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教徒们作为偶像崇拜的主要是耆那教的二十四位祖师和圣人,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耆那教的神。建于印度各地的耆那教寺庙大多以这二十四个祖师中一位的名字命名,并献给这位祖师,作为后人对他的纪念。图1-6阿迪那塔塑像图1-7帕莎瓦那塔塑像图1-8大雄塑像第二十四祖即为耆那教创始人大雄。......
2023-08-31
乌代吉里和肯德吉里石窟(Udaygiri and Khandagiri Caves)位于布巴内斯瓦尔(Bhubaneshwar)东部两座紧邻的岩石山丘上,是当时的国王迦罗卫罗(Kharavela)为耆那教苦修行者建造的隐居和修行处,开凿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世纪。
在被阿育王打败后,卡林加王国失去了声望。但在公元前1世纪,卡林加王国的国王迦罗卫罗将恒河平原到南印度划入他的统治区域,就是现在的布巴内斯瓦尔东部,并将斯苏帕尔伽赫(Sisupalgarh)作为它的首都。国王的成就被刻在象窟的墓志铭中,即今天乌代吉里编号为第十四石窟的崖壁上。墓志铭指出他信仰耆那教,致力于切割岩石,开凿石窟寺庙。该石窟寺庙距离布巴内斯瓦尔6公里,是耆那教历史上留下最早的建筑遗迹。
两座山上的石窟叫莉娜(Lena,意为寓所),其中乌代吉里山上有18个石窟,肯德吉里山上有15个洞窟。第一个开凿的石窟叫女王的洞穴(Rani Gumpha),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使用。洞窟建筑对外开敞,依山势分上下两层,底层是拱劵装饰的门廊,上层是粗大的石柱外廊,内部形成的空间满足宗教活动和僧侣生活的需求,改变了耆那教长期以来居无定所的状况,可以称之为石窟的寺院。建筑的细部处理体现了早期石窟建筑的艺术特色,每一处入口都是拱形装饰,门边和劵顶有人物和动物雕塑,类似桑奇窣堵坡的图兰纳雕刻手法,表现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和农耕、狩猎、战争等场景,刻画细腻。在山顶的平台还保存早期的圆形寺庙或用于祭祀的建筑遗迹。
位于乌代吉里对面的肯德吉里的山顶有一座耆那教寺庙,建于19世纪,香火旺盛,非耆那教教徒不能进入。在寺庙周围还有几座小的石窟,规模不及乌代吉里石窟,开凿时间也相对较晚。10—11世纪这里仍有石窟开凿和圣像雕刻,但此后,奥里萨邦(Orisha)再也没有建造过耆那教石窟或耆那教寺庙,和佛教一样在这里销声匿迹。
布巴内斯瓦尔是印度奥里萨邦首府,历史上属于羯陵伽王国,羯陵伽王国在阿育王在位时的孔雀王朝时期是南印度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1年该国面对阿育王的征服,进行了极其勇敢和最顽强的抵抗,战争惨烈,空前未有,此事在阿育王碑铭第十三有记载。阿育王对此深深悔恨,促成他从此改变用战争杀戮来征服民众的做法,转而以推行佛教立国、民心教化的方法来统治国家。
唐代玄奘法师在印度访问学习时曾来到此地,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羯陵伽国“周五千里,国大都城周二十里。……少信正法,多尊外道,……天祠百余所,异道甚众,多是尼乾之徒也。”玄奘所说的尼乾之徒指的正是耆那教教徒,可见耆那教在当地的影响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印度最早期的耆那教石窟寺庙建造在这里且由国王下令来建设便不足为奇。后来,耆那教寺庙由商人出资建造的方式则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图6-2 乌代吉里石窟全景
图6-3 乌代吉里石窟上山坡道
图6-4 肯德吉里石窟与山顶寺庙
图6-5 山顶蓄水池
图6-6 乌代吉里石窟第一窟(公元前1世纪开凿)
图6-7 乌代吉里石窟第十窟(公元前1世纪开凿)
图6-8 乌代吉里石窟第九窟(公元前1世纪开凿)
图6-9 乌代吉里石窟第十二窟(公元前1世纪开凿)
图6-10 乌代吉里石窟山顶祭坛(公元前2世纪建造)
图6-11 乌代吉里石窟有历史铭文的第十四窟
图6-12 乌代吉里石窟第二窟
图6-14 乌代吉里石窟第五窟
图6-15 乌代吉里石窟第六窟
图6-17 乌代吉里石窟第八窟
图6-19 乌代吉里石窟第十三窟及周边小洞窟
图6-20 肯德吉里石窟第二窟(公元前1世纪开凿)
图6-21 肯德吉里石窟第三窟
图6-22 肯德吉里石窟第四窟
有关耆那教寺庙建筑的文章
被教徒们作为偶像崇拜的主要是耆那教的二十四位祖师和圣人,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耆那教的神。建于印度各地的耆那教寺庙大多以这二十四个祖师中一位的名字命名,并献给这位祖师,作为后人对他的纪念。图1-6阿迪那塔塑像图1-7帕莎瓦那塔塑像图1-8大雄塑像第二十四祖即为耆那教创始人大雄。......
2023-08-31
由于现今的考古发掘尚未发现此时期大型的耆那教寺庙建筑,可见玄奘所提到的“天祠”很可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简单宗教设施或者是一些小型的寺庙。总之,至7世纪耆那教寺庙建筑已经粗具规模,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初耆那教寺庙主要模仿印度教神庙的建筑形式,或是直接占用印度教废弃的寺庙,只是两者所供奉的偶像不同而已。寺庙不再有被穆斯林摧毁的威胁,僧侣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
2023-08-31
在公元4—8世纪时,耆那教发展迅速,开始在南亚次大陆广泛流行。[5]公元8—12世纪,由于受到地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种状况使得耆那教各教派受到了空前的严重破坏,宗教发展也陷于停滞。现今耆那教在印度约有420万教徒,虽然仍然属于小众宗教,但耆那教徒是印度所有宗教团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2023-08-31
耆那教认为“业”是一种看不到的物质,它吸附在人的灵魂上,阻碍了最终的解脱。耆那教把严格的苦修作为得到灵魂解脱的手段,其修行往往非常极端,有些教徒甚至通过神圣的绝食,自愿饿死而达解脱。......
2023-08-31
在耆那教寺庙建筑中锡卡拉象征着圣山,大多建在寺庙的圣室或圣龛顶部。锡卡拉式耆那教寺庙流行于印度北部地区和南部个别城镇,集中在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部分地区,是耆那教寺庙最主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主体锡卡拉位于全寺中心的中心式则是对应着圣室位于寺庙中心的十字形寺庙布局,是耆那教寺庙所特有的形式。......
2023-08-31
寺庙常建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的开阔地上或建在香火繁盛的圣地内,单独成寺或临近其他中大型寺庙建造形成寺庙建筑群,其建筑布局在周边环境中呈长条矩形的线式布局。这是耆那教寺庙较为常见的布局形式,寺庙体量较大,建筑造型类似,不及点式布局的小型寺庙丰富多彩。由这些实例可以看出,线式布局的中型耆那教寺庙通常都是沿轴线依次排布圣室、主厅和前厅,规模稍大些的也建有门廊。......
2023-08-31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耆那教流传下来的宗教典籍并不是很多。据称这部经典完成于454年,是在伐拉比举行的耆那教集会中被加以整理、编辑成册的。教义上的彼此对立、各成体系自然不必多说,两派对耆那教的宗教发展和祖师言行也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在白衣派和天衣派中各自流传的典籍众多且往往两派之间互不认可。目前两派都认可的典籍是由乌玛斯伐蒂所著的《真理证得经》及其注释,而这部典籍也成为今天阐述耆那教义最权威的经典。......
2023-08-31
图5-1石窟寺中的祖师造像在耆那教现存的建筑古迹中主要为寺庙、石窟寺和巨型雕像,它们体现出了耆那教技艺精湛、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近年来因为耆那教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首都德里的政要都会出席盛典。在印度西北部地区,耆那教的影响力主要集中于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耆那教教徒几乎每年每月都会举办庆祝活动,多年举行一次的宗教盛典更是热闹非凡。......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