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教徒们作为偶像崇拜的主要是耆那教的二十四位祖师和圣人,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耆那教的神。建于印度各地的耆那教寺庙大多以这二十四个祖师中一位的名字命名,并献给这位祖师,作为后人对他的纪念。图1-6阿迪那塔塑像图1-7帕莎瓦那塔塑像图1-8大雄塑像第二十四祖即为耆那教创始人大雄。......
2023-08-31
16世纪初,中亚突厥人由阿富汗入侵印度,并建立了统治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帝国最伟大的统治者阿克巴(Akbar)是开创了这一王朝的巴伯尔(Barbour)之孙。他曾试图融合突厥、波斯和印度文化,创建一个真正的印度帝国,而不是又一次异族的征服。但遗憾的是,他的继任者显然对此无太大兴趣,更愿意沉湎于宫廷享乐和血腥的征战[8]。
辉煌的巅峰之后便是无声的沉沦。在代表耆那教寺庙建筑最辉煌时期的拉那普尔阿迪那塔庙之后,传统风格的耆那教寺庙建筑便走到了尽头。此后的寺庙建筑无论在建筑巧思或是雕刻技艺上都没能超越前者。除了与北部没有太多联系的南方外,北部地区的耆那教寺庙逐渐受到了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影响。由于匠人们多被驱逐迫害或被强制要求遵从伊斯兰建筑风格,中世纪的那种精巧华丽的雕刻工艺逐渐失传,寺庙规模也大不如前了。
(1)索娜吉瑞寺庙城
在印度中央邦的索娜吉瑞(Sonagiri)有一座仿照萨图嘉亚的寺庙城(图2-43)。城中共有84座耆那教寺庙,但大部分都是建于近代。最早的一批寺庙约建于16—17世纪,带有明显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每座寺庙外表面都抹上白灰,寺庙内也无太多雕刻。从形式上看,已经不再是北部地区常见的传统耆那教寺庙形式,而更接近于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有些寺庙看起来就像是把象征圣山的锡卡拉立在了一座简单的清真寺上。寺内不再有中世纪时富丽堂皇的室内空间,穹顶、墙面和柱子上也不再有人物雕刻,仅有一些几何形纹理作为细部装饰且较为粗糙[9]。
(2)昌德拉那塔庙
卡纳塔克邦的巴特卡尔(Bhatkal)地区从14—18世纪初一直处于信仰耆那教的萨里瓦王朝的统治下。17世纪前后在巴特卡尔地区修建了众多耆那教寺庙,献给第八代祖师的昌达那塔庙(Chandranatha Basti)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
图2-43 索娜吉瑞寺庙城
寺庙建于17—18世纪,平面由圣室加一个柱厅组成,圣室为重檐坡屋顶形式,并在四周建有围廊,柱厅只有一层。寺外不建围廊,寺内雕刻不多也较为粗糙,这个地区的耆那教寺庙大抵都是如此(图2-44)。南方耆那教寺庙普遍不如北方豪华精美,相较于北方寺庙注重创造一种纯净神圣的宗教氛围,南方则显得朴实一些[10]。
(3)查图姆卡哈庙
卡卡拉(Karkala)是卡纳塔克邦著名的耆那教朝圣中心,这里共建有从中世纪至殖民时期的约18座耆那教寺庙。卡纳塔克邦第二高的巴胡巴利巨像(约13米)也建在距卡卡拉市中心1公里的一座小山上。巨像脚下即是建于16世纪晚期,献给第十二代祖师查图姆卡哈的查图姆卡哈庙(Chaturmukha Basti,图2-45)。
寺庙建在一座火山岩质的小山丘上,平面为曼达拉形(即亚字形平面),四面对称,圣室位于平面中心,四面设门。圣室中心又设方形圣坛,每面供奉有3尊祖师塑像,雕像由当地产的黑色花岗岩制成。 围绕圣室是一圈回廊,并由落在地面的石柱支撑起覆盖回廊的石屋顶(图2-46)。倾斜的屋面是由黑色花岗岩石板拼合而成,圣室之上为石板拼合的平屋顶。寺庙内外无太多雕刻,整个寺庙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古朴神秘之感。
图2-44 昌达那塔庙
图2-45 查图姆卡哈庙
图2-46 查图姆卡哈庙外廊内景
综上所述,伊斯兰统治时期是耆那教寺庙建筑的衰落期。由于统治者皈依了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甚至还有不少狂热的伊斯兰信徒。他们都极力维护自身的宗教地位,排斥打击一切异端,醉心于建造伊斯兰清真寺、宫殿和陵墓。这段时期耆那教发展陷于停滞,依附于人数远多于自己的印度教艰难度日。能够生存下来以属不易,更不必说去建造引人注目的大型寺庙了。在这种形势下北部地区自然没有大型寺庙出现,而耆那教寺庙的建造便主要集中在一些南部信仰印度教的国家,不再有中世纪时的辉煌。
有关耆那教寺庙建筑的文章
被教徒们作为偶像崇拜的主要是耆那教的二十四位祖师和圣人,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耆那教的神。建于印度各地的耆那教寺庙大多以这二十四个祖师中一位的名字命名,并献给这位祖师,作为后人对他的纪念。图1-6阿迪那塔塑像图1-7帕莎瓦那塔塑像图1-8大雄塑像第二十四祖即为耆那教创始人大雄。......
2023-08-31
由于现今的考古发掘尚未发现此时期大型的耆那教寺庙建筑,可见玄奘所提到的“天祠”很可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简单宗教设施或者是一些小型的寺庙。总之,至7世纪耆那教寺庙建筑已经粗具规模,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初耆那教寺庙主要模仿印度教神庙的建筑形式,或是直接占用印度教废弃的寺庙,只是两者所供奉的偶像不同而已。寺庙不再有被穆斯林摧毁的威胁,僧侣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
2023-08-31
在公元4—8世纪时,耆那教发展迅速,开始在南亚次大陆广泛流行。[5]公元8—12世纪,由于受到地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种状况使得耆那教各教派受到了空前的严重破坏,宗教发展也陷于停滞。现今耆那教在印度约有420万教徒,虽然仍然属于小众宗教,但耆那教徒是印度所有宗教团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2023-08-31
耆那教认为“业”是一种看不到的物质,它吸附在人的灵魂上,阻碍了最终的解脱。耆那教把严格的苦修作为得到灵魂解脱的手段,其修行往往非常极端,有些教徒甚至通过神圣的绝食,自愿饿死而达解脱。......
2023-08-31
1950年,印度完成民族独立,开始进入共和国时期。这种圆形平面的寺庙,造型别致、布局自由,是现代耆那教寺庙建筑的创新之作。总而言之,从这座正在建造的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耆那教寺庙的典型特点,那就是无论是建筑造型还是布局都更加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古法,勇于创新。一般小型的耆那教寺庙由富裕的信徒捐建。......
2023-08-31
在耆那教寺庙建筑中锡卡拉象征着圣山,大多建在寺庙的圣室或圣龛顶部。锡卡拉式耆那教寺庙流行于印度北部地区和南部个别城镇,集中在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部分地区,是耆那教寺庙最主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主体锡卡拉位于全寺中心的中心式则是对应着圣室位于寺庙中心的十字形寺庙布局,是耆那教寺庙所特有的形式。......
2023-08-31
寺庙常建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的开阔地上或建在香火繁盛的圣地内,单独成寺或临近其他中大型寺庙建造形成寺庙建筑群,其建筑布局在周边环境中呈长条矩形的线式布局。这是耆那教寺庙较为常见的布局形式,寺庙体量较大,建筑造型类似,不及点式布局的小型寺庙丰富多彩。由这些实例可以看出,线式布局的中型耆那教寺庙通常都是沿轴线依次排布圣室、主厅和前厅,规模稍大些的也建有门廊。......
2023-08-31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耆那教流传下来的宗教典籍并不是很多。据称这部经典完成于454年,是在伐拉比举行的耆那教集会中被加以整理、编辑成册的。教义上的彼此对立、各成体系自然不必多说,两派对耆那教的宗教发展和祖师言行也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在白衣派和天衣派中各自流传的典籍众多且往往两派之间互不认可。目前两派都认可的典籍是由乌玛斯伐蒂所著的《真理证得经》及其注释,而这部典籍也成为今天阐述耆那教义最权威的经典。......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