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的复习功能拓展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的复习功能拓展策略

【摘要】:(一)完善知识建构巩固“双基”、查漏补缺、建构知识是复习课的基本功能,也是任何复习课都不可或缺的功能,但并不是唯一功能。在复习“单位”的知识时,教师通常只对计量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一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熟知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化聚。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完善知识建构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复习课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

在传统教育思想以及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师特别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在复习课上一般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与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通过各种类型的多层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复习课以提高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为主要任务,教师“牵”着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合作技巧、自我反思等能力的培养。面对这种局面,教师要以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为指导,重新审视复习课的目的,拓展复习课的功能,以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

(一)完善知识建构

巩固“双基”、查漏补缺、建构知识是复习课的基本功能,也是任何复习课都不可或缺的功能,但并不是唯一功能。传统复习课中,学生多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被动地复习巩固,这极易使复习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收到复习的真正效果。在新课改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查漏补缺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内化知识、完成建构,形成由“点”到“面”的系统知识。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和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自查、自纠、自补,最后由学生自主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当然,只有在对知识点充分熟悉、对数学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将新旧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形成较好的知识架构。复习课上,练习是经常采用的查漏补缺的方式。在新课改理念之下,为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完善知识建构,教师要重视复习课中练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努力“让不同的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复习课的练习应以基础题为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层次要求的题目,调动各层次水平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巩固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型等。

例如,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到了许多关于“单位”的知识,很有必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在复习“单位”的知识时,教师通常只对计量单位(如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一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熟知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化聚。某教师在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位”复习课时,就将计数单位与计量单位都纳入单位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单位知识的共同特征,感受到数学结构的完美。这位教师在复习课上,提出如下问题:关于数学中的“单位”,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请想一想,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大?为什么要有不同的单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选代表汇报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某一类单位的进率,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想一想,自己对哪一类单位最不熟悉,以前在解决问题时,容易错的是哪一类单位等。这样的复习过程,既留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又提供了讨论交流的机会;既复习了新知识(计量单位),又联系了旧知识(计数单位),从而整合了关于单位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二)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可以训练人的分析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用综合知识技能的能力。这决定了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公式或算法等基础的知识,还要深入领会数学的逻辑性、概括性、应用性等特点,领会其中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精神与文化。任何数学教学活动都不能缺少思维活动,复习课同样也不例外。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完善知识建构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复习课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练习,把学生从传统复习课的“题海”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复习课上,对基本的、核心的知识进行梳理后,要以此为中心,引导学生从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和层次结构中领略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思想方法的一致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悟数学思想的真谛,达到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复习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某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更要关注他们是如何想到解决办法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对数学问题的完全理解,不应局限于显性的知识结论,还应注重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思维总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归宿。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在复习课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中,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复习课中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索价值、综合性。复习课中的问题意识培养更多地可从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发散性思维等角度进行;其次,要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解题路径和解题策略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应强调的是,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将解题路径和解题策略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与发展。

例如,在“单位”知识的复习中,教师提出问题:“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和数学单位是同样的意思吗?当面对写一写数学中关于单位的有关知识这个练习时,你会怎么想?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教师没有放任学生自己思考,而是与学生一起讨论,进行引导、点拨。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写)有哪几类单位,再想(写)每一类单位中又有哪些具体的单位,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也就是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将生活中的工作单位与课本上的计量单位、计数单位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回到“课本”,同时明白“单位”这个词的不同含义,这样的追问设计和引导,可以很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遇到问题时该怎样去思考,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仅仅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而没有归纳整理的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么这些知识也是“无用”的。

(三)提高反思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的复习课应注重发挥学生反思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经常反省的习惯。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习得,还是情感态度的养成,都离不开学习者的思考、反思。复习课上的反思,是基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基础上的检查活动。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纠、自补,最后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必须明确的是,反思的内容不应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包括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心理感受、情绪态度等多个方面。反思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既可以回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也可以自查学习效果,还可以回想思考问题的过程。比如,在复习某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掌握得比较好?还有哪些知识不明白?生活中有哪些活动或现象与所学的知识有关联?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对你有哪些启示?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不是进步了?学习是不是更轻松了?学习方式是不是有改进?与同学相比,自己欠缺的是什么?某个问题为什么当时不懂,后来又是怎样搞清楚的?反思活动既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实际上,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很多得失,要通过自我反省才能认识到,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能客观认识到。互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当然,强调学生的反思活动,并不是说要取消教师的指导作用。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的指导、点拨对学生的反思能力形成非常重要。在带领学生回顾知识点、“攒”起知识链条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反思的质量。比如,“请大家对某某同学的回答做出点评”“某同学的回答需要补充吗?谁能来帮帮他”“这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大家想一想这种说法是否准确”“请静静地回想一下自己的收获”等。教师还可以让一些学生谈谈提出问题或质疑的思考过程和感受,让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反思,从中得到启示。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多督促、帮助学困生反思,帮他们找出学习吃力的主要原因,并指导他们制定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案。

(四)强化应用价值

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主要是点状知识,因而,对数学价值的体验有其局限性。而复习阶段不仅可以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强调课本与生活、课堂与生活的联通是新课改的亮点,体现了数学的抽象世界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新知讲授和练习课上,教师常常会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新知识。在复习课上,教师应再次突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综合性的、多层次的问题,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策略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方面,在复习有关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寻找这些知识的现实背景,思考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尽可能从这些实际背景引入复习;另一方面,在设计和编制复习题时,教师要尽可能从生活题材出发,挖掘和发现这些题材中蕴含的数学问题,比如,学校花园的景观设计方案、室内空间的功能划分与装修费用问题、购物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游戏中的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计费问题、有关社会热点活动中的数学问题、环境保护方面的数学问题等,并将这些问题加工成适合小学生解答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既复习和巩固了有关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切身体会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有位教师联系实际导入新课,播放了一段啤酒生产线上啤酒装罐、装箱的视频。教师提问:“工人师傅在生产和包装啤酒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学习主题——“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总复习;在练习阶段,教师又结合前面提出的问题,出示了一个啤酒易拉罐,让学生求出制作每个易拉罐需要的铁皮数与易拉罐的容积;接着,教师又出示了易拉罐装箱时的排列方式(每行6罐,共4行),让学生计算制作每个纸箱需要多少硬纸板;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打算怎样设计啤酒的包装罐?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得以沟通、融合,直接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然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把握好复习的总体要求,精心编写复习计划,设计复习过程。在教学目标方面,要从侧重知识点的掌握与熟练运用转向侧重学生智能、情感的全面发展,不断拓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品德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