀侯同时移民,并旨在对付“戎伯”看,应是移往蜀郡,再考虑到秦政府很快就在成都平原兴建成都、郫、临邛三个城市的情况看,推测这批移民大部分移居在这三角形地带内。

另外,还把一部分秦人移至川西南。《太平寰宇记》卷74《嘉州罗目县》说:秦水,在县西120里,昔秦惠文王伐蜀,移秦人万家以实蜀中;秦人思秦之泾水,乃呼此水为泾水,唐天宝六年(747)改为秦水。这支秦人移此最初与开明部族一支在亡蜀后向西南逃窜有关。唐代改这里的泾水为秦水,盖因其后裔仍然居此。《华阳国志·蜀志》又说:临邛县,郡西南200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民实之。上郡,辖今陕北和内蒙鄂托克前旗等地,春秋时属白翟所居,战国初属魏,公元前328年归于秦[54]。当年设郡。始皇于公元前246年即位,故知这次移民时,秦在上郡至少已统治了80余载,基础当已奠定,该地居民已被秦作为基本依靠对象。可见秦向巴蜀的移民,从秦惠文王到秦始皇,持续百余年。

2.徙徒

徒,罪犯。徙徒指秦政府流放罪人。这至少包括三类:本人犯罪者、受连坐者、父母等亲属出面要求将其流放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及其(嫪毐)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正义》引《括地志》云:“房陵,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是巴蜀之境。”以一家5口计,仅此一举就有2万人迁入房陵县。

《史记·吕不韦传》说秦王政(始皇)赐文信侯书:“其(吕不韦)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杀后,其家属仍不免此刑。迁徙蜀地边县,是当时最轻的刑罚。

《秦律》规定:本应指挥军队作战的大夫,丢下军队不管,自去冲锋斩敌首者;在职官吏,利用政府马匹和勤杂人员经商牟利者;百姓不到免老年龄(60岁)而诈老,里典、伍老、伍人知情不报者;作案团伙在5人以下,窃物价值在220钱至1钱者;啬夫(秦的基层官吏)沉迷于女色,“以奸为事”者;有时说了不合时宜的话,犯“毒言”罪者。以上皆判迁徙[55]。表明当时极易被判迁徙刑。这主要是出于开发巴蜀等边地的需要。

3.迁虏

虏,初指俘虏,产生于敌方、对立国。秦在征战山东六国时,在剪灭各国后,不断地将俘虏、六国的统治者及其宗室、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手工业实业家等迁离故土,大部迁往巴蜀。《华阳国志·蜀志》说: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

公元前229年,秦军攻赵,次年生俘赵王迁。《淮南子·泰族》说:赵王迁被放于房陵,思故乡,作《山木之讴》,闻者莫不陨涕。北齐刘昼撰《刘子》卷2也说:“赵王迁于房陵,心怀故乡,作《山木之讴》。”[56]蔺相如的子孙,也在秦破赵后被迁入蜀[57]。《史记》卷129《货殖列传》说: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可见秦破赵后,迁虏入蜀,规模浩大。被迁者不仅有赵王、王族、官吏,甚至包括工商业者。这些工商业者被视为潜在的分裂分子。这一支又一支的迁虏队伍,由北而南,纵越数千里。在吏卒刀枪、皮鞭威胁下,被迁者夫妻小孩结伴相依,挑担推辇而行,白天头顶烈日暴雨,夜晚露宿山林……

公元前222年,秦灭楚,楚宗室亦被迁蜀。《太平寰宇记》卷77:严道县,秦始皇二十五年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此地,故曰严道;汉为县,属蜀郡,至文帝,又徙淮南王之族于此。近年,在荥经(古严道地)曾家沟发掘了一批带有浓厚楚文化风格的墓葬[58],表现出了楚移民的怀祖思乡之情[59]

《史记·货殖列传》又说: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山东”盖指六国。

图1-9 青川秦移民木棺五型

图1-10 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秦铜带

上述被强徙者,脱离了原来的基础土壤,失去了过去的社会关系,在迁徙地人地生疏,势单力薄,即便在乡、里小吏面前,也只有唯唯诺诺而已,很难再大搞分裂活动。此所谓牵蛟龙出水、驱猛虎下山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