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可持续城市设计的本土策略-冲突视野

可持续城市设计的本土策略-冲突视野

【摘要】:全球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中国的城市生活的,也可以说,全球化加速了这一过程。中国社会也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在面临着与全球范围内其他民族、国家同样的风险与危机的同时,由于本身的独特性,还有许多内生性的问题。图2.1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城市发展境遇的分析维度图

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中指出:“当前的中国正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市场经济转变和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段文字表述了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全球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中国的城市生活的,也可以说,全球化加速了这一过程。事实上,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处于一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已经成为理解当今世界各国及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更是观察和预测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正如英国社会学家莱斯利·斯克莱尔所描述的那样:“全球化现象是资本主义体系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这一体系是由三种相互联系的主要结构所推进的:政治上是全球性的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经济上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组织结构;文化上是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

今天城市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正是将世界各国的城市放在一个全球性的经济、政治体系中来加以观察、分析和解释。萨斯基娅·萨森认为,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当前,全球化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城市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深受其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与发达国家间的工业代际差距、东中西部的发展阶段差距以及城乡二元基础差距所营造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后发追赶动力,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有1%~2%的增长点,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通过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进外资,工业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大支撑。但是,随着工业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人口转移及城镇化进程深化,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之中。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先前过分注重城市规模扩张而忽视人口急剧的城镇化模式,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仅当作生产者和劳动力,而未接纳他们及其亲属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另一方面,工业化仍滞后于城镇化,且工业化程度区域不平衡,有待统筹与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要求成本等多方制约,造成了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并在长期发展中各类冲突不断积累并集中显现,造成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中国社会也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在面临着与全球范围内其他民族、国家同样的风险与危机的同时,由于本身的独特性,还有许多内生性的问题。

因此,寻求当前我国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建构所面临的冲突视野下,问题的有效应答,也必然需要在一种全球视野下综合考量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政治等本土相关的重要因素,以对城市发展向度做出更趋适宜的考量,制定出促进城市功能、形态和结构本土整合的对策与安排。由此,本书首先从自然条件、经济模式、社会状况、制度模式四个特定方面,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性冲突相联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城市发展问题展开分析(图2.1)。

图2.1 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城市发展境遇的分析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