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疍家人,旧作“蜑人”“蜒人”“疍人”。这更进一步说明“疍家人”实为汉人的一种。这部分人即有可能成为后之“疍家人”,故东汉时有许慎记录的“蜑”字。其风俗习惯与“疍家人”迥然有别,而其迁来海南的时间亦应晚于“疍家人”。然而,“番人”迁来海南后,因其中亦多有从事渔业生产者,故与“疍家人”的生产方式有相同之处,但尚未闻有海南人将“疍家人”称作“番人”者,即使有,也应是一种误解。......
2023-09-27
据《海南日报》报道称,儋州峨蔓发现“凌霄庵遗址”,并据《儋县志》断定为“宋代遗址”“白玉蟾圆寂处”。白玉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道士,号称“海琼子”,不仅在道藏方面贡献巨大,且诗书画均臻上乘,至今仍有传世之作。假如上述报道属实,确是一件值得重视的新闻。然而,考诸有关史料,却发现上述说法近乎无中生有。
民国本《儋县志》舆地志山川门有“凌霄山”条:“州北二十里,高五丈,宋高僧和靖蜕化处。和靖号白衣慈父,名白玉蟾者,土人建凌霄庵祀之。相传玉蟾遗骨以铜匣藏在庵内神像腹中,今名凌霄福地。”显然,上述所谓“宋代遗址”等说法均出自此处。据此条记述,宋高僧和靖“号白衣慈父,名白玉蟾”,这明显就是一个大错误!因为同是该书的人物志隐逸仙释门中分别载有僧和靖与白玉蟾的小传,证明是两个人,不能混为一谈。其记僧和靖云:“临高毗耶山人,生宋靖康丙午。少慕佛,祝发儋之松林岭,餐松饮露,后往凌霄福地面壁六年。淳熙丙午功成腾化,锡命有‘南天白衣慈父’之号。乡人陈道原以蜕骨塑像,结庵祁(祀)之。时龙门村有叶牧童者,时馈靖果,亦蜕化。所善符族兄弟五人及松林岭妇常供花果卉服者,俱解化去。”又一条记述白玉蟾:“姓葛氏,名长庚,五原人。年十二应童子试,常于黎母山中遇仙人,授以洞元雷法,养真于松林岭,长游方外,得翠虚陈泥丸之术……”据这两条记述,此二人均曾在儋州松林山修行养炼过,此外别无共同之处。故把奉佛的僧和靖与道教的白玉蟾扯在一起,完全不合史实。再证诸万历《琼州府志》仙释门,僧和靖与白玉蟾亦各自有传,区别非常清楚。该志山川“凌霄山”条也与万历本《儋州志》相同,未言及白玉蟾事,可证民国本《儋县志》之误。
万历本《儋州志》记述“凌霄山”仅为:“在州治北二十里。僧和靖蜕化处。今为凌霄福地。”两相对照,可以看出民国本县志“凌霄山”条自“和靖号白衣慈父”以下文字与上文语意不相联属,有明显混杂改篡的痕迹,或为后人附会之辞。民国本县志又有“凌霄庵”的记载见于该书建置志古迹门,云“在城北五十里,宋僧和靖圆寂处。乡人陈道原建庵祀之”。这里所说的“凌霄庵”距城北五十里,与凌霄山距城北二十里显然不属同一地点。而且在清代修的《儋州志》中,山川门类缺失或没有关于“凌霄庵”的记载,只有仙释门记述僧和靖时提到“凌霄福地”,称“乡人陈道原以蜕骨塑像,结庵事(祀)之”。这与民国《儋县志》所称“凌霄福地”为同一地点。倘若至民国时,此“福地”尚有遗存,则均指距城(即今中和镇,当时为县治所)北二十里的凌霄山,而非五十里外(可达今之峨蔓界)的“凌霄庵”。这就说明,“凌霄庵”只是明代以后,人们在凌霄山以外的地方另建的僧庵,与陈道原所祀者根本不是一回事。陈是宋代人,如果他真能在凌霄山以外另建一僧庵奉祀和靖的话,万历本《儋州志》及《琼州府志》等必有记录。所以凌霄庵与凌霄山同样也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两码事。同时,据以上两书的记述,在凌霄山“圆寂”被陈道原奉祀的是僧和靖而非白玉蟾,而且白玉蟾的死,历史上本就是一个千古难解之谜,所以白玉蟾遗骨在“凌霄庵”的说法也只能是明代以后人们的“相传”而已,哪来的宋代遗址?
修复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是好事,但前提是必须弄清楚有关的历史事实,以免贻误后人。
(2007年7月7日)
有关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的文章
先说疍家人,旧作“蜑人”“蜒人”“疍人”。这更进一步说明“疍家人”实为汉人的一种。这部分人即有可能成为后之“疍家人”,故东汉时有许慎记录的“蜑”字。其风俗习惯与“疍家人”迥然有别,而其迁来海南的时间亦应晚于“疍家人”。然而,“番人”迁来海南后,因其中亦多有从事渔业生产者,故与“疍家人”的生产方式有相同之处,但尚未闻有海南人将“疍家人”称作“番人”者,即使有,也应是一种误解。......
2023-09-27
海南省儋州市古时有一个名称:儋耳。此外,《山海经·海内南经》又有“离耳国”的记载。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汉武帝经略海南,才把“儋耳”之名赐给新征服的海南领地。郭璞为东晋时人,他注《山海经》时,海南岛上已有儋耳郡,所以直指“离耳国”为儋耳,并指明这儋耳位于珠崖海渚中。而《吕氏春秋》应是在这种传闻的基础上才得出“雁门之北,儋耳之居”的说法。......
2023-09-27
但也有民间传说,迁州之举,系出于冼太夫人的设想。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唐宋以来的谪臣中,对儋州影响及贡献最大的还是苏轼。至于当时儋州父老及至整个海南,无不把苏轼的到来看作是海南的极大幸事。如明成化年间的知州罗杰,在任期间,善政得民,儋州的民风文教,焕然一新:离任时,儋州百姓哭着送行、挽留。清代二百多年间,儋州城多次维修增益,城墙高大坚实,雄踞一方,实为当时海南第一等州城。......
2023-09-27
贾捐之反丑诋当地人为“禽兽”,足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重隔阂,废郡之举势在不免。自西汉元帝罢废珠崖、儋耳郡后,五六百年间,史籍上不再有封建朝廷在此设官行政的记录。那么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海南的历史沿革该怎么算,是断档还是代有统绪,则成了争辩不休的历史话题。可以说,直至今天,关于海南岛的这段历史沿革问题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2023-09-27
岭南有“英雄树”,一名攀枝花、斑枝花,海南称木棉、红棉。但是将木棉当作吉贝者亦有之。这种“二三月下种,生黄花”的“木棉”即吉贝。而将木棉称为“古贝”(即吉贝)者亦有之。但在古文献中,古贝与吉贝常相混淆,称“木棉”者并非都与“吉贝”同类;而称“古贝木”者,即今之木棉。闽广以南土著人人竞织的“木棉”实为今之棉花,而林邑国“花如鹅毛”的古贝木应为木棉。吉贝之精者为白叠;而木棉布之精者为斑布。......
2023-09-27
《海槎余录》,明顾玠(一作岕)著。在《海槎余录》中,据顾玠的序言所称,海南岛地方险远,环境恶劣,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除非听从王命到这里为官,一般人不愿涉险到此地。特别是已经消沉于历史迷雾中的明代海南风物,足可让今人耳目一新。这则记载里的“鸡翅木、土苏木”,现在海南岛上已基本绝迹,极为罕见。翻车鱼,属大型海洋性鱼类,常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洋中,故海南省海岸可以见到。......
2023-09-27
秦桧大怒,开始设计陷害李光。这一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看来李光也是因“莫须有”之罪被贬。此后,因秦桧当权,李光便一直流寓贬所,一住十余年。李光在琼的贬谪生涯可以说是荣辱不惊,泰然处之。在十余年的谪居生涯中,他还写了许多反映海南风物的诗篇,流传后世。......
2023-09-27
鉴于运河航运的种种弊端,丘濬提出了以海运作为补充的“海运思想”。丘濬是一个生长在海南岛滨海的书生,以自己亲眼所见海运之实,详述海运之利,认为可以作为国家漕运的一个重要补充。所以丘濬实际上是在婉转地批评罢废海运的不合理。以陆运为基准算,海运比河运还省费,但海运有漂溺之患,所以“较其利害,盖亦相当”。事实上,海运之利大大胜过河运。然而,丘濬主张海运还有着更深层的全局眼光,并非只盯着眼前的局部的利益。......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