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五行原出《尚书》,自邹衍辈把它附会于天行,由是五行与阴阳相合,而有五德始终之说。自是以后,儒者莫不通阴阳之学。更何况儒家本身就相信天命之说!以上所述,便是儒家与方士糅合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就是阴阳家的怪说能够至今支配中国人心理的原因。今将两汉两位经学大家的思想略述如下,以证他们的思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此实阴阳家的瞽说,而出于仲舒之口。......
2025-09-29
在第二编第九章中,曾说过六朝、隋、唐间佛教的宗派,分为成实、三论、涅槃、律、地论、净土、禅、俱舍、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十三宗,其中除涅槃、地论、摄论三宗归并他宗外,其余十宗,都经过极光大的时代,支配数百年间的思想界。以下就此十宗的历史及其教义的大略述之:
(一)俱舍宗。佛灭九百年后,世亲菩萨依《四阿含经》作《俱舍论》,便是本宗的起始。陈文帝时,印度高僧真谛三藏带来梵本,译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叫做《旧俱舍》。后唐玄奘至天竺,从伽耶舍论师学习,归国重译为三十卷,叫做《新俱舍》。本宗以因果解释世间诸法,为法相宗的初步,故又名法相宗的附宗。
(二)成实宗。本宗祖师,为造《成实论》的诃梨跋摩,生于佛灭后九百年。本宗不盛行于印度,至姚秦时鸠摩罗什始译之以行于中土,昙影为之笔述,僧睿为之注释,自晋末至唐初很盛行。本宗在于阐发人空法空之理,为小乘中的最高者,乃三论宗的附宗。
(三)律宗。佛学分经、律、论三藏,所以律为三藏之一。现诸僧所通守者,为四分律,即:比丘戒、比丘尼戒及受戒犍度、安居犍度、房舍犍度,为昙无德罗汉所集,曹魏时昙摩诃罗译之,以传中土。中土开此宗者,则为南山律师道宣。南山受戒于智首,曾为玄奘书记,译律数百卷。其时尚有两派:一为法砺律师所创的相部宗,一为怀素律师所创的东塔宗,并南山宗统称为律家三宗,唯南山宗独流传至元不衰。本宗专言戒律;一切戒律,统括于止持、作持二门,止持即是诸恶莫作,作持即是众善奉行。
(四)法相宗。本宗以大意明唯识,所以又名唯识宗。因其开祖为慈恩,所以又名慈恩宗。自玄奘西行求法,得礼戒贤,尽受五大论(《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庄严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博通因明唯识之学,归国后此宗始行于中土。玄奘高足窥基(即慈恩法师),更将《成唯识论》西竺十家所论,撷其精华,糅成一部,本宗由是确立。本宗以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变,三界唯心,心外无法,一切现象,都是心影,并非实有之物。
(五)三论宗。本宗以龙树所著的《中观论》《十二门论》,与提婆所著的《百论》而立名;又名一代教宗,以此三论为一代佛教的共通原理故。本宗亦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土,三论翻译,都出自他的手笔。后来嘉祥阐发其义,本宗乃全盛。及慈恩法师受宗义于地婆伽罗而著《十二门宗致义记》,本宗始大成。本宗《中观论》,在于破大小二乘之迷,通于大小两教;《十二门论》在于破大乘之妄执,以显大乘的真义;《百论》在于破世间出世间之邪,以显一切之正。(https://www.chuimin.cn)
(六)华严宗。本宗为佛祖第一时所说之教(即《华严经》),为佛乘中最高深之理。佛灭五百年,马鸣作《大乘起信论》,即本此经;又七百年,龙树造《大不思议论》;又九百年,天亲造《华严十地论》。此三师,称为本宗印度的列祖。其在中国,东晋时,跋陀罗译《华严经》六十卷,本宗始入中土。陈、隋间,杜顺著《华严法界观门》《五教止观》《十玄章》,大畅妙旨,是为本宗初祖。后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继起,盛弘华严,并杜顺称为华严五祖。华严法界玄门,以“一真法界”(万法缘起于一心,仍为一心所统摄,所以叫做一真法界)。区别为四种:第一,诸众生色心等法,各有差别,各有分齐(如水与火不同,又如水有冰与汤之不同),叫做“事法界”;第二,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如冰汤虽异,其性则同,以真如法性,本来平等故),叫做“理法界”;第三,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如水即波,波即水,事与理相融而无碍),叫做“理事无碍法界”;第四,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即宇宙万象,同是一法性所现,不但事与理无碍,即事与事亦无碍),叫做“事事无碍法界”。四法界中,只有事事无碍法界,微妙难识,所以又详说十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如海之一滴,具百川味;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如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四、诸法相即自在门,如金与金色,不相舍离;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如玻璃之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者,谓帝释天,其宫殿宝网,重重互照),如两镜互照,传曜相写;八、托事显法生解门,如擎拳竖臂,触目皆道;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如北辰所居,众星皆拱。这便叫做“十玄门”。此外又说“六相”: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三、同相,互不相违为同;四、异相,彼此不滥为异;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总、同、成,叫做“圆融门”;别、异、坏,叫做“行布门”。而说行布法,圆融即在行布之中;说圆融法,圆融即在行布之内。
(七)天台宗。本宗又叫做法华宗,以依佛祖《法华经》立宗故。本宗不来自印度,首创者为智者大师。师名智
,陈、隋间人,以居天台山,故此宗得名。天台止观法门,本于佛言定慧(佛以戒、定、慧为三学)。因为“止”是定因,慧是“观”果。由定慧而起止观,即以止观而证定慧。什么叫做止?《永嘉集正修止观》第九说:“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谓之尘者,以染污义故)。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阒尔无奇,妙性天然。”什么叫做观?同书又说:“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而止观二门,析之又为空假中三观:止者观空;观者观假;止而非止,观而非观,非止非观,即止即观,这便叫做中。三者具于一心,所以统名一心三观。有此三观,能破三惑(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而成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八)真言宗。佛教分显密二教。本宗就是密教。什么叫做密教?不恃言语以立教者,叫做密教。佛有三身:一释迦佛,二大日如来佛,三弥陀佛:实一佛之德所流出的三体。大日就是释迦的法身,释迦就是大日的化身。所以后世学者,综别诸宗,也分为释迦教、大日教、弥陀教三类。本节所说的十宗,只有真言宗是大日教,净土宗是弥陀教(现在妇孺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宗弥陀教),其他八宗都是释迦教。相传金刚萨埵亲受法门于大日如来,三传至善无畏。善无畏始来唐,译《大日经》,以授金刚智。金刚智实本宗中国传法开祖。后不空和尚东来,承金刚智之后,从事翻译,本宗始确立。但本宗不盛于中土,后经空海传到日本,而盛行于东岛。
(九)净土宗。本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天亲菩萨所造的《往生净土论》为依据,即弥陀教。本宗为普通人说法,依阿弥陀佛的愿力,一心念佛,往生净土,是为钝根人开一捷径。今世俗所谓佛教,大半是本宗的末流。本宗印度先师,推天亲菩萨。天亲灭后五百年,菩提流支始传净土法门于中土。但在晋时,慧远结白莲社于庐山,念佛修行,即已为本宗的嚆矢;而菩提流支入中国,却在北魏时。后流支以授昙鸾,鸾著《往生净土论注》,而本宗大弘。其后隋有道绰,唐有善导,都是本宗的大师。
(十)禅宗。法相、天台、华严,叫做教下三家;禅宗叫做教外别传;这四宗,都是大乘上法。禅宗以“不著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教义,一变佛教从来的窠臼。本宗历史:相传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不说一言,大众不解佛意,独摩诃迦叶(即西天初祖)破颜微笑,佛言“吾有正法解藏,涅槃妙心,实相无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自是密密相传,不著一字,直至达摩禅师,为印度本宗二十八祖。达摩于梁武帝时东来,为中国禅宗初祖,传授惠可、僧璨、道信、弘忍,称为本宗五祖。五祖弘忍尝命弟子,各依所解造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闻而易之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见性较高,乃得接受衣钵,叫做六祖。后神秀又师六祖,悟大法,于是禅宗分南北二派:南为慧能,北为神秀。六祖以后,钵止不传,而教外密传,遂极光大,以后竟衍为云门、曹洞、法眼、临济、沩仰五宗,今列其传授系统如下:
相关文章
案五行原出《尚书》,自邹衍辈把它附会于天行,由是五行与阴阳相合,而有五德始终之说。自是以后,儒者莫不通阴阳之学。更何况儒家本身就相信天命之说!以上所述,便是儒家与方士糅合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就是阴阳家的怪说能够至今支配中国人心理的原因。今将两汉两位经学大家的思想略述如下,以证他们的思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此实阴阳家的瞽说,而出于仲舒之口。......
2025-09-29
西汉既崇儒家,则为孔子删定的经书,就成为必修的科目,经学的特盛即由于此[10]。今将西汉五经的传授,表列如下:以上所述,都是西汉的今文家[11]。到平帝时,始有所谓古文家。古文家之源,盖出于刘歆。这一派为古文学。至东汉末年,马融、郑玄等提倡古文经,古文经由是大兴。经今古文之争,始自刘歆。六、经学传授不可考。......
2025-09-29
《尚书大传》上也说:“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孟子》上也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1]井田制度之有无,在今日依然是个未决的问题,准此,则以上所述的乡治制度,便不足信了。......
2025-09-29
晋、魏、唐的土地制度,都具有同一的倾向,因为都是从两汉“兼并之风”所产生出来的反响。后魏所行的制度,叫做“均田制度”。因此,这种制度的实施,或者就是由于一种租税政策。并且,唐代的班田制度及租庸调制之推行,是和户口的数目有密切关系的,如果户口不准确,则不但无法授田,并且无法征税。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才发生杨炎的两税法。不过杨炎的两税法,很为简易,所以宋、元、明、清都沿用此法,没有重大的改变。......
2025-09-29
相传黄帝范金为币,为中国货币之始,其实不然。所以我们断定贝为货币之始,是极有根据的。关于货币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还要算周代,因为商业的发达,始于周代。武帝时,乃铸五铢钱,为汉代通行的货币。明太祖鉴于前代钞法的弊病,因停止交钞而铸洪武通宝。至于纸币,则多由商家私发,至光绪末年,因外国纸币充斥各地,始设立大清银行,发行纸币。但自军阀割据以来,币制愈不统一。......
2025-09-29
基督教最初输入中国者,为乃司脱利安派,不久中绝。旧教因是输入中国。时教士亦能确守利玛窦遗法,允许入教的教徒,保存其从来的习惯仪式、祖先的崇拜与孔子的崇奉,概不禁阻;故清廷虽未明令允许人民信教自由,然当时信徒实已达数十万之多,天主教遂盛极一时。圣祖震怒,逮捕铎罗,押送澳门,并令教士不守利玛窦遗法者,一概出境。自是历世宗、高宗、仁宗三代,均严禁人民信教。等到五口通商以后,基督教士便接踵而至。......
2025-09-29
以上所述,便是佛教之所由起。佛祖圆寂之后,其高弟摩诃迦叶等,昌大其说,会弟子五百人于王舍城,为第一次结集。摩揭陀国亡,佛教顿衰。此为帝王奉佛之始。由上所述,可知佛教输入中国,当在西汉末年。佛教自西汉输入以后,中经三国西晋,无甚进展。胡主如后赵石勒、前秦苻坚、后秦姚兴、后魏拓拔珪、拓拔嗣,均力倡佛教,即此之故。(三)东晋至南北朝,干戈扰攘,民不聊生,故人人欲借佛教之说以求自慰,而佛教遂因之广播中土。......
2025-09-29
[6]由上所述,便知西周贵族政治之盛。其次,关于贵族政治之动摇与崩坏,梁启超也说过。再其次,请言封建政治。然而在实际上周室的权力,却不能逮及于诸侯,故其结果,所谓封建政治,竟为贵族政治造出一个大舞台。因此小宗对祖国称小宗,而在所封国则为大宗。......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