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捐之反丑诋当地人为“禽兽”,足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重隔阂,废郡之举势在不免。自西汉元帝罢废珠崖、儋耳郡后,五六百年间,史籍上不再有封建朝廷在此设官行政的记录。那么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海南的历史沿革该怎么算,是断档还是代有统绪,则成了争辩不休的历史话题。可以说,直至今天,关于海南岛的这段历史沿革问题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2023-09-27
大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对历史问题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已不再是从少年时期的课本阅读中来,而是那个时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想法。那些历史都是前人记录在纸上的东西,依其闻见与阅历所得。而人生不过百年,能记事的时日也不过数十载,除非我们亲眼所见,有时不得不怀疑前人的记录有无失实之处。于是,阅读的时候常伴随着思考,从个人的阅历中对比观察,寻找同异,考辨是非,常为一孔之见、一得之思而兴奋不已。这样,阅读的兴趣就来了。尤其是那些已经存在疑问、前人早有歧见的问题,更会引起我的注意,总想弄个明白,到底谁对谁错或为什么会产生歧见。
这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值得称道之处,不就是人们常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多问个为什么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研究”起学问来了。因为有了这点兴趣,我的“研究”至今也有三十多年了。然而,这种所谓的“研究”,只凭兴趣而来,没有什么专门的科目、完整的系统、基础的训练,不过是零敲碎打、随机选题而已。如此几十年下来,只有这几十篇文章结集为《琼崖旧事》一书,东拉西扯,说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学者。因书中题目大都与海南的历史有关,也有一部分涉及儋州往事,故又加个副题为“琼儋史话”。谈的是一些历史往事,论的是一些常有争议的故实,且当一家之言,不敢自诩为不刊之论。唯有一点可自信的是,书中所有论点均从史料中寻找依据作为支撑,不敢胡说。当然,采用史料也有个“去伪存真”的甄别过程,所有的依据是否经得起严肃认真地考核也是个问题。为此,我在阅读研讨的过程中,总要将有关的资料尽可能收集齐备,反复核对,确实下了点苦功夫,不待弄清原委,决不随意下笔。倘若因此而还有疑问,则竭诚聆听于通家识者,愿读者不吝赐教。
海南颛颛一岛,许多往事,琐屑尘微,原不在中原名家巨擘的视野之内,关注者绝少。故而偶有涉猎者,即使区区小事也都如铜钟一击,让人倾耳侧目。闻见者又往往于惊诧之余,或怀疑,或笃信,或不屑,或好奇,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因而这“琼崖旧事”有些也确有还原其真相的必要。若真要达此目的,仅就此书所言,如碎片似的,不成体系,仅可管中窥豹,又难及全体。但两千多年的海南文明史,因为资料短缺,载籍不全,要想弄清全体,谈何容易?每见一些卷帙浩繁、包罗万有的通史、全书之类,我常怀怵惕敬畏之心展读一二,却发现其中舛错失漏之处并不少见。而究其错失正在于粗疏大意,未加考量;矛盾抵牾,首尾不顾。甚至死生反复,不合常理。如此看来,可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欲成大事,细微之处见功夫,故虽碎片微末,亦有不可轻忽之处。
唯愿此书有益于热爱海南、热爱儋州的求知者,有助于研究海南、研究儋州的学者。是为序。
2019年11月23日于广州
有关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的文章
贾捐之反丑诋当地人为“禽兽”,足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重隔阂,废郡之举势在不免。自西汉元帝罢废珠崖、儋耳郡后,五六百年间,史籍上不再有封建朝廷在此设官行政的记录。那么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海南的历史沿革该怎么算,是断档还是代有统绪,则成了争辩不休的历史话题。可以说,直至今天,关于海南岛的这段历史沿革问题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2023-09-27
《海槎余录》,明顾玠(一作岕)著。在《海槎余录》中,据顾玠的序言所称,海南岛地方险远,环境恶劣,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除非听从王命到这里为官,一般人不愿涉险到此地。特别是已经消沉于历史迷雾中的明代海南风物,足可让今人耳目一新。这则记载里的“鸡翅木、土苏木”,现在海南岛上已基本绝迹,极为罕见。翻车鱼,属大型海洋性鱼类,常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洋中,故海南省海岸可以见到。......
2023-09-27
万历《儋州志》是仅存的几部明代海南地方志书之一。清光绪年间,儋人王云清续修《儋州志》,曾谈到万历本州志“为纲二十有一,为目六十有九”,但似乎他本人也没见过这本志书。曾邦泰却敢于在正史体例之外独树一帜,“自立一家之言,以成一岛之全书”。章学诚认为“独州县志书,方隅有限,可以条别诸目,琐屑无遗,庶以补国史之力之所不给也”。从这一点看,万历本《儋州志》正有其不足之处。......
2023-09-27
赵佗死后,四传至其曾孙赵兴,赵兴愿臣属于汉,而遭至南越国内以丞相吕嘉为首的反对派的抗拒。九郡其中即有海南岛境内的珠崖、儋耳二郡。从此,海南岛上开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海南岛有了郡县的行政区划。路博德与杨仆攻南越,其实杨的军功最多,寻陕与石门的关键之役都是杨的功劳。......
2023-09-27
据此得知,赵鼎归葬于浙江衢州。唐胄对王的叙述深信不疑,认为宋南渡后,北方沦陷,赵鼎无法归葬故土,老者之言可信。此诗第二、第三联均与赵鼎墓有关。据《宋史·奸臣·秦桧传》载:“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据《广东通志》等所记,这海南的“赵鼎墓”民间原是疑为“交趾王墓”的,而赵鼎的儿子赵汾当年随父至海南,得旨归葬后,又护送返中原,何曾有子孙留滞海南?......
2023-09-27
钦宗不得已,封李纲为“东京留守”,将御敌之事一股脑交给李纲,却时时谋划南逃之计。李纲虽非武将,从未参与过军事,但国之将亡,乃奋身力任,“治守战之具”。然而,尽管李纲打了胜仗,退了敌兵,钦宗却忙着派人与金人议和,割地赔款,将皇弟与大臣作为人质交给金兵,将李纲调离京都,解除兵权。李纲任宰相不到三个月便被罢免,主张他留任的陈东等人还被宋高宗砍了脑袋。......
2023-09-27
苏轼诗集有《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一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为此,陶氏据当时海南昌化县的地理情况认定“双溪”即发源于五指山、经德霞枕水冈而下至县东境的溪流,因此把苏轼的这两首七律定为居海南昌化军时作。因为苏轼居儋时,曾写有《峻灵王庙记》,援此例,若真有苏轼在琼写的昌化诗,《正德琼台志》当不会遗漏。此段按语中所谓“施注、查注”,分别指南宋的施元之父子及清代的查慎行所注苏轼诗。......
2023-09-27
黎子云,北宋末昌化军人,兄弟数人居住在州城东,躬耕自食而不废读书求学。今人因其姓黎,将他误认作黎族。黎子云的后人又从州城东移居州城北面的“乾山村”,其家故址今为“东坡书院”。王禹昌,清代中叶儋州人。王禹昌为人敦厚,乐于善举。王禹昌毅然将家中产业变卖,筹得“数百金”,重新建设,终于将文庙建成,焕然一新,为地方百姓所称道。......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