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几首诗中都含有“傀儡”或者傀儡表演的内容,可以推知当时寺庙中应该常有木偶戏演出,演出场景使僧人产生对于生命、生活的种种联想。从这些诗中可以联想到,唐代木偶戏中最为普遍的还是提线木偶,无论是“线段”还是“牵抽”都是指提线木偶。......
2023-08-16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甘肃木偶作为甘肃古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甘肃一带就有木偶剧的演出活动。
甘肃以永登木偶较为著名,当地人把木偶称为“肘猴子”。旧时,永登全县有20多个木偶戏班,主要分布于庄浪河、大通河、秦王川地区。这些戏班都由当地民间艺人组成,每班7人至9人,他们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这些艺人,一般都具备表演和吹拉弹唱的本领。农忙时他们各干其事,到了农闲季节或是逢到节日、庙会,他们随时搭起班子,在打麦场、庙会场或人家庄院的屋檐下,用布幔围成一个丈余见方的场地,即可演出。
永登木偶由头部、杖杆、水衣、服装、盔帽、假须等组成,演戏时还配以各种道具、布景。木偶分为大小两种,大者高度约有100厘米,小者高度约80厘米。木偶的头像,主要由木质材料雕刻,头颅由前后两瓣合成,内部挖空,眼睛大多安装弦轴,或上下闪动,或左右顾盼;部分嘴都能张合,舌能伸缩,面部均由油漆彩绘。这些头像大都制作奇巧,雕刻精湛生动,充分体现了近代民间木偶雕刻的水平。
除用木头雕刻制作成型以外,还有一种用“纸筋泥”塑造而成的木偶,故一些地方将其叫作“泥头子”。这种头像制作除材料不同外,主要是将雕刻艺术变为塑造艺术。木偶的制造者,无论是雕刻还是塑造,都有相当高的写实技巧,且有把握人物典型特征的创造能力。他们并非照搬自然生活中的人物,而是用理想化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刻画出各种戏剧人物形象。
永登木偶戏
永登木偶戏唱腔以秦腔为主,演员的唱念做打,乐队的起承转合,剧情的气氛烘托,特殊的舞台效果等等都需要打击乐绘声绘色地演奏配合才能表现出来。一个娴熟的木偶戏把式,能使木偶做出提袍甩袖、骑马舞刀、翻转武打等各种灵活、干净、利落的动作来,“真人唱,假人演”,形象十分生动逼真。
木偶角色大体与秦腔相似,分为老生、须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武旦、媒旦;正净(大花脸)、副净(二花脸);丑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画在净、丑角色头部的脸谱艺术,它同秦腔脸谱一样,不同于京剧脸谱,而且有别于陕西的秦腔脸谱。部分受民间影响,与本地社火脸谱近似。特别是它不受生理条件的限制,在制作头坯时,根据不同身份、性格把脸部某一部分加以夸张定型,为脸谱更加突出人物特征和性格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规范程式化的装饰、变形,甚至大写意式的彩绘,使它超越戏剧脸谱的局限性。
木偶的脸谱,有一头专用的,有一头多用的,还有一种特殊的双面人头像,一面是如花似玉的小旦,一面是青面獠牙的恶魔。这也是木偶艺术的一大特点。它的出现,为木偶戏增添不少光彩。“生”“旦”角色虽无脸谱,一头可演多种角色,互为代替,但一些典型头像由于头部表情特征的定型化,只能扮演一定身份、一定剧目、一定故事情节的人物。脸谱的色彩有严格的要求,如忠义豪侠的角色用红色,庄严神武的角色用黄色,谦明爽朗的角色用粉色,勇猛刚直的角色用黑色,奸诈阴险的角色用白色。但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地域,在风格、形式上又不统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流派。
永登木偶戏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保护,并得以挖掘、整理。在1958年全省木偶戏会演中,苦水苗高云表演的《花园游春》荣获二等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种古老的表演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一些地方的艺人重新搭起木偶戏班,在城乡演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木偶表演在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
除了永登木偶戏之外,张掖的木偶戏原盛行于农村,尤以上寨子最为盛行。
木偶戏的操作线有几根,主杆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于两臂,掌握两臂及手的动态。演员表演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主杆,操作木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偶人左臂;右手掌右侧杆,操作偶人右手。如果一名演员同时操作两个木偶,则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顾左右手动作,这要求有熟练的技巧方能胜任。
木偶人的头部以泥土雕塑,干后彩绘成生、净、丑、旦等各类角色,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偶头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成为不同的角色。
木偶戏
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手的动态可细腻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种情态,能表演开合扇子、撑伞、拿书、写字、斟酒、烧香点烛、射箭、舞剑等。它的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着秦腔的古老动作方式。
木偶戏在张掖的农村、城镇经常演出,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既保持和发扬了民间朴实热情洋溢的风格,又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上寨子的木偶流传了近六代人,新中国成立后已成为当地群众欢庆佳节、庆祝丰收的自乐性戏剧。1957年参加全省业余文艺会演后,上寨子的木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城市,建舞台设戏园,发挥了木偶戏独特的艺术风采,为张掖增添了光彩。
有关木偶的文章
以上几首诗中都含有“傀儡”或者傀儡表演的内容,可以推知当时寺庙中应该常有木偶戏演出,演出场景使僧人产生对于生命、生活的种种联想。从这些诗中可以联想到,唐代木偶戏中最为普遍的还是提线木偶,无论是“线段”还是“牵抽”都是指提线木偶。......
2023-08-16
像唐、宋、元代一样,明代许多诗词中也有关于木偶戏的内容。这一天传统上会有一些民间文娱活动,明代春社有木偶戏演出。这种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演出,使木偶戏在乡村广为流布。另外,在明代史志、笔记中也会记载木偶戏。明代末期,木偶戏艺人不但可以在祭祀时、节庆日演出,也可走村串户常年演出,有的富豪大户在自家园林组织的演出中也有木偶戏。……......
2023-08-16
魏晋南北朝木偶主要是表演百戏和歌舞,但是时间的流水总能使片断性的娱乐表演渐渐归向于连贯性、整体性,这就产生了故事化的倾向。到了隋朝,木偶除演百戏外,对于故事的依附显然是大大加强了。历史上留下了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时代的一些较详细的记载,记述了伎艺表演的故事化倾向,这是在木偶发展史研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可以说,《周处斩蛟》《巨灵开山》等木偶表演片段,已是严格意义上的木偶戏的雏形。......
2023-08-16
甘肃地处西北偏远地方,但清代木偶戏演出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清代木偶戏流播地域之广。传统布袋戏《武松打虎》清代乾嘉年间,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在民间获得很大的发展。这样,既满足了中下层人民的需求,又促进了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班社的壮大。总之,清代,特别是清代中晚期,全国各地民间几乎都有了木偶戏的班社,这些民间木偶戏班社大都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各种表演技巧、特技日趋丰富。......
2023-08-16
或许正源于这种非常便利的舞台形式和便于操纵的杖头木偶,杖头木偶戏也成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类偶戏形式。随着杖头木偶戏班规模的增大,民间演出杖头木偶也会使用形制较小的人戏舞台。杖头木偶戏表演湖南杖头木偶的传统舞台比较讲究,通常用三十六根竹、木质地的棍搭成八尺宽、九尺高、七尺深的台架。......
2023-08-16
中国偶戏的最初形成,与出现在丧葬礼仪中的偶俑,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无论是属于丧家乐的偶戏,还是代替真人生命的偶俑,生死观念始终是偶戏艺术不能缺少的思想内涵。在传统社会中,恐怕只有偶戏最有资格承担这种将人生与戏剧艺术建立联系的比附。可以说,这些存活在民俗活动中的偶戏艺术,真正地将民众热爱生命、规避死亡、招福纳祥、祛邪除恶的文化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3-08-16
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介于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之间。镇原乃华夏故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属雍州,秦属北地郡,汉首置临泾县,唐时置原州,元称镇原州,明改州为县,沿承至今。镇原是东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王符和北魏灵太后胡充华的故里。......
2023-08-10
李斗《扬州画舫录》在描述扬州布袋木偶戏时,说这种艺术形式用一根木头支撑,将布围起来,人在其中进行表演。木偶剧团布袋木偶戏的戏棚,不论其形制繁简、装饰精粗,都是通过站立或者坐着的演员,将木偶捧在胸前或举在上面表演,因此均要有遮挡表演者的装置。布袋木偶戏的戏棚,同样随着时代有所改进。由于演员的增多、演出空间的增大,布袋木偶戏也从演员坐着操纵木偶,改成演员站立托举木偶表演。......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