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历史第一册:封建制和文字功能的提升

中国历史第一册:封建制和文字功能的提升

【摘要】:宗法和封建也使得中国成为一个文字社会。中国的文字原来在商人手中是一种神秘符号,但周人将它改用在政治契约上,也才让这些原本只有少数人能够运用的鬼神符号改头换面,更具亲和力,也才开始广泛流传。只有文字能够有效地记录每个人的相对宗法位置,相应的封建责任。文字功能的转变,甚至关系中国青铜器的没落。从商到周,中国文字一直带有非人间的神圣性质。

宗法和封建也使得中国成为一个文字社会。封建的本质,就是一层层分封的任务与承诺,也是一套复杂关联的契约。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楔形文字就是为了记录商业契约而制作、传播的。中国的文字原来在商人手中是一种神秘符号,但周人将它改用在政治契约上,也才让这些原本只有少数人能够运用的鬼神符号改头换面,更具亲和力,也才开始广泛流传。

宗法和封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带有强烈契约精神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每个人有确切的位置,也就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必须遵守规范,尽到责任。只有文字能够有效地记录每个人的相对宗法位置,相应的封建责任。没有文字的话,这套制度无从建立,更无从维系。

文字功能的转变,甚至关系中国青铜器的没落。中国青铜工艺很少运用在生产工具上,所以青铜器的没落和铁器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青铜都用在铸造象征性的礼器上,铁器则运用在农具等实用工具上,两者没有替换关系。

青铜器的没落,受文字书写变迁的强烈影响。本来在商人手中用来通天地的青铜器,在周文化中变形为保留文字契约的载体。将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好处是可以永久存留,坏处是耗时耗工。随着文字运用的扩大、普及,人自然会寻求更容易、更方便的书写和存留形式。

人们应该很早就开始在竹简或布帛一类的物体上写字。但这样的书写形式无法确保存留,也就不可能运用在契约上,不可能取代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做法。在书写的历史上,后世凸显了蒙恬发明毛笔的贡献,视之为重要里程碑。不过如果从探究青铜器没落的角度看,墨的发明与出现,恐怕要比毛笔重要得多。

毛笔让书写容易,墨则让书写的结果可以长期存留。放进周文化的脉络中,写下来的字能够存留格外要紧。有了墨,可以在竹简一类的载体上长期留下文字记录内容,就能够不必那么费力去铸鼎,为了将要保留的文字铸刻在上面。

对周人来说,不像商人,书写本身的意义不大,重点在于书写下来的文字可以抗拒时间,可以不变地保留下来。在周人手中,文字的意义巧妙地改变了,最主要在于备忘,在于固定不变地长远存留。

西周是刻有铭文青铜器的极盛时代。显然是后来发明了可以稳固保存书写记录的其他方法,周人对于青铜器的依赖也就下降了。于是青铜器越铸越少,青铜铸造的技术也随之变得不那么精良了。

从商到周,中国文字一直带有非人间的神圣性质。不过,商人将文字视为神鬼世界的信息,懂文字、会书写的人具备召唤神鬼的特异能力,让人害怕,引人崇拜。周人则重视文字不随人世变化的性质,和现实中的所有一切都不一样,只要化为文字书写下来的,就不会改变,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