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扬州布袋木偶戏:演员站立托举木偶的艺术形式

扬州布袋木偶戏:演员站立托举木偶的艺术形式

【摘要】:李斗《扬州画舫录》在描述扬州布袋木偶戏时,说这种艺术形式用一根木头支撑,将布围起来,人在其中进行表演。木偶剧团布袋木偶戏的戏棚,不论其形制繁简、装饰精粗,都是通过站立或者坐着的演员,将木偶捧在胸前或举在上面表演,因此均要有遮挡表演者的装置。布袋木偶戏的戏棚,同样随着时代有所改进。由于演员的增多、演出空间的增大,布袋木偶戏也从演员坐着操纵木偶,改成演员站立托举木偶表演。

一人台式。也称为“千担戏”舞台。李斗《扬州画舫录》在描述扬州布袋木偶戏时,说这种艺术形式用一根木头支撑,将布围起来,人在其中进行表演。清代北方演出时,更多的是用人的肩膀将木雕小戏台撑起来,用布围住人身,在里面演出。这种简单的表演形态,即一人表演的幔帐戏。从现存图像《被单戏图》来看,这种表演为了便于观众观看,演员会站在板凳上,用千担插入板凳中央的圆孔,以此撑起舞台,同时增加后排观众仰视的便利。河北吴桥的扁担戏台,实际上是由类似北方殿堂与乐亭相连的木架建筑结构所构成,将舞台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偶人表演区,后部分正好便于演员承负戏台和操纵乐器。这种戏台结构,至今在福建幔帐偶戏中得到保留。

多人台式。因表演者人数较多,因此,舞台多搭成四尺多宽、七尺多高、三尺深的空间,外形与杖头木偶相似;表演者在围好的空间内,将偶人举起来进行表演。这也是较为简便的形式。

牌楼式戏棚。这种戏台是扁担戏台、多人台在不断扩大和固定后逐渐形成的形制。特別是在闽南地区,因为结合了闽南雕刻、彩饰等艺术,这种戏棚以华丽的贴彩和精致的雕工,在闽台地区手工艺品中独树一帜。牌楼式戏棚的上部顶棚,基本上呈现出传统亭阁建筑的特征,但是按照做工及固定形式的不同,又有简易与复杂的区别。简易的牌楼戏棚,即通过竹木杆搭成简易的台架,将顶棚支起来,用篷布遮围住;复杂的牌楼戏棚,则用较为考究的竹木制作成底座,将顶棚安置于上。

木偶剧团

布袋木偶戏的戏棚,不论其形制繁简、装饰精粗,都是通过站立或者坐着的演员,将木偶捧在胸前或举在上面表演,因此均要有遮挡表演者的装置。这个装置在一人台式戏棚中,是通过拥有前后两个木架的结构得以实现的;而在牌楼式戏棚中,则需要借助悬挂在棚顶上的屏风进行遮挡,闽南地区称之为交关屏或加官屏。此外,还需要有放置演员上臂并使木偶具有如履平地效果的遮挡板,其也被称为走马板,以保证在表演空间中具有较为完美的水平线。

布袋木偶戏的戏棚,同样随着时代有所改进。由于演员的增多、演出空间的增大,布袋木偶戏也从演员坐着操纵木偶,改成演员站立托举木偶表演。交关屏由此被废除,而变成了能够更加渲染场面的布景;而走马板增高,几乎与演员等身同高,演员在布景与走马板之间操作,使演出效果变得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