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派’ 的解释为:‘指立场、见解和作风、习气相同的一些人,‘派’ 是阶级的一翼,是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形成的社会集团或派系;……学术、宗教……因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或小团体。”[9]一代宗师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概括中国筝的流派之多、流传之广。一般来说,艺术流派大都是自然形成的,但也不排除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创建”。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23-08-25
一、《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汇编》,是陈梦雷[3]奉清圣祖玄烨之命主持编修,并于1706年在北京完成初稿。后因政局牵涉,陈梦雷被罢官流放,《汇编》刊刻之事就被暂且搁置。17年之后,清世宗胤禛任命蒋廷锡[4]重新修订这部巨著。1726年1月29日(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蒋廷锡奉旨修订的《汇编》完稿,上呈清世宗胤禛。经皇帝御加序文,改《汇编》的书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特许使用内府所存铜活字于1728年正式印行。在正式刊印后有以下四个版本,1728年雍正武黄殿印本、1888年光绪铅字本(“扁字本”)、1894年光绪同文版(亦称“光绪版”)和1934年中华书局版。笔者研读的是《古今图书集成》的第四个印本中华书局版。迄今为止,“中华版”校勘精细、字迹清晰、查阅方便,是最精善的本子。
《古今图书集成》将清廷藏书的每一部古籍的内容离析,依主题类聚成篇,形成汇编、典、部的三层结构。全面收录我国从上古时代到明末清初的文献,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图文并茂,按其内容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个汇编;全书正文1 万卷,目录40 卷,分订成2200 册,装成522 函,约为1.6 亿字。被国内外学者誉为“大清百科全书”,不仅仅是我国现存最大型、最重要的类书,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结构图
以上结构图中的十大类,是按材料的性质划分归类。按《凡例》所言:“凡属事之大纲,入于汇考。琐碎面亦有可传的,则入纪事。百家及释道之事所纪,有荒唐唯信,或寄寓取譬之辞、臆造之说,录之则无稽,弃之又疑于挂漏的,则入外编。议论纯正的,入于总论。议论虽偏,而词藻可取的,则入艺文。丽词、偶语,入于选句。其虽系经典之言,而非正论该一事,仅旁引曲喻、偶及,或各部所载,有考究未真、难入于汇考,或议论辩驳,难入于总论,或文藻未工,难收于艺文的,则入杂录。疆域、山川、禽虫、草木、器用等,藉图以显的,则绘图。星、官制、纪元等,非表不能详也,则立表。而其有关于该部之人名,则蓑堵列传。”
二、《乐律典·筝部》
《乐律典》共有136 卷,包揽群书、汇编其中,辑录了古书中的诗赋文章、名物制质、史实典故、丽词骚语,提供了很多古代音乐资料的线索。
在《乐律典》的各部中,根据实际编录情况而划类,因此,以上《凡例》所言的十大类并非在每一“部”中都有,例如:《五弦部》只有汇考、艺文、纪事和杂录,其他六类都未有辑录;而《筝部》中则没有总论、图、表和列传。这样的类属不代表筝在古代历史中不存在图、表等项,而是对古代筝文化缺佚情况的一种反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筝部》在分类与编排上,纵横交错,经纬交织,是筝史研究者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及查检典故的工具书,通过对《古今图书集成·筝部》史料的研读和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和理解筝的内蕴。
《筝部》在内容上,并非十个细目皆录。按所辑材料收为六类,有汇考类、艺文类、选句类、纪事类、杂录类和外编类。
《古今图书集成·筝部》结构图
(1)汇考:筝部中以年代汇集的文献,收录编者认为是“大纲”“大事”的重要音乐文献。大致按时代顺序排列。
(2)艺文:以诗词歌赋为主题的筝文学作品。短的全引,长的摘录。
(3)选句:在特殊的佳作中选取佳句,可供采择之用。
(4)纪事:包括琐细的史事与逸话亦可传者。笔记小说中的故事大量囊括。“圣经贤传”中的音乐文献,大事列入“汇考”,琐细的则列入纪事中。
(5)杂录:凡是典籍中零碎的部分,考究欠真,难入“汇考”的;或议论偏颇,难入“总论”的;或文藻未工,难入“艺文”的,统收于此。收录一般书籍所记载的音乐文献。
(6)外编:编者认为荒诞难信的资料,列入此项。古代作品及思想,荒唐难信的或譬喻臆造的,俱录于此。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一、综述“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派’ 的解释为:‘指立场、见解和作风、习气相同的一些人,‘派’ 是阶级的一翼,是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形成的社会集团或派系;……学术、宗教……因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或小团体。”[9]一代宗师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概括中国筝的流派之多、流传之广。一般来说,艺术流派大都是自然形成的,但也不排除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创建”。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23-08-25
后来,我们从演奏筝曲到研究“秦筝”的历史、衍变过程、发展历程等等方面的理论建树,都是通过几十年陕西筝人不断的实践得出的结论。究其原因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则是实践的收获。“陕西筝派”自立风格就是不断实践的结果,最后得到大众的肯定与接受,说明实践对此认知也进行了检验。在这方面的实践,是勇于开拓最终经实践检验为可行,进一步表达了这一哲学观点的可靠性。......
2023-08-25
王建民,中国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民乐系主任。王建民所创作的作品,从音乐形式来划分,可以说是非常多样,涉及民族器乐类乐曲、交响曲,以及室内乐。王建民创作的这些作品流传广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在许多国内重要的音乐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关于王建民先生,有太多数不清的头衔,无论主任、教授或是院长,在笔者心中,最贴切的称呼应该是作曲家、音乐人。......
2023-08-25
也正是这一特征,奠定了陕西筝派在筝界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二变”的要妙在于fa、si,关键是处于“变”的状态中。这种以变为特征的“动态”之音,形成了秦声的独特韵味。大唐丰富的音乐,尤其是清商乐的充分发展,更进一步确定了“二变”在华夏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秦声的总体风格特点,又是秦筝自身的音律机制和演奏功能的完美结合,是高度统一的表现。......
2023-08-25
薛琼琼是“开元第一筝手”,她在当时有个头衔,被誉为“筝长”。唐时出现如此多筝手、弹筝家,正是筝盛行于唐的要素之一。唐时期筝在弦数发生变化的同时,义爪代替手指的弹奏也体现了筝乐演奏手法的进步。唐时的筝大约在奈良时代由长安传往日本,并发展成为日本主要的民族乐器。在日本东大寺的正仓院内,至今还珍藏着奈良时代传入的四面唐制十三弦筝的残片。......
2023-08-25
在我国有文献记载的两千多年的筝史中,“秦筝”是筝乐器的最早称谓。因此,“秦筝”作为这一乐器的代名词逐渐流行开来。由于各地流派的兴起及秦筝陕西流派的复兴,“古筝”延续了“秦筝”两千多年以后对“筝”的统称。由此说明,筝确为秦人乐器,后人称之为“秦筝”。......
2023-08-25
而演奏者在演奏陕西筝曲的过程中,在熟识欢音、苦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靠具体的演奏技法去实现它们。因此,“按”这一左手做韵技法在演奏陕西筝曲的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