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芭蕾舞种、派别与风格详解

芭蕾舞种、派别与风格详解

【摘要】: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看到芭蕾这种舞蹈形式与民间舞蹈或是中国古典舞蹈是不一样的。在路易十四的芭蕾时期,除了皇宫之外,其他人是不允许表演芭蕾的。早期在欧洲,他们是用芭蕾这个词来统称舞蹈的。另外,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芭蕾舞剧”形式,就是用几个小舞蹈,在一个特定情节的铺垫下组合而成的,到现在还称之为芭蕾舞剧。

主讲人:陈蒨蒨

时 间:2014年10月19日

地 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

主讲人简介:陈蒨蒨,台湾省宜兰县人。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舞蹈学系,2004年赴北京进修,师从著名舞蹈家吕艺生教授,2007年取得北京舞蹈学院文学硕士学位后,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跟随著名舞蹈理论家欧建平学习,2010年取得文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舞蹈史论。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主要讲授课程:舞蹈学概论、舞蹈美学、外国舞蹈艺术史、舞蹈艺术管理学、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出版著作《用文化舞蹈——林怀民的舞蹈文化观》。

芭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其风格在形态与内容上都各有特色,以下列举几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为大家一一说明。

首先我们了解一种比较通俗的作品[1],其实舞蹈表演众多,我们时常可以接触到。这样的形式属于舞蹈音乐录像(MV),是一首西班牙歌曲,找的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芭蕾明星波丽娜·赛米诺娃(Polina Semionova)来做的舞蹈的音乐录像。古典芭蕾和流行音乐结合之后会产生不同的样貌,但是它审美的样式以及表现原则基本上都是没有改变的。

这种结合现代元素表演的舞蹈,其整体风格是很规范并且偏古典的形式,视频中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几个芭蕾舞蹈的要素,它其实都是由肢体动作构成,并且都是一些规范的动作。我们下面看到五个脚位(图6-1),所有芭蕾的舞姿都是从这五个脚位而来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会给它分一、二、三、四、五的脚位,这五个脚位单双脚的不断变化,以及踮脚、平脚的变化,组合成各种芭蕾的样式。它还包括各种的跳跃,单腿、举腿,或者是不同的踢腿、抬腿的动作,构成了所有芭蕾的姿态。

图6-1 芭蕾基本脚位图解

为什么我会选取这段芭蕾MV播给大家看?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看到芭蕾这种舞蹈形式与民间舞蹈或是中国古典舞蹈是不一样的。民间舞蹈大部分是来自民间,来自民间的艺人,是由群众来共同传承的,而中国古典舞则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史料,所以它是以各种史料为基础的。但是芭蕾最早来源于意大利宫廷的聚会,以前它当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最早开始说的“芭蕾”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文ballo,“跳舞”的意思,它没有限定某一种舞种,意大利说所有的舞蹈都可以用这个词,后来人们一直用这个词来称呼芭蕾这样的舞种。

芭蕾的诞生是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宫廷,因为法王路易十四很喜欢艺术,很喜欢芭蕾的音乐,所以他就命令人创立了法国皇家舞蹈学校(1661年),他建立学校的初衷并不是想要推广舞蹈艺术,也不是想要为舞蹈建构什么体系,而是希望规范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只有贵族能跳,老百姓是不能跳的。他希望创造一种舞蹈,这种舞蹈能够使贵族站在那里,看起来跟老百姓不一样。所以芭蕾这门艺术是建立在一个有很多技巧的层面上,也建立在一个非常严格的阶层区隔的基础上。在路易十四的芭蕾时期,除了皇宫之外,其他人是不允许表演芭蕾的。后来芭蕾怎么变成了现在我们大家都能跳的艺术呢?当路易十四年岁渐长,身材有点变形,体力也不行了,他就开始培养了一些职业的舞者,然后让职业的舞者为他表演,当然这些职业的舞者不可能是那些没事都不锻炼、吃得很胖的贵族兄弟姐妹们,所以他就开始培养老师,让老师培养学生,建立了法国皇家芭蕾舞学校,至此专业的演员才一批批培养出来。

芭蕾短短这几百年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简单的四句话而已。芭蕾起源于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并兴盛于17—19世纪上半叶国力强盛的法兰西,鼎盛于19世纪下半叶文化昌盛的俄罗斯和丹麦,并于20世纪初从俄罗斯走向世界各地。芭蕾是在意大利兴起的,受意大利人性格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有了自己的样貌,我们等一下会看到那些轻盈飘逸的姿态,则是受到法国文化影响之后才形成的。比方说我们很熟悉的吉赛尔,那种穿着长长白纱裙的样子,就是法国浪漫芭蕾的形象。大家非常熟悉的像《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是俄罗斯古典芭蕾的模型,俄罗斯人就把它发展成像《天鹅湖》《吉赛尔》那种形式感很强、故事性很强的样子,慢慢地因为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芭蕾开始走向全世界。19世纪末期,芭蕾在俄罗斯进入繁荣的时代,我们现在所有的芭蕾其实都是受俄罗斯古典芭蕾的影响。

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现在一般会把芭蕾分成三种风格,早期的芭蕾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从一些拍得较考究的电影片段里面我们还能窥知一二。在这里我将介绍比较常见的三种芭蕾风格,一个是浪漫主义芭蕾、一个是古典主义芭蕾,还有就是现代的芭蕾。

早期芭蕾最早出现于意大利的贵族聚会上,一次聚餐经常要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人们在等待菜品的时候会感到百无聊赖,于是当时有一名意大利贵族冈卓·奇·波塔,便想出在上菜之前加入舞蹈表演(1489),形成了最早“席间芭蕾”的形式。比如说餐前酒与鸡肉冷盘之间会有演员穿着小公鸡的衣服出来表演,模仿鸡的形态舞蹈,表演小公鸡或者是母鸡带小鸡之类的动作。如果冷盘之后是烤乳猪,吃完冷盘就会开始有类似模拟猪的舞蹈表演,这种表演不一定是直接的动物模仿舞蹈,有的时候是狩猎舞蹈或者是与该菜品相关的舞蹈,这便是最开始的芭蕾活动。它不像现在穿上足尖鞋跳,也不是刚刚你们看到的那么轻盈飘逸的旋转,当时只要是舞蹈,他们都称之为芭蕾。早期在欧洲,他们是用芭蕾这个词来统称舞蹈的。早期欧洲的芭蕾艺术,也是跟音乐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芭蕾的出现一定伴随着音乐。在中国的舞蹈艺术发展里,舞蹈的出现会伴随着音乐还有诗歌,而在当时的欧洲,芭蕾演出会伴随着音乐以及一些朗诵或唱词。

另外,早期芭蕾还有“幕间芭蕾”的形式,那个时期有一些哑剧或者是戏剧,演员穿的服装都很复杂(图6-2),有的时候下一场戏他们会变换一个角色,或者说这个场景要变换成另外一个场景,如果演员从室外到了房间里,就需要将外出服换成睡衣,但是来不及换场的时候,他们就会在中间穿插一段舞蹈,这也是芭蕾在剧场里面的雏形。

另外,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芭蕾舞剧”形式,就是用几个小舞蹈,在一个特定情节的铺垫下组合而成的,到现在还称之为芭蕾舞剧。现有记载最早的一部芭蕾舞剧叫作《皇后戏剧芭蕾》,这部芭蕾舞剧其实在技巧上面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它有几个成就,它是第一次成功地把很多个舞剧故事串在一起表演,当然也是第一次很明确地把动作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观众可以坐在二、三楼观演,用一种俯瞰的角度去看,所以构图上大部分使用几何图形的变化或者是走麻花穿插的样式。《皇后戏剧芭蕾》历时五个半小时,它从前一天晚上10∶00一直演到凌晨3∶30。当时的人可能晚上没有什么其他娱乐,因此可以在宫廷里面看很久的演出,而且乐此不疲。这时候的芭蕾始终停留在宫廷之中。

图6-2 早期芭蕾的表演场景

我们再欣赏“国王跳舞”的电影片段[2],虽然这个是后人模拟的,然而它模拟的氛围跟史书上比较类似,是法国皇家芭蕾舞学校创始人路易十四在14岁时扮演太阳王的一些场景。这个是电影,这不是真的历史场景,当然有很多改编过的,尽量做得非常华丽,因为当时法国国力强盛。在1653年2月首演,路易十四因此以“太阳王”这个名称青史留名。这个舞剧叫《夜芭蕾》,路易十四在《夜芭蕾》中扮演了角色,这时候他刚好14岁。大家可以看一下芭蕾早期的样子,没有我们刚刚看到的舞蹈MV那么大的技巧,大部分是以气势、调度以及装扮来显示贵族的气质还有气度。

路易十四的老师是一个意大利人,因为逃难到了法国。这时候路易十四还不是真正的国王,由他的母亲摄政。就在早期芭蕾还停留在宫廷的时期,因为服装的限制,也因为这个舞蹈老师不可能天天教国王不断地练习、不断地下腰、不断地压脚背,所以这个时期其实并没太多的技巧,大部分是从气势上去做表演。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舞台跟这个很是类似,黎明的时候,路易十四从这个舞台的正中央升起。旁边看的人都是皇宫贵族,你们看到的MV播放中出现了他的母亲。还有一位光头是他的表哥,一直想要抢他的皇位。这时候的表演都会配上诗朗诵。所以当时的贵族在舞蹈的时候是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他的能力以及地位。太阳的角色不是其他的贵族能随便跳的,因为路易十四是皇帝,所以他可以做太阳的代言人、象征。这时候受到服装、舞台技巧的限制,所以都还在小的圈圈里面跳舞。芭蕾这个舞种在一开始发展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贵族气息。

图6-3

早期芭蕾之后,紧接着出现的是“浪漫芭蕾”。它的特色就是穿着长长的白纱裙舞蹈(图6-3)。白纱裙由几十层的纱构成,呈现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样貌。浪漫芭蕾这种舞蹈风格于1832年左右在法国形成,它受到法国地区人文的影响,高贵、典雅是它典型的特征,芭蕾的严谨规范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有了雏形。

浪漫芭蕾时期的舞蹈服装大部分长裙会超过小腿肚,这样能使大家看得到脚尖,因为服装的改进,舞蹈演员们把脚尖踮起来了,开始有一些跳跃的动作,跑步的动作。早期芭蕾时期,演员穿的服装非常厚重,女演员一定穿长到地板的鲸骨裙,也是有很多层,里面是纱,上面是缎,里面还要穿裹胸衣,所以在早期的时候演员不要说跳起来,踮起来都很困难。第一个剪短裙摆的演员叫卡玛戈,她决定把及地的长裙往上修剪10厘米,让女演员的脚露出来,至此芭蕾开始有了小幅度跳跃,并站上了半脚尖。

到了1890年,芭蕾的裙子又短了,因为人们发现穿这样的裙子虽然可以跳、可以跑、可以踮起来,但是在旋转时依然有所限制。所以,到古典芭蕾时期,演员们开始换上一种叫tutu的裙子。大家很熟悉的32圈的挥鞭转,各种高速的转、跳都是在古典芭蕾时期开始形成的。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芭蕾的裙子越来越短了,因为各种动作的开发。像这两个时期,穿这些服装虽然可以转、可以踮、可以跳,但是没有办法滚地,做一些托举动作也会有很多走光或者是比较不雅的片刻发生,所以,后来人们就开始穿这种会跟着身体动作的裙子。古典时期的tutu舞裙,其实不太跟着身体的动作去动,远远地像伞状的东西在你的臀部四周,所以有时候做一些动作,从某一些角度也不是那么好看。到了现代芭蕾时期,人们就开始把这些裙子改短,让它只有缎的料子,当不断地在做各种动作的时候,都会跟着身体来移动,这个也是一种。到了现在,人体动作已经不再受到服装的限制了。有的时候只是穿我们叫作护身的东西上台演出,这样线条会显得更修长、更干净。这是题外话,这是我们从服装上面看整个芭蕾不同的风格。从时间上,从风格上面,芭蕾也在一直发生着不同的改变。

第一个站上足尖的舞蹈家,名叫玛丽·塔里奥妮(Marie Taglioni),她的父亲是舞蹈编导,为她量身打造了舞蹈作品《仙女》。大部分的动作都是小步的跳跃,也有旋转,但不是那种快速的旋转,不是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天鹅式的快速旋转,因为这种裙子旋转起来并没有那么好看,而且这种白纱裙其实很重。我们在外面的舞蹈服装店租到的白纱裙只有3至5层纱,但是职业的芭蕾舞服装至少要有10层,纱是非常厚重的。因为如果厚度没有达到,效果就没有那么飘逸。

《仙女》[3]是浪漫芭蕾时期的代表作,首演于1832年,它的突破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个踮到脚尖上跳舞的芭蕾。当时的足尖鞋其实跟现在的不太一样,大家刚刚在视频里看到,不管是第一个音乐MV,还是刚刚的舞蹈视频,他们的足尖鞋有点像方形的,而且是有好几层木头来做基础的鞋子,所以现在的演员可以穿着足尖鞋转很久,踮很久都不会伤害到脚指头(相对早期的足尖鞋,现在的足尖鞋比较不会使脚趾受到伤害)。但是最早的足尖鞋是这样子的,它其实就是薄薄的一层缎,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厚纸片做起来,它并没有可以让人去支撑的点。在早期都是靠女演员的脚弓、脚趾、脚腕的力量踮起来。当时塔里奥妮为了表现这个作品非常刻苦,每天一醒来就开始到练功房里跳,跳到该睡觉了还在练功房里。皇天不负苦心人,她的作品很成功,据说她后来在欧洲各处巡演,还有一个博物馆竞标她的舞鞋。人们因为太喜欢她了,甚至把她的舞鞋拿去煮了,然后大家一人分一块吃了。

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大家熟悉的是《吉赛尔》[4],有些人更熟悉的可能是《吉赛尔》的音乐。《仙女》讲的是仙凡相恋的故事,《吉赛尔》讲的是人鬼恋的故事,这个时期更强调的是营造整个舞台上的氛围。简单地说,《吉赛尔》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男主角是一个贵族,女主角吉赛尔是一个村姑,当时的贵族和贫民之间是不能通婚的,这个贵族有一天去郊区狩猎,巧遇了吉赛尔,两人产生了感情,然而吉赛尔知道这个男的原来已经有了婚约,一时接受不了就发疯死了。作品的第二幕,这个男的很内疚地带着鲜花到吉赛尔的坟前忏悔。在浪漫芭蕾这个时期,很多的主题都是仙女或鬼魂,因为他们要营造那种轻飘飘的感觉,所以就会在这种故事文本下面开始展开他们的舞蹈。当时有这样的传统,没有结婚的女孩死了不能和家人葬在一起,要在森林里面跟其他没有结婚的女孩子葬在一起,所以这个森林里面所有的鬼魂都是那种被男人欺骗不管是自杀还是他杀的未婚的女性,只要是男人到这个森林里面,女鬼王就会逼这个男人舞蹈至死。

在这一幕里男主角刚刚进来,吉赛尔试图要提醒他:你快走吧,这个地方你不能待太久。舞蹈的色调上与我们刚刚看的《仙女》后半段类似,都是这种白色的、蓝色的、轻飘飘的感觉,满舞台的干冰制造着这样的风格。比较一下前面提到的《仙女》的前半段,男女舞者刚刚开始要谈恋爱的时候,充满喜悦,所以很多动作都是那种轻盈的跳跃,小步范围的活动式的跳跃。但是《吉赛尔》到了第二段是人鬼恋的悲剧,因此舞者的节奏大部分都是慢板的,比较悲伤的动作。在这个时期这种舞剧或者是这种表演风格上,比起情感表现更难的是控制力,如果大家有一些学习舞蹈的经验可能会知道,通常快板的舞蹈会比慢板的舞蹈容易表现,因为慢板的舞蹈会牵扯到很多不同的肌肉群,而且失误更容易被察觉。

接下来,我们会介绍另外一种古典芭蕾风格,相比会发现虽然都是同一种舞种,但是因为风格和时代上的差异,所以会有很大不同。在那个时期,类似我们刚刚看到的《吉赛尔》的几个剧照,演员的服装都是以这样白色的、长长的超过小腿的裙子为代表。

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天鹅湖》,其次是《胡桃夹子》,因为《胡桃夹子》是每年圣诞节大人很爱带小朋友去看的舞剧。古典芭蕾时期的形式和审美标准是非常明确的。同时,从这个时期开始,芭蕾变得非常重视条件,也就是我们行内常常说的一句话:“芭蕾跳条件,现代舞跳观念。”芭蕾很多的审美原则都是建立在这个条件的基础之上,即所谓“三长一小”——手长、腿长、脖子长、头小,大部分古典芭蕾演员的头都是小的。当然芭蕾有很多风格,只要不跳古典芭蕾,我们是不会用古典芭蕾的标准去评判的。其次,你们可能常常会听到“开绷直立”这个词,开是从髋关节、膝盖、脚跟都向外180度打开,绷就是绷脚尖,直就是包括腰椎、下肢的关节都要跟地面是一个垂直的关系,立当然就是踮脚尖的意思。轻高快稳就是我们等一下会看到的各种不一样的舞蹈的形态。

经典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我们看当中的几段。这一段我们叫作白天鹅双人舞,故事情节简单地说就是:王子的结婚对象还没选定,他的妈妈一直想选一个邻国的公主来结婚,他不太高兴,就在湖边散步,遇到了白天鹅。白天鹅也对他一见钟情,但是天鹅只有在晚上会变成人,白天的时候就是一只天鹅。有一天她跟王子说她受到诅咒,要有一个真爱她的男人愿意跟她在一起一辈子,这个诅咒才会被破解。这段双人舞很抽象,表现的是她在跟王子说她悲惨的命运。相对于我们刚刚看到的长及小腿的白纱裙,这种tutu舞裙的服装形式会更严格地要求演员的身材及比例,这就是我刚刚说的芭蕾跳的是条件。我们常常说脚背,芭蕾舞要求演员脚背要突出来这么一块,这样才能被称为美。这样突出来一块会帮助他保持重心平衡,以及线条上会拉长很多。这段双人舞的技巧性很强,演员除了控制力之外,也要求有一些肌耐力和爆发力,因为后面有一些较难的跳跃动作。

古典芭蕾是芭蕾舞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的,主要受俄罗斯影响。戏剧性的表演模式大量使用,突出情感的陈述和传递。剧情有时在一些舞段中会稍微停留一下,但不会停留很久。在这个时期芭蕾受到交响乐的影响,开始有了所谓的交响芭蕾,也就是动作要尽量地配合音乐,哪怕主要演员没办法配合,后面的群舞演员也要跟音乐是同步的,在节奏以及旋律上面有一个对应的关系。这个时期继承了早期芭蕾的所有特征,还是依然保持所谓贵族芭蕾的那种气势,形态都是外开的,有别于中国古典舞的螺旋式的造型,芭蕾是放射型的,旁边的群舞演员主要是以几何队形变化的方式呈现。

芭蕾这个舞种是很特别的,其他的舞种都没有像芭蕾这样在每一次双人舞之后加一个出戏的谢幕,因为芭蕾这个舞种是非常重视主要演员或者明星演员的培养的。这是其他舞种都没有的一种表演风格,整个芭蕾演出里面有时候会有七八次的谢幕。

紧接着我们要看到很有名的舞段叫《四小天鹅》,这个舞段在故事里面所要陈述的是天鹅跟王子恋爱之后那种兴奋、雀跃的心情,所以演员用了很多小步跳跃的动作来表达恋爱时的那种欢快的心情。

这个时期还有另外一种舞蹈的特征,所谓芭蕾舞里面的“性格舞”,这在此前是没有的。比如我们刚刚看到穿长裙子的吉赛尔和仙女,这两个时期舞台上大部分都是白色的、蓝色的,或者是某一种比较浪漫的色调,会很统一,舞台上唯一的技巧就是芭蕾。但是到了古典芭蕾时期,因为古典芭蕾的剧目都是两个多小时,由于怕观众感到沉闷,同时也因为剧情推动的需要,这个时期开始有了所谓的性格舞的模式。我们会看到天鹅湖里面一些性格舞的片段。同时这个时期芭蕾也开始有了ABA的双人舞模式,这个双人舞模式就是先跳慢板,然后分开跳,也就是男生和女生先一起跳慢板,然后分开跳快板,然后再一起跳一个快板,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很多双人舞在编导的时候还是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根据不同版本改编的《天鹅湖》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版本的《天鹅湖》是把黑天鹅双人舞、用32圈的挥鞭转放到性格舞里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种性格舞。故事背景是王子的母亲要他订婚,所以在订婚宴上各国的人都前来祝贺。这是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这个芭蕾舞首次在一个舞剧里面有了不同的民族民间舞的舞蹈元素,舞蹈形式已经很芭蕾化了,不是西班牙传统的弗拉明戈那种形式了,而是融合了更多芭蕾的技巧在里面。这种文本的铺开方式主要是把故事情节往前推动,让整个舞剧的画面更为丰富一点。要做一个古典芭蕾的编导其实很困难,你要掌握芭蕾的这门技巧,同时又要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的技巧。古典芭蕾舞剧在性格舞加入之后丰富了很多,故事还是故事,芭蕾还是芭蕾,但是它加入了很多欧洲其他民族民间舞的样式并且芭蕾化了,像匈牙利的恰尔达什、波兰的玛祖卡。古典芭蕾风格之后,芭蕾就不再是只有芭蕾,观众会发现整场舞蹈不再只是踮脚尖、飘、转,这时候开始有一些烘托气氛的舞段出现了。

接着我们看一下非常有名的《黑天鹅双人舞》,也就是刚刚提到的32圈的挥鞭转。所谓的“古典芭蕾模式”,也就是ABA的模式,两个人先一起跳慢板,然后各自跳各自的快板或者是中快板,男演员先跳,接着女演员跳。这时候,男演员不再像我们刚刚看到的《仙女》和《吉赛尔》中的只是摆设、底座,而是有了自己动作的时间,有了自己表演的机会。所以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芭蕾舞男演员的技巧在不断地提高。

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发现,从刚刚我们看到的两个舞剧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芭蕾已经有了不同的样子,在《仙女》《吉赛尔》的时候大多数还是比较缓慢,重视轻盈、飘逸的感觉,重视整体氛围的营造,但是同时更注重演员的表现力,以及整个故事的逻辑和表现的程度,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而且这个时期,芭蕾开始有大幅度的跳转或者是快速旋转的动作,因为当时她们的裙子没有那么长,不用再受到服装的限制。最后一段是把性格舞串在快板里面。因为黑天鹅需要稍微休息一下,当然在剧情的推动下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吊王子的胃口。这里就是鼎鼎有名的32圈的挥鞭转,这种正面形式的托举也是到了裙子改短了之后才有可能做这样的动作。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古典芭蕾这种舞蹈风格的代表作《天鹅湖》。

我们目前看的这两种不同的芭蕾,在形式或者是风格上有非常大的改变。有的时候可能是考量故事陈述,有的时候可能考量技巧的使用,但是它们都有了非常大的跳跃,不能说古典芭蕾绝对比浪漫芭蕾时期的舞蹈好,这两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经典作品以及一些代表性的风格和动作。

这个时期另外一个很有名的作品叫作《堂·吉诃德》,我们看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舞段[5]。如果你们关注电视舞蹈比赛或者是“桃李杯”舞蹈比赛,会看到大部分芭蕾舞者会选取这个片段去表演,因为这个片段的特色是技巧性很强。这个片段叫作《堂·吉诃德的大双人舞》,形式和技巧性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而且这个舞蹈里面男女动作的比例是比较平均的,所以很多选手会选这个作品。这个时期发展最快的动作就是旋转,快速的、慢速的各种旋转,包括男演员的旋转动作。

如果这堂课我只能给大家放一个视频的话,那么刚才播放的就是我的首选。因为它是融合技巧和氛围的营造以及各种综合性的芭蕾舞的特点在里面的,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除了在气度上面达到了古典芭蕾或者是整体的芭蕾气度之外,在技巧上面也是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时期的。男女一起跳完一段以后,会有各自的单独表演,你们可以看到男生不断高速跳跃的旋转,这是在这个时期才开发的动作,再早一些时期都是以女演员的演出为主,但是这个时期开始重视男演员的技巧。我们刚刚说的轻高快稳,就是在跳跃的时候落地的一刹那要稳,轻、高当然是跳起来要又轻又高,快就是旋转的时候要快。女演员在这个舞段更多的是小步跳跃以及踝关节、跟足弓控制的动作。然后是两个人一起表演的快板。在我们先前看到的两个作品里,男演员是不会出现这么抢女演员风头的动作的。男演员在很多时候因为身体构造不同,在动作表现的时候会比女演员更有张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么快速的旋转,如果穿超过小腿的裙子就不会显得那么干净好看,而且也会影响她动作的速度以及质量。

通过这节课,我为同学介绍了西方芭蕾的发展历史,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伟大的芭蕾艺术产生兴趣!

【注释】

[1]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zOTAzMjMy.html?spm

[2]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1Mjc5NDM5Mg

[3]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xMzcxMzE2NA

[4]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wNTM5ODAw.html?spm

[5]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0OTM0MzA4.html?s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