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就此十宗的历史及其教义的大略述之:(一)俱舍宗。本宗以因果解释世间诸法,为法相宗的初步,故又名法相宗的附宗。本宗以龙树所著的《中观论》《十二门论》,与提婆所著的《百论》而立名;又名一代教宗,以此三论为一代佛教的共通原理故。及慈恩法师受宗义于地婆伽罗而著《十二门宗致义记》,本宗始大成。此三师,称为本宗印度的列祖。后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继起,盛弘华严,并杜顺称为华严五祖。佛教分显密二教。......
2025-09-29
要讲新文化运动,首先就要讲“五四”运动以前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所以北大的学风,多半承袭着京师大学堂的“官僚气”。但自蔡元培出长北大以来,学风为之一变。他聘请教授,采取兼收并蓄主义,所以宗汉学的刘师培以及黄侃、沈尹默、钱玄同等固已为他罗致了,就是宗今文学的崔适也被他罗致了,甚至连辜鸿铭这样守旧的人,也做了北大的教授。那时文科的学长,就是陈独秀;文科的逻辑教授,便是章行严;以后又聘请了年轻的胡适,做了哲学教授。蔡氏认为北大是全国的最高学府,所以对于各派的学者,不拘新旧,都应罗致起来,既已认定北大为最高学府,所以对于教授的言论思想,又充分地听他们自由发表,并且听学生自由研究。他又把文科的事情,给陈独秀全权办理。北大的学风,就渐次由官僚的习气,变成全国研究学术的中心了。在这个时候,陈独秀发行《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除介绍些新思想以外,主要地就在于改良中国的文学。民国六年,胡适在《新青年》上,首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篇文章,接着陈独秀又发表他的《文学革命论》。民国七年的《新青年》,便一律改用白话;同年四月,胡适又发表他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是年冬季,陈独秀和李大钊又主办《每周评论》,这是重在批评时政的刊物,也用白话文。这种新文学运动的进行,和当时的思想有连带关系:新文学反对因袭的文学,新思想也反对因袭的思想;新文学运动日趋于平民化,新思想也日趋于平民化。这在当时的《新青年》上便可以看出来。到了民国八年一月,北大的学生发行《新潮杂志》,响应《新青年》的运动;同时同校保存国学的学生又发行《国故杂志》,来和这个新文化运动对抗;新旧的冲突,就从此开始了。同年三月,北京《公言报》上便揭载着林纾和蔡元培两方辩难的长信,林纾责备蔡氏,说他不应在大学里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并容纳这班有新主张的人充当教授;蔡氏很详细地为他们解释误会,这个辩论才算了结。但是,从此以后,新旧思想的冲突,便愈加剧烈起来了。这时《新青年》派的斗士,其攻击的目标,便是孔子和礼教,而立论最精到的,要算吴虞。《新青年》高举这个反孔子反礼教的旗帜以后,许多年少的学子都起来附和,由是新旧思想的冲突普遍于全国。几千年来支配人心的孔子和支配行动的礼教,到现在竟被人攻击,于是学子的怀疑精神,就随而扩大起来了,差不多对于社会的一切现状,都感觉着成为问题;要在社会一切现状都成为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使新文化运动向前奔放起来。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是因为经济组织起了变动,才会使社会上一切现状成为问题的。
到了八年五月,巴黎和会失败消息传来,那空前未有的学生示威运动——即所谓“五四”运动——便爆发起来了。接着商界罢市,工界罢工,来响应这个伟大的运动。这个运动,在表面上看来,固然是为着外交问题,它的目的,固然在于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但是,这个运动,决不是偶然的。上面所说过的经济上的变动、政治的腐败、军阀的横行,便是这个运动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个反帝国主义的含有民族主义的运动,唯其如此,所以这个运动的余波,才会影响到以后的“五卅”运动上面去。这是一个反封建势力的含有民主主义的解放运动,唯其如此,所以这个运动的余波,才会影响到以后的一切解放运动上面去。但是,这个运动,却又是一个启蒙运动,它的力量偏于破坏现状一方面,而少有建设的工作,唯其如此,所以“五四”运动以后的各种新主义新思想同时并起,五花八门,美不胜收;而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地向前奔放起来了。以下就当时各派的思想及其蜕变的趋向分述之:
(一)《新青年》派 上面说过,《新青年》的主要工作,在于文学革命。“五四”以后,各地刊物,如雨后春笋一齐迸出,都用白话文。因此,关于文学革命一点,总算是成功了。其次,它的工作,就是排孔与反礼教。这个工作的结果,“五四”以后,便影响到家庭问题、婚姻问题、贞操问题、孝的问题上面,使人们对于那从来视为天经地义而神圣不可侵犯的礼教重新估定价值,而礼教的束缚便从此失却它的力量了。“五四”以后,《新青年》上最显明的主张,便是提倡德谟克拉西与赛恩斯,前者是反封建的武器,后者是反迷信的工具。不到几时,《新青年》受了苏俄革命的影响,便断片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而李大钊竟在北大讲授唯物史观。后来思想分野,李大钊和陈独秀一派,便信奉马克思主义,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人物;胡适一派,便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九年,陈独秀所主持的《向导周报》,因此就成为鼓吹共产主义的言论机关。
(二)孙中山派 中山自广东失败以后,正遇着新文化运动高涨的时期。同时,苏俄革命的成功,又予他以不少的刺激。因此,他在这个时候,便决意暂时离开他的革命工作,而专从事于他的主义的建设与宣传。八年八月发行的《建设月刊》,便是他的机关杂志。他在这刊物上面,前后发表他的《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与《孙文学说》(心理建设);同时,他的同志汪精卫、胡汉民、朱执信,都在这刊物上发表很重要的著作,而胡汉民运用唯物史观以研究伦理,在当时可算是凤毛麟角的作品。同年,他的同志戴季陶又在上海发行《星期评论》,和北京的《每周评论》遥相呼应。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觉悟》,在这个时候,是邵力子主持。这两个刊物上面,都时时登载着讨论社会主义和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孙中山一派,在理论上经过这一次深入的并比较的研究以后,就定立了他以后的联俄等政策;而他的主义,也是在这个时期以后,才普及于全国群众。
(三)无政府主义派 这派的首领,要推刘师复、吴敬恒、李石曾。师复早死;吴、李二人,在这个新文化运动中所倡导的,就是半工半读的运动,因为他们信奉无政府主义,所以提倡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八、九年之交,他们设立一个留法勤工俭学会,国内学子前后留法半工半读的,不下数百人。当时苏俄革命已告成功,而德国又正在革命高潮中,这些学子为那时的革命空气所笼罩,竟有一部分变成了共产主义的信徒,这是非他二人始料所及的。敬恒又力倡物质科学,甚恶所谓东方式的精神文明,其行文又多杂以俚语趣话,故为当时学子所欢迎。他们虽信奉无政府主义,然又深知此种主义的实现距今尚远,所以又都从事于国民党的革命工作。
(四)少年中国学会派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以后,国内及留日专门以上学校有志改造社会的学生所结合的团体,他们的刊物就叫做《少年中国》。在启蒙运动时期,他们的共同目标,只是改造社会,但是对于改造社会所应取的手段,却不曾讨论过。后来因为讨论到手段问题,他们的思想便从此分野了:有的信奉共产主义,如张国焘等,便加入了共产党;有的信奉国家主义,如曾琦等,便形成了日后的《醒狮》派;此外有从这个学会退出来的,又加入到十一年所组成的创造社。
(五)进步党 进步党人如梁启超、孙洪伊等,在政治上的尝试失败以后,逢着这个新文化运动勃兴的时候,他们也跟着时代后面走,那时他们队伍中最出力的,除孙洪伊外,要算张东荪、蓝公武一班人,北京的《晨报附镌》和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以及《解放与改造》月刊,便是他们的言论机关。在当时他们也讨论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可是没有深入的研究。后来徐六几等所提倡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很和他们接近。他们又组织了一个共学社,出了许多书籍。但是,他们始终不忘情于政治活动,所以没有多大的成就与影响。
以上所述五派,不过就其影响较大者而言,此外如周作人所倡导的新村运动等等,则以其无甚关系,便用不着细述了。
最后,还要说说这次新文化运动所发生的作用与业绩。
第一,出版物的发达。“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杂志周刊,不下数百种,同时,丛书的编译,到处皆是。在质的方面,虽不甚精到,但在量的方面,却空前未有。
第二,西洋学者的来华讲演。“五四”以后,如杜威、罗素、葛利普、杜里舒、孟禄诸学者,均先后来华讲演,尤以杜威的教育哲学,影响于当时思想界者甚大。
第三,思想与行动渐趋一致。在这个运动以前,思想自思想,行动自行动。经过这个运动以后,思想与行动,始渐趋一致。后此“五卅”运动以及“三一八”运动,都以学生为中坚,其原因即在此。
这样看来,便知这次新文化运动,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划时期的运动。自此以后,直到近两年为止,在这个期间以内的一切文化运动,都无不是由这次运动推演出来的。
【问题提要】
(一)考据学何以陷于溃裂?今文学何以会勃兴起来?(https://www.chuimin.cn)
(二)今文学初期运动中有何主要人物?又其运动之中心为何?
(三)魏源、邵懿辰二人对于今文学有何贡献?
(四)试述康有为的思想。又其思想与维新运动有什么关系?
(五)试述维新运动的实况及其影响。
(六)试略述谭嗣同的思想。
(七)试略述梁启超的思想。又康、梁思想不同之点为何?
(八)试略述促成新文化运动的主因。
(九)试述“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十)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与业绩是些什么?
【注释】
[1]何休《公羊传注自序》:“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即指张三世、通三统诸义而言。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然今文学派之开拓,实自龚氏。”
[3]龚自珍著《西域置行省议》,又作《蒙古图志》;又魏源亦著有《元史》及《海国图志》,其留心边事与经世之务可知。
[4]启超务博而不精专,他题其女令娴《艺蘅馆日记》有云:“吾学病爱博,是用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百凡可效我,此二无我如。”
相关文章
以下就此十宗的历史及其教义的大略述之:(一)俱舍宗。本宗以因果解释世间诸法,为法相宗的初步,故又名法相宗的附宗。本宗以龙树所著的《中观论》《十二门论》,与提婆所著的《百论》而立名;又名一代教宗,以此三论为一代佛教的共通原理故。及慈恩法师受宗义于地婆伽罗而著《十二门宗致义记》,本宗始大成。此三师,称为本宗印度的列祖。后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继起,盛弘华严,并杜顺称为华严五祖。佛教分显密二教。......
2025-09-29
西汉既崇儒家,则为孔子删定的经书,就成为必修的科目,经学的特盛即由于此[10]。今将西汉五经的传授,表列如下:以上所述,都是西汉的今文家[11]。到平帝时,始有所谓古文家。古文家之源,盖出于刘歆。这一派为古文学。至东汉末年,马融、郑玄等提倡古文经,古文经由是大兴。经今古文之争,始自刘歆。六、经学传授不可考。......
2025-09-29
案五行原出《尚书》,自邹衍辈把它附会于天行,由是五行与阴阳相合,而有五德始终之说。自是以后,儒者莫不通阴阳之学。更何况儒家本身就相信天命之说!以上所述,便是儒家与方士糅合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就是阴阳家的怪说能够至今支配中国人心理的原因。今将两汉两位经学大家的思想略述如下,以证他们的思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此实阴阳家的瞽说,而出于仲舒之口。......
2025-09-29
旧派史学家或唯心派史学家,不懂得这种道理,从而每每在历史上发生一种偏见:他们以为生活的演进,是由一种超人的人,或半神体的人来主宰的,好像没有这种人来主宰,则人类生活就无从演进。其实,拿社会进化史的眼光来看,历史上决没有这样超人的人或半神体的人。所谓燧人氏,不过是火的发明之象征;所谓伏羲氏或庖牺氏,不过是畜牧的发明之象征;所谓神农氏,不过是农业的发明之象征。故此,上面所说的这种偏见,是不得不打破的。......
2025-09-29
《尚书大传》上也说:“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孟子》上也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1]井田制度之有无,在今日依然是个未决的问题,准此,则以上所述的乡治制度,便不足信了。......
2025-09-29
相传黄帝范金为币,为中国货币之始,其实不然。所以我们断定贝为货币之始,是极有根据的。关于货币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还要算周代,因为商业的发达,始于周代。武帝时,乃铸五铢钱,为汉代通行的货币。明太祖鉴于前代钞法的弊病,因停止交钞而铸洪武通宝。至于纸币,则多由商家私发,至光绪末年,因外国纸币充斥各地,始设立大清银行,发行纸币。但自军阀割据以来,币制愈不统一。......
2025-09-29
晋、魏、唐的土地制度,都具有同一的倾向,因为都是从两汉“兼并之风”所产生出来的反响。后魏所行的制度,叫做“均田制度”。因此,这种制度的实施,或者就是由于一种租税政策。并且,唐代的班田制度及租庸调制之推行,是和户口的数目有密切关系的,如果户口不准确,则不但无法授田,并且无法征税。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才发生杨炎的两税法。不过杨炎的两税法,很为简易,所以宋、元、明、清都沿用此法,没有重大的改变。......
2025-09-29
以上所述,便是佛教之所由起。佛祖圆寂之后,其高弟摩诃迦叶等,昌大其说,会弟子五百人于王舍城,为第一次结集。摩揭陀国亡,佛教顿衰。此为帝王奉佛之始。由上所述,可知佛教输入中国,当在西汉末年。佛教自西汉输入以后,中经三国西晋,无甚进展。胡主如后赵石勒、前秦苻坚、后秦姚兴、后魏拓拔珪、拓拔嗣,均力倡佛教,即此之故。(三)东晋至南北朝,干戈扰攘,民不聊生,故人人欲借佛教之说以求自慰,而佛教遂因之广播中土。......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