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耆那教寺庙建筑:乌代吉里和肯德吉里石窟

耆那教寺庙建筑:乌代吉里和肯德吉里石窟

【摘要】:乌代吉里和肯德吉里石窟位于布巴内斯瓦尔东部两座紧邻的岩石山丘上,是当时的国王迦罗卫罗为耆那教苦修行者建造的隐居和修行处,开凿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世纪。两座山上的石窟叫莉娜,其中乌代吉里山上有18个石窟,肯德吉里山上有15个洞窟。位于乌代吉里对面的肯德吉里的山顶有一座耆那教寺庙,建于19世纪,香火旺盛,非耆那教教徒不能进入。在寺庙周围还有几座小的石窟,规模不及乌代吉里石窟,开凿时间也相对较晚。

乌代吉里和肯德吉里石窟(Udaygiri and Khandagiri Caves)位于布巴内斯瓦尔(Bhubaneshwar)东部两座紧邻的岩石山丘上,是当时的国王迦罗卫罗(Kharavela)为耆那教苦修行者建造的隐居和修行处,开凿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世纪。

在被阿育王打败后,卡林加王国失去了声望。但在公元前1世纪,卡林加王国的国王迦罗卫罗将恒河平原到南印度划入他的统治区域,就是现在的布巴内斯瓦尔东部,并将斯苏帕尔伽赫(Sisupalgarh)作为它的首都。国王的成就被刻在象窟的墓志铭中,即今天乌代吉里编号为第十四石窟的崖壁上。墓志铭指出他信仰耆那教,致力于切割岩石,开凿石窟寺庙。该石窟寺庙距离布巴内斯瓦尔6公里,是耆那教历史上留下最早的建筑遗迹

两座山上的石窟叫莉娜(Lena,意为寓所),其中乌代吉里山上有18个石窟,肯德吉里山上有15个洞窟。第一个开凿的石窟叫女王的洞穴(Rani Gumpha),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使用。洞窟建筑对外开敞,依山势分上下两层,底层是拱劵装饰的门廊,上层是粗大的石柱外廊,内部形成的空间满足宗教活动和僧侣生活的需求,改变了耆那教长期以来居无定所的状况,可以称之为石窟的寺院。建筑的细部处理体现了早期石窟建筑的艺术特色,每一处入口都是拱形装饰,门边和劵顶有人物和动物雕塑,类似桑奇窣堵坡的图兰雕刻手法,表现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和农耕、狩猎、战争等场景,刻画细腻。在山顶的平台还保存早期的圆形寺庙或用于祭祀的建筑遗迹。

位于乌代吉里对面的肯德吉里的山顶有一座耆那教寺庙,建于19世纪,香火旺盛,非耆那教教徒不能进入。在寺庙周围还有几座小的石窟,规模不及乌代吉里石窟,开凿时间也相对较晚。10—11世纪这里仍有石窟开凿和圣像雕刻,但此后,奥里萨邦(Orisha)再也没有建造过耆那教石窟或耆那教寺庙,和佛教一样在这里销声匿迹。

布巴内斯瓦尔是印度奥里萨邦首府,历史上属于羯陵伽王国,羯陵伽王国在阿育王在位时的孔雀王朝时期是南印度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1年该国面对阿育王的征服,进行了极其勇敢和最顽强的抵抗,战争惨烈,空前未有,此事在阿育王碑铭第十三有记载。阿育王对此深深悔恨,促成他从此改变用战争杀戮来征服民众的做法,转而以推行佛教立国、民心教化的方法来统治国家。

唐代玄奘法师在印度访问学习时曾来到此地,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羯陵伽国“周五千里,国大都城周二十里。……少信正法,多尊外道,……天祠百余所,异道甚众,多是尼乾之徒也。”玄奘所说的尼乾之徒指的正是耆那教教徒,可见耆那教在当地的影响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印度最早期的耆那教石窟寺庙建造在这里且由国王下令来建设便不足为奇。后来,耆那教寺庙由商人出资建造的方式则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图6-2 乌代吉里石窟全景

图6-3 乌代吉里石窟上山坡道

图6-4 肯德吉里石窟与山顶寺庙

图6-5 山顶蓄水池

图6-6 乌代吉里石窟第一窟(公元前1世纪开凿)

图6-7 乌代吉里石窟第十窟(公元前1世纪开凿)

图6-8 乌代吉里石窟第九窟(公元前1世纪开凿)

图6-9 乌代吉里石窟第十二窟(公元前1世纪开凿)

图6-10 乌代吉里石窟山顶祭坛(公元前2世纪建造)

图6-11 乌代吉里石窟有历史铭文的第十四窟

图6-12 乌代吉里石窟第二窟

图6-14 乌代吉里石窟第五窟

图6-15 乌代吉里石窟第六窟

图6-17 乌代吉里石窟第八窟

图6-19 乌代吉里石窟第十三窟及周边小洞窟

图6-20 肯德吉里石窟第二窟(公元前1世纪开凿)

图6-21 肯德吉里石窟第三窟

图6-22 肯德吉里石窟第四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