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都碑记》所揭示出的“孝感乡都”,以及沈家庄磨子场遗址的发现,为学术界认识和解读明代的乡里组织提供了新的实证资料。麻城县孝感乡都之下的“区”,就是为便于征收赋税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孝感乡都”因为是一个聚集有“八百户丁”的“小邑”,故被称之为“都”。这样,办完迁徙手续的移民,就从孝感乡都出发上路,于是“孝感乡都”就成为了迁川移民的始发地。......
2023-07-31
秦入主巴蜀后,为建设巴蜀,为更好地处理和更有效地改造、利用各种犯罪分子,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为处理、改造、利用各种分裂分子或者说潜在的分裂分子,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长达百余年的实边运动,将大量罪犯、分裂分子及潜在的分裂分子及一般秦民等强行迁徙至巴蜀。这是巴蜀历史上、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运动,影响大,功效显,是当时秦国朝野、六国人士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毫无疑问,被迁徙者为巴蜀地区的开发建设付出了惨重代价,作出了辉煌贡献。
移民、徙徒、迁虏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迁徙。
1.移民
移民,包括移居一般百姓和豪户。被迁者并非完全自愿,政府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同时配以若干优惠政策。在巴蜀,他们是政府的基本依靠力量。秦的移民主要来自本土和统治时间较长的占领地。
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文王封子通国为蜀侯……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53],这是秦向巴蜀的第一次大移民。若以一家5口计,仅这一次就5万人。从当时的秦版图看,这批移民只可能来自秦本土。当时尚未修筑栈道,这支移民队伍由关中而巴蜀,跋涉在崎岖陡峭的山道上,规模甚宏。移往巴蜀的具体地点未交代,但从分封蜀侯同时移民,并旨在对付“戎伯”看,应是移往蜀郡,再考虑到秦政府很快就在成都平原兴建成都、郫、临邛三个城市的情况看,推测这批移民大部分移居在这三角形地带内。
另外,还把一部分秦人移至川西南。《太平寰宇记》卷74《嘉州罗目县》说:秦水,在县西120里,昔秦惠文王伐蜀,移秦人万家以实蜀中;秦人思秦之泾水,乃呼此水为泾水,唐天宝六年(747)改为秦水。这支秦人移此最初与开明部族一支在亡蜀后向西南逃窜有关。唐代改这里的泾水为秦水,盖因其后裔仍然居此。《华阳国志·蜀志》又说:临邛县,郡西南200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民实之。上郡,辖今陕北和内蒙鄂托克前旗等地,春秋时属白翟所居,战国初属魏,公元前328年归于秦[54]。当年设郡。始皇于公元前246年即位,故知这次移民时,秦在上郡至少已统治了80余载,基础当已奠定,该地居民已被秦作为基本依靠对象。可见秦向巴蜀的移民,从秦惠文王到秦始皇,持续百余年。
2.徙徒
徒,罪犯。徙徒指秦政府流放罪人。这至少包括三类:本人犯罪者、受连坐者、父母等亲属出面要求将其流放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及其(嫪毐)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正义》引《括地志》云:“房陵,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是巴蜀之境。”以一家5口计,仅此一举就有2万人迁入房陵县。
《史记·吕不韦传》说秦王政(始皇)赐文信侯书:“其(吕不韦)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杀后,其家属仍不免此刑。迁徙蜀地边县,是当时最轻的刑罚。
《秦律》规定:本应指挥军队作战的大夫,丢下军队不管,自去冲锋斩敌首者;在职官吏,利用政府马匹和勤杂人员经商牟利者;百姓不到免老年龄(60岁)而诈老,里典、伍老、伍人知情不报者;作案团伙在5人以下,窃物价值在220钱至1钱者;啬夫(秦的基层官吏)沉迷于女色,“以奸为事”者;有时说了不合时宜的话,犯“毒言”罪者。以上皆判迁徙[55]。表明当时极易被判迁徙刑。这主要是出于开发巴蜀等边地的需要。
3.迁虏
虏,初指俘虏,产生于敌方、对立国。秦在征战山东六国时,在剪灭各国后,不断地将俘虏、六国的统治者及其宗室、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手工业实业家等迁离故土,大部迁往巴蜀。《华阳国志·蜀志》说: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
公元前229年,秦军攻赵,次年生俘赵王迁。《淮南子·泰族》说:赵王迁被放于房陵,思故乡,作《山木之讴》,闻者莫不陨涕。北齐刘昼撰《刘子》卷2也说:“赵王迁于房陵,心怀故乡,作《山木之讴》。”[56]蔺相如的子孙,也在秦破赵后被迁入蜀[57]。《史记》卷129《货殖列传》说: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可见秦破赵后,迁虏入蜀,规模浩大。被迁者不仅有赵王、王族、官吏,甚至包括工商业者。这些工商业者被视为潜在的分裂分子。这一支又一支的迁虏队伍,由北而南,纵越数千里。在吏卒刀枪、皮鞭威胁下,被迁者夫妻小孩结伴相依,挑担推辇而行,白天头顶烈日暴雨,夜晚露宿山林……
公元前222年,秦灭楚,楚宗室亦被迁蜀。《太平寰宇记》卷77:严道县,秦始皇二十五年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此地,故曰严道;汉为县,属蜀郡,至文帝,又徙淮南王之族于此。近年,在荥经(古严道地)曾家沟发掘了一批带有浓厚楚文化风格的墓葬[58],表现出了楚移民的怀祖思乡之情[59]。
《史记·货殖列传》又说: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山东”盖指六国。
图1-9 青川秦移民木棺五型
图1-10 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秦铜带钩
上述被强徙者,脱离了原来的基础土壤,失去了过去的社会关系,在迁徙地人地生疏,势单力薄,即便在乡、里小吏面前,也只有唯唯诺诺而已,很难再大搞分裂活动。此所谓牵蛟龙出水、驱猛虎下山之策。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由《都碑记》所揭示出的“孝感乡都”,以及沈家庄磨子场遗址的发现,为学术界认识和解读明代的乡里组织提供了新的实证资料。麻城县孝感乡都之下的“区”,就是为便于征收赋税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孝感乡都”因为是一个聚集有“八百户丁”的“小邑”,故被称之为“都”。这样,办完迁徙手续的移民,就从孝感乡都出发上路,于是“孝感乡都”就成为了迁川移民的始发地。......
2023-07-31
那时“秀山花灯”在四川文化界被认为是四川汉族民间舞蹈具有代表性的舞种,1964年,我作为战旗歌舞团的演员,前往现属重庆的涪陵秀山县,对秀山花灯作过一次调查。但是真正较全面地认识四川汉族民间舞蹈,还是在《舞蹈集成》的搜集调查工作中。......
2023-11-04
清政权在四川的统治稳固之后,不得不采取招募外省人入川垦荒的政策,于是以邻近的湖广人为主,挟带着江西、福建、广东的移民,出现了一个各省人民移民四川的大潮,“湖广填四川”[20]之说因之而起。于是,大举移民遂成为不可阻挡之势。不过,客家移民入川后又有过二次或多次迁徙,故现在四川重要的客家大县在川北有仪陇县,川西南有西昌县,而散居的客家居民点遍布四川、重庆各地。......
2023-08-23
竺校长遂决定8月26日率校核心成员四人亲赴禅源寺考察。一直到9月5日学校正式决定1937年入学新生迁西天目山禅源寺,并议决迁播细则,9月13日禅源寺方丈来杭与沈思屿谈租赁庙舍,14日谈妥,9月21日第一批一年级新生始迁入,到26日共计210人到达禅源寺,27日上课,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这些参与迁播的新生,健在的应寿跨九旬,浙大前校长杨士林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谢觉民教授等应是当年亲历这次迁播的新生。......
2023-10-07
东汉建立后,刘秀等鉴于西汉末年教训,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加强中央集权。新设立的属国,级别为准郡级,与原属郡脱离行政关系,直属州刺史和朝廷领导。为加强最高集权,刘秀还采取各种措施削弱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将尚书台变成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此前朝廷贵戚阴氏的宾客,在广汉多次犯法,无人敢管。蜀中吏风迅速好转,行贿受贿之风大敛。成都城内,由于楼宇密集,为防火灾,旧制禁止百姓在夜间作业,但仍不时发生火灾。......
2023-09-30
敕令驻兵保宁的傅友德、驻兵重庆的汤和,“各遣人招辑番汉人民及明氏溃亡士卒,来归者众。因籍其丁壮,置各卫以分隶之”。是月,置保宁守卫千户所,令李文忠调濠、梁等卫官军千户所守之。卫所官兵皆要屯田耕种,以便解决军粮的供应问题。因灭夏从征而最终落籍四川的这部分移民,可以称之为军事移徙。四川境内的军事移民,早于行政移民之前。......
2023-07-31
秦至蜀汉,巴蜀盐业的最大变化是,出现并普及了盐井。仅宣帝时期便在临邛、蒲江新开盐井20所。江阳(今泸州)的富义、富世盐井,盐产量极高,商旅辐辏,百姓因其富饶,因名“富义”。秦李冰时,“纵广三十丈”,称之为“盐井诸陂池”;入西汉后井口大幅度缩小,不再称盐井为“池”。汶山郡则主要以咸土、咸石煎盐,亦基本满足了当地百姓和牲口之需。......
2023-09-30
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总的说来,属于当时的边疆地区。这里的“关中之地”包括巴蜀三郡在内,是把巴蜀作为关中经济区内的一个地区来处理。秦在统一六国前,曾先统治了巴蜀90多年,六国人士已经习惯把巴蜀与秦看成是同一地区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巴蜀与关中为同一地区。事实上,秦汉的统治者都充分注意到了巴蜀地区的特殊性。在秦汉三国期间,巴蜀经济区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差别较大。......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