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黄帝范金为币,为中国货币之始,其实不然。所以我们断定贝为货币之始,是极有根据的。关于货币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还要算周代,因为商业的发达,始于周代。武帝时,乃铸五铢钱,为汉代通行的货币。明太祖鉴于前代钞法的弊病,因停止交钞而铸洪武通宝。至于纸币,则多由商家私发,至光绪末年,因外国纸币充斥各地,始设立大清银行,发行纸币。但自军阀割据以来,币制愈不统一。......
2025-09-29
《宋史·朱熹传》:“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病亟,尝属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原仲、致中之学出自程门,彦冲之学,不知所自出,或亦私淑二程者)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唯事之,而唯其言之听。’三人谓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也。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延平李侗,老矣,尝学于罗从彦(李侗之学,亦出自程门)。熹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策,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传。所著书有:《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楚辞集注辨证》《韩文考异》。所编次有:《论孟集义》《孟子指要》《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又有《仪礼经传通解》,未脱稿,亦在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8]朱熹在理学中的地位最高,他是集理学之大成的人,以下把朱子之学,分作三项来说:
(一)居敬穷理。前面说过,朱熹和大慧宗杲很有关系,大慧的教旨,就是先慧而后定。《朱熹传》又说:“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所谓穷理与居敬,就是慧与定的工夫。他阐发先慧后定的道理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于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依他这个说法,便是把格物解在穷理,而主张致知在格物。他这种格物,完全本着伊川“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的精神,和近代科学上的归纳法很相似。但是,穷理(即格物)只是属于知的一面,至于行的一面,他却提出一“居敬”,这种行知并提,也是本于伊川“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精神。朱子说:“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譬如人之两足,左足行则右足止,右足行则左足止。……其实只是一事。”不过因为他主张先慧后定,所以他虽穷理与居敬并提,却依旧着重穷理,他说:“而今人只管说治心修身。若不见这个理,心是如何地治,身是如何地修。若如此说,资质好的,便养得成只是个无能的人;资质不好,便都执缚不住了。”又说:“万事皆在穷理后。经不正,理不明,看如何地持守,也只是空。”而穷理之要,又在于读书,所以他又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欲穷天下之理,而不即经训史册以求之,则是正墙面而立尔。此穷理所以必在乎读书也。”
(二)理气。理气之说,出于伊川,至朱子,而其说益密。他以为理与气是有区别的,所以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理与气既有分别,则理与气孰先孰后的问题就发生了,而他却认为理先于气,所以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此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理虽先于气,然理与气未尝相离,所以说:“有是理便有是气。”又说:“理未尝离乎气。”他所谓理,就是周敦颐所谓太极,所以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又说:“太极只是一个理字。”他所谓气,就是指阴阳而言,所以说:“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气,做这物事方得。然却是阴阳二气,截做这五个;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天地之始,也只是由这阴阳之气而来,所以说:“天地初开,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动。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人物之始,也只是由这阴阳之气而来,所以说:“昼夜运行而无止,便是阴阳之两端。其四边散出纷扰者,便是游气;以生人物之万殊如面磨相似。其四边只管层层散出,如天地之气,运动无已,只管层层生出人物。其中有精有细,如人物有偏有正。”万物由太极而生,已如上述。现在再考究朱子所论太极与万物的关系。他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合而言之,万物体统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这就是说:物物同由此太极生,物物同分得此理,一即万,万即一,故万物各具一太极。此正合于佛氏圆融无碍之旨,所以朱子又设譬以明此种道理,其言曰:“如一海水,或取得一勺,或取得一担,或取得一碗,都是这海水。”又:“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分也。”(https://www.chuimin.cn)
(三)性说。朱子言性,本于伊川横渠,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他说:“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则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气质之性,则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者也。”又说:“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他这种说法,固属本于伊川横渠,但是和他的理气说也是一贯的。并且他言性,要比伊川横渠为精到,如他所谓“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未有此气,已有此性。气有不存,而性却常在。虽其方在气中;然气自是气,性自是性,亦不相夹杂。至论其遍体于物,无处不在;则又不论气之精粗,莫不有是理”,即其言性独到之处。性既说明,他进而说明性、情、心三者,他说:“性以理言,情乃发用处,心则管摄性情者也。”更进而用譬喻以明心、性、情、欲,他说:“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性则水之静,情则水之动,欲则水之流而至于泛滥者也。”唯其如此,所以才有天理人欲之说,才主张克去人欲之私,以彰天理之公。
总观以上所述,便可知朱子虽多因袭而无发明,然他集诸说的大成,替理学树立一个体系,却是他在理学界中所独占的地位。
相关文章
相传黄帝范金为币,为中国货币之始,其实不然。所以我们断定贝为货币之始,是极有根据的。关于货币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还要算周代,因为商业的发达,始于周代。武帝时,乃铸五铢钱,为汉代通行的货币。明太祖鉴于前代钞法的弊病,因停止交钞而铸洪武通宝。至于纸币,则多由商家私发,至光绪末年,因外国纸币充斥各地,始设立大清银行,发行纸币。但自军阀割据以来,币制愈不统一。......
2025-09-29
以上所述,便是佛教之所由起。佛祖圆寂之后,其高弟摩诃迦叶等,昌大其说,会弟子五百人于王舍城,为第一次结集。摩揭陀国亡,佛教顿衰。此为帝王奉佛之始。由上所述,可知佛教输入中国,当在西汉末年。佛教自西汉输入以后,中经三国西晋,无甚进展。胡主如后赵石勒、前秦苻坚、后秦姚兴、后魏拓拔珪、拓拔嗣,均力倡佛教,即此之故。(三)东晋至南北朝,干戈扰攘,民不聊生,故人人欲借佛教之说以求自慰,而佛教遂因之广播中土。......
2025-09-29
便是差别即平等、现象即本体的道理。横渠之学,影响于程朱的,就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这种变化气质之说,影响程、朱不小,所以朱子说:“气质之说,起自张、程,极有功圣门,有补后学。”除二程、周、张之外,当时尚有一位邵雍,和他们并称为理学五子。......
2025-09-29
清谈之风,开自何晏、王弼。又何晏的《论语集解》,与王弼的《易注》《老子注》,至今都还存在;其引老、庄之说,释孔圣之经,均能案寻。谈玄之风,虽倡于何、王,而广播这种风气的,却要算阮籍、嵇康二人。其轻蔑名教,抛弃绳墨,由此可见。晋初,王衍、乐广,都尚清谈,不问国事。渡江以后,流风更广;南北朝时,流风所及,所谓士子便无不崇尚清谈玄言了。......
2025-09-29
以下就此十宗的历史及其教义的大略述之:(一)俱舍宗。本宗以因果解释世间诸法,为法相宗的初步,故又名法相宗的附宗。本宗以龙树所著的《中观论》《十二门论》,与提婆所著的《百论》而立名;又名一代教宗,以此三论为一代佛教的共通原理故。及慈恩法师受宗义于地婆伽罗而著《十二门宗致义记》,本宗始大成。此三师,称为本宗印度的列祖。后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继起,盛弘华严,并杜顺称为华严五祖。佛教分显密二教。......
2025-09-29
宗教思想为初民社会必然的产物。[1]案此,即宗教之所自起。宗教起源之理既明,进而叙述吾国上古之宗教。除上述三者之外,更有所谓物鬽,即俗之妖怪。以上所述的这些宗教思想,其起源固如夏曾佑氏所说;但是,“物本乎天,人本乎祖”[2];则报德祈福的心理,却也是启发此种宗教思想的动力。齐威、宣之时,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又竞为神仙之说,以惑世主。宗教思想,至此一变。......
2025-09-29
莫尔甘身居亚美利加土人印地安民族里面,前后经过数十年的考察,才把社会的演进与初民的生活状况系统地阐明出来。莫尔甘把初民生活的进化阶段,分为两大时代: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自从人类使用铁器以后,人类的生活状况就别有一种新生面。以上所述,便是初民——先史的民族——的生活进化状况之一般,全世界无论哪一种民族,其祖先都无不经过此种进展的历程;故此,以下就中国古史的传说,以证明此种进展的历程[2]。......
2025-09-29
地方制度与地方官制是相关联的,所以二者要并做一处来说。我国地方制度,总上所述,可分为秦、汉之两级制度、由汉至唐之虚三级制度以及宋代中央集权主义下之特殊的地方制度,降至元代,始有行省制度之设立。是为实三级制度。其后三司以上,复设总督、巡抚等官,总揽军政民政;三司以下,又设分守、兵备诸道,以巡察地方,或统领地方军政;由是三级制度渐变为五级制度了。......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