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江苏扬州地区的木偶起源较早,唐代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中有过相关记录,说明扬州在盛唐时期就已有在市井中演出的木偶戏。......
2023-08-16
一人台式。也称为“千担戏”舞台。李斗《扬州画舫录》在描述扬州布袋木偶戏时,说这种艺术形式用一根木头支撑,将布围起来,人在其中进行表演。清代北方演出时,更多的是用人的肩膀将木雕小戏台撑起来,用布围住人身,在里面演出。这种简单的表演形态,即一人表演的幔帐戏。从现存图像《被单戏图》来看,这种表演为了便于观众观看,演员会站在板凳上,用千担插入板凳中央的圆孔,以此撑起舞台,同时增加后排观众仰视的便利。河北吴桥的扁担戏台,实际上是由类似北方殿堂与乐亭相连的木架建筑结构所构成,将舞台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偶人表演区,后部分正好便于演员承负戏台和操纵乐器。这种戏台结构,至今在福建幔帐偶戏中得到保留。
多人台式。因表演者人数较多,因此,舞台多搭成四尺多宽、七尺多高、三尺深的空间,外形与杖头木偶相似;表演者在围好的空间内,将偶人举起来进行表演。这也是较为简便的形式。
牌楼式戏棚。这种戏台是扁担戏台、多人台在不断扩大和固定后逐渐形成的形制。特別是在闽南地区,因为结合了闽南雕刻、彩饰等艺术,这种戏棚以华丽的贴彩和精致的雕工,在闽台地区手工艺品中独树一帜。牌楼式戏棚的上部顶棚,基本上呈现出传统亭阁建筑的特征,但是按照做工及固定形式的不同,又有简易与复杂的区别。简易的牌楼戏棚,即通过竹木杆搭成简易的台架,将顶棚支起来,用篷布遮围住;复杂的牌楼戏棚,则用较为考究的竹木制作成底座,将顶棚安置于上。
木偶剧团
布袋木偶戏的戏棚,不论其形制繁简、装饰精粗,都是通过站立或者坐着的演员,将木偶捧在胸前或举在上面表演,因此均要有遮挡表演者的装置。这个装置在一人台式戏棚中,是通过拥有前后两个木架的结构得以实现的;而在牌楼式戏棚中,则需要借助悬挂在棚顶上的屏风进行遮挡,闽南地区称之为交关屏或加官屏。此外,还需要有放置演员上臂并使木偶具有如履平地效果的遮挡板,其也被称为走马板,以保证在表演空间中具有较为完美的水平线。
布袋木偶戏的戏棚,同样随着时代有所改进。由于演员的增多、演出空间的增大,布袋木偶戏也从演员坐着操纵木偶,改成演员站立托举木偶表演。交关屏由此被废除,而变成了能够更加渲染场面的布景;而走马板增高,几乎与演员等身同高,演员在布景与走马板之间操作,使演出效果变得更加灵活。
有关木偶的文章
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江苏扬州地区的木偶起源较早,唐代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中有过相关记录,说明扬州在盛唐时期就已有在市井中演出的木偶戏。......
2023-08-16
以上几首诗中都含有“傀儡”或者傀儡表演的内容,可以推知当时寺庙中应该常有木偶戏演出,演出场景使僧人产生对于生命、生活的种种联想。从这些诗中可以联想到,唐代木偶戏中最为普遍的还是提线木偶,无论是“线段”还是“牵抽”都是指提线木偶。......
2023-08-16
像唐、宋、元代一样,明代许多诗词中也有关于木偶戏的内容。这一天传统上会有一些民间文娱活动,明代春社有木偶戏演出。这种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演出,使木偶戏在乡村广为流布。另外,在明代史志、笔记中也会记载木偶戏。明代末期,木偶戏艺人不但可以在祭祀时、节庆日演出,也可走村串户常年演出,有的富豪大户在自家园林组织的演出中也有木偶戏。……......
2023-08-16
魏晋南北朝木偶主要是表演百戏和歌舞,但是时间的流水总能使片断性的娱乐表演渐渐归向于连贯性、整体性,这就产生了故事化的倾向。到了隋朝,木偶除演百戏外,对于故事的依附显然是大大加强了。历史上留下了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时代的一些较详细的记载,记述了伎艺表演的故事化倾向,这是在木偶发展史研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可以说,《周处斩蛟》《巨灵开山》等木偶表演片段,已是严格意义上的木偶戏的雏形。......
2023-08-16
而甘肃木偶作为甘肃古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甘肃一带就有木偶剧的演出活动。甘肃以永登木偶较为著名,当地人把木偶称为“肘猴子”。它的出现,为木偶戏增添不少光彩。永登木偶戏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保护,并得以挖掘、整理。木偶表演在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
2023-08-16
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木偶戏剧种之一,又称北派布袋戏。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
2023-08-16
甘肃地处西北偏远地方,但清代木偶戏演出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清代木偶戏流播地域之广。传统布袋戏《武松打虎》清代乾嘉年间,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在民间获得很大的发展。这样,既满足了中下层人民的需求,又促进了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班社的壮大。总之,清代,特别是清代中晚期,全国各地民间几乎都有了木偶戏的班社,这些民间木偶戏班社大都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各种表演技巧、特技日趋丰富。......
2023-08-16
清代山西省《徐沟县志》“祥异”中有这样的记载:顺治十三年六月,飞蝗食苗,处处以木偶戏祭赛后,禾不为害。除过祈福免灾以外,清代节庆日木偶戏演出也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在乡村的一些传统节日中,经常有木偶戏演出。清代地方志中关于木偶戏的记载显然比前代史志中要多一些,这表明清代木偶戏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生活,如禳灾、庆典等,并且在其中担任了比较重要的角色。......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