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大用户集中流量越大,比流量越小B.居住人口密度越高,比流量越大C.广场、公园等无建筑区域大小与比流量无关D.住宅区按相关设计规范确定的卫生器具设置标准越高,比流量越大答案:C。......
2023-08-30
饮用水源的持续污染使得饮用水除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水质的要求,国内外的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受污染水源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只能去除水中有机物的20%~30%,且由于溶解性有机物的存在,不利于破坏胶体的稳定性而使常规处理工艺对原水浊度的去除效果也明显下降,因此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臭氧氧化技术和活性炭吸附是最常采用的两种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
1.臭氧氧化技术
(1)一般规定臭氧净水设施的设计应包括气源装置、臭氧发生装置、臭氧气体输送管道、臭氧接触池以及臭氧尾气消除装置。
臭氧投加位置应根据净水工艺不同的目的确定:
1)以去除溶解性铁、锰、色度、藻类,改善臭味以及混凝条件,减少三氯甲烷前驱物为目的的臭氧预氧化,宜设置在混凝沉淀之前。
2)以氧化分解稳定性有机物、灭活病毒和消毒或与后续生物氧化处理设施相结合为目的的臭氧氧化过程,宜设置在过滤之前或过滤之后。
臭氧投加量应根据待处理水的水质状况并结合试验结果确定,也可参照相似水质条件下的经验选用。臭氧净水系统中必须设置尾气消除装置,所有与臭氧气体或溶解有臭氧的水体接触的材料必须耐臭氧腐蚀。
(2)气源装置臭氧发生装置的气源可采用空气或氧气。所供气体的露点应低于-60℃,其中的碳氧化合物、颗粒物、氮以及氩等物质的含量不能超过臭氧发生装置所要求的规定。气源装置的供气量及供气压力应满足臭氧发生装置最大发生量时的要求,供应空气的气源装置中的主要设备应有备用。供应氧气的气源装置可采用液氧储罐或制氧机,液氧储罐供氧装置的液氧贮存量应根据场地条件和当地的液氧供应条件综合考虑确定,一般不宜少于最大日供氧量的3d用量。制氧机供氧装置应设有备用液氧储罐,其备用液氧的贮存量应满足制氧设备停运维护或故障检修时的氧气供应量,且不应少于2d的用量。气源品种及气源装置的形式应根据气源成本、臭氧的发生量、场地条件以及臭氧发生的综合单位成本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供应空气的气源装置应尽可能靠近臭氧发生装置,供应氧气的气源装置应紧邻臭氧发生装置,其设置位置及输送氧气管道的敷设必须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氧气站设计规范》(GB 50030—2007)的有关规定。以空气或制氧机为气源的气源装置应设在室内,以液氧储罐为气源的气源装置宜设置在露天,但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应有降噪措施。
(3)臭氧发生装置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供电及控制设备、冷却设备以及臭氧和氧气泄漏探测及报警设备。臭氧发生装置的产量应满足最大臭氧投加量的要求,并应考虑备用能力。臭氧发生装置应尽可能设置在离臭氧接触池较近的位置,当净水工艺中同时设置有预臭氧和后臭氧接触池时,其位置宜靠近用气量较大的臭氧接触池。
臭氧发生装置必须设置在室内,设备的布置应考虑有足够的维护空间。室内应设置必要的通风设备或空调设备,满足臭氧发生装置对室内环境温度的要求。在设有臭氧发生器的建筑内,用电设备必须采用防爆型的。
(4)臭氧气体输送管道输送臭氧气体的管道直径应满足最大输气量的要求,管材应采用不锈钢。埋地的臭氧气体输送管道应设置在专用的管沟内,管沟上应设活动盖板。在气候炎热地区,设置在室外的臭氧气体管道宜外包隔热材料。
(5)臭氧接触池臭氧接触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2个。臭氧接触池的接触时间,应根据不同的工艺目的和待处理水的水质情况,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臭氧接触池必须全封闭,池顶应设置尾气排放管和自动气压释放阀,池内水面与池内顶宜保持0.5~0.7m的距离。臭氧接触池水流宜采用竖向流,可在池内设置一定数量的竖向导流隔板,导流隔板顶部和底部应设置通气孔和流水孔。接触池出水宜采用薄壁堰跌水出流。
设置臭氧接触池宜符合下列要求:
1)接触时间为2~5min。
2)臭氧气体宜通过水射器抽吸后注入设于进水管上的静态混合器,或通过专用的大孔扩散器直接注入接触池内,注入点宜设1个。
3)抽吸臭氧气体水射器的动力水不宜采用原水。
4)接触池设计水深宜采用4~6m。
5)导流隔板间净距不宜小于0.8m。
6)接触池出水端应设置余臭氧监测仪。
后臭氧接触池宜符合下列要求:
1)接触池由二到三段接触室串联而成,由竖向隔板分开。
2)每段接触室由布气区和后续反应区组成,并由竖向导流隔板分开。
3)总接触时间应根据工艺目的确定,宜控制在6~15min之间,其中第一段接触室的接触时间宜为2min左右。
4)臭氧气体宜通过设在布气区底部的微孔曝气盘直接向水中扩散,气体注入点数与接触室的设置段数一致。
5)曝气盘的布置应能保证布气量变化过程中的布气均匀,其中第一段布气区的布气量宜占总布气量的50%左右。
6)接触池的设计水深宜采用5.5~6m,布气区的深度与长度之比宜大于4。
7)导流隔板间净距不宜小于0.8m。
8)接触池出水端必须设置余臭氧监测仪。
(6)臭氧尾气消除装置臭氧尾气消除装置一般应包括尾气输送管、尾气中臭氧浓度监测仪、尾气除湿器、抽气风机、剩余臭氧消除器、排放气体臭氧浓度监测仪及报警设备等。
臭氧尾气消除宜采用电加热分解消除、催化剂接触催化消除或活性炭吸附分解消除等方式,以氧气为气源的臭氧处理设置中的尾气不应采用活性炭消除方式。臭氧尾气消除装置的设计气量应与臭氧发生装置的最大设计气量一致。抽气风机宜设抽气量调节装置,并可根据臭氧发生装置的实际供气量适时调节抽气量。电加热臭氧尾气消除装置可设在臭氧接触池池顶,也可另设它处,装置宜设在室内,室内应有强排风设施,必要时应加设空调设备。催化剂接触催化和活性炭吸附的臭氧尾气消除装置宜直接设在臭氧接触池池顶,且露天设置。
2.活性炭吸附技术
(1)一般规定活性炭吸附宜用于经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后某些有机、有毒物质含量或色、臭、味等感官指标仍不能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时的净水处理。活性炭吸附池的进水浊度应小于1NTU。活性炭应具有吸附性能好、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和再生后性能恢复好等特性。活性炭吸附池的钢筋混凝土池壁与炭接触部位应采取防电化学腐蚀措施。
(2)主要设计参数活性炭吸附池的池型应根据处理规模确定。其过流方式应根据吸附池池形、排水要求等因素确定,可采用降流式或升流式。
活性炭吸附池个数及单池面积应根据处理规模和运行管理条件比较后确定,吸附池不宜少于4个。处理水与炭床的空床接触时间宜采用6~20min,空床流速为8~20m/h,炭层厚度为1.0~2.5m,炭层最终压力损失应根据活性炭的粒径、炭层厚度和空床流速确定。
活性炭吸附池经常性的冲洗周期宜采用3~6d。常温下经常性冲洗时,冲洗强度宜采用11~13L/(m2·s),历时8~12min,膨胀率为15%~20%;定期大流量冲洗时,冲洗强度宜采用15~18L/(m2·s),历时8~12min,膨胀率为25%~35%。为提高冲洗效果,可采用气水联合冲洗或增加表面冲洗方式。冲洗水宜采用滤池出水或炭吸附池出水。
活性炭吸附池宜采用中、小阻力配水(气)系统,承托层宜采用砾石分层级配,粒径2~16mm,厚度不小于250mm。
活性炭再生周期应根据出水水质是否超过预定目标确定,并应考虑活性炭剩余吸附能力是否适应水质突变的情况。活性炭吸附池中失效炭的运出和新炭的补充,宜采用水力输送,整池出炭、进炭总时间宜小于24h。水力输炭管内流速应为0.75~1.5m/s,输炭管内炭水体积比宜为1∶4。输炭管的管材应采用不锈钢或硬聚氯乙烯管,输炭管道转弯半径应大于5倍管道直径。
有关2014年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考试考点精析及强化训练的文章
A.大用户集中流量越大,比流量越小B.居住人口密度越高,比流量越大C.广场、公园等无建筑区域大小与比流量无关D.住宅区按相关设计规范确定的卫生器具设置标准越高,比流量越大答案:C。......
2023-08-30
2)高速喷头的压力为0.25~0.80MPa,水滴粒径为0.3~0.4mm,用于灭火和控火。当采用雨淋阀控制同时喷雾的水雾喷头数量时,水喷雾灭火系统的计算流量应按系统中同时喷雾的水雾喷头的最大用水量确定。......
2023-08-30
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可分3个步骤进行:设计前期工作、初步扩大设计、施工图设计。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具体包括:1)确定污水处理厂厂址及用地面积。2)根据污水处理流程进行单体构筑物设计计算、工程造价计算。4)污水处理厂污泥工艺设计计算。污水处理程度应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当地环保部门要求的污水排放水质标准确定。污水处理厂应安排充分的绿化地带。......
2023-08-30
2)沉淀池和澄清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2个。3)设计沉淀池和澄清池时应考虑均匀配水和集水。4)沉淀池积泥区和澄清池沉泥浓缩室(斗)的容积,应根据进出水的悬浮物含量、处理水量、加药量、排泥周期和浓度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6)澄清池絮凝区应设取样装置。3)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不宜小于1.0m;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m。4)脉冲澄清池应采用穿孔管配水,上设人字形稳流板。......
2023-08-30
二级处理水进行深度处理的目的、去除对象和采用的处理技术见表2-3-7。前处理是为保证中心处理技术能够正常进行而设置的,它的组成根据中心处理技术而定。后处理系统设置的目的是使处理水达到对回用水规定的各项指标。其中采用滤池去除悬浮物;通过混凝沉淀去除悬浮物和大分子的有机物;溶解性有机物则由生物处理技术、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加以去除。活性炭吸附是去除城市污水中残留有机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2023-08-30
同时,D项为常识,也应为正确选项。依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第5.2.21条规定,检查井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宽度宜为1~2m,井底宜设0.5~1.0m深的沉砂坑,故可认为B项不正确。依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第5.2.15条规定,渗渠中管渠的断面尺寸,内径或短边长度不小于600mm,管底最小坡度大于或等于0.2%,故C项正确。考虑备用井至少为上述水量的10%。......
2023-08-30
A.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B.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输水管渠的漏失水量C.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输水管渠的漏失水量+净水厂自用水量D.平均日平均时供水量+输水管渠的漏失水量+净水厂自用水量2.当管网无调节构筑物时,清水输水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 )用水条件下,确定由净水厂负担的供水量计算。......
2023-08-30
解析:《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中第2.1.14条规定冷却塔的水量损失应根据蒸发、风吹和排污各项损失水量来确定。与此同时,水中O2的增加,又会助长水的腐蚀性。解析:参考《给水工程》(第四版)24.2节,为了达到循环冷却水所要求的水质指标,必须对腐蚀、沉积物和微生物三者的危害进行控制。硫酸铜和五氯酚钠属于非氧化型杀菌剂,尤其是五氯酚钠使用广泛,季铵盐属于表面活性剂杀菌剂,具有渗透性质,常常和其他杀菌剂同时使用。......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