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也是出自其手笔。《朱子家训》正是朱熹写就的、供朱氏家族学习效仿的文字。朱氏家族数百年来恪守祖训,至今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中国家族的典范。至今,世界朱氏宗亲会还十分重视《朱子家训》的当代意义。《朱子家训》短小精悍,总共不过317字,可谓字字珠玑。《朱子家训》主要谈论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所应该遵守的原则。附《朱子家训》全文君之所贵者,仁也。......
2023-08-14
在佛教典籍三藏十二部经当中,属于般若部的《金刚经》无疑是对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生活影响甚为深远,而且地位甚为突出的一部。这部经典篇幅适中,义理严明,集中体现了佛学解释人生烦恼,证入无上胜境的思维成果。有果必有报,令当年惠能一闻便悟,从而开创中国禅宗的也正是处处闪耀智慧与光芒的《金刚经》。
综观全书可知,《金刚经》记录了释迦牟尼与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之间的对话,这种传授形式及其成书方式与我国儒学孔仲尼讲学以及《论语》结集的情形如出一辙。也就是说,《金刚经》的实际作者是释迦牟尼,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65年,自幼受到过很好的文化教育,遍学60种婆罗门圣典,又兼习骑射、摔跤等诸般武艺。少年时见世人之苦难便已开始独自反省人生意义,随后虽遵父王之命娶妻生子,却不安于现实的富贵奢华。于是决意离家出宫,遍参山林,持之以恒地修行却苦于未果,忽一日天色将晓,在菩提树下,跏趺端坐之际无意间睹明星而彻悟人生真谛。遂后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意即释迦族至高的圣人(牟尼)、觉者和智者(佛)。
在成佛之后,释迦牟尼不仅于坐禅中圆满自觉纯净无忧的极乐境界,而且以大慈大悲之胸怀面向世间说法传道,普度众生。随着教义的深入人心,佛陀周围聚集了1250位受戒僧人,其中最负盛名的十大弟子有:摩诃迦叶、须菩提、阿尼律陀、富楼那、迦旃延、优婆离、舍利弗、目犍连、罗睺罗和阿难陀。《金刚经》即依据佛祖与号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的现场言论记录而成,由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陀)按佛祖的提示,如诸多经录本一样冠以“如是我闻”的起首句(众经卷首“如是我闻”一语为阿难尊者结集经藏时所加,指示经本内容直接亲闻于佛陀。也有认为表坚定信受之义,经中所论源自佛陀或佛弟子等人)。
在佛陀灭度之后的四五百年间,对以往经典言论进行校勘、整理的结集活动主要有四五次;而释教也经历了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发展变化,并由小乘佛教占据主导地位。公元1世纪之后,印度佛教的重心开始转向大乘佛教,同时中国也正在接触和兴起这一有着相似哲学品质的东方文化。随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深入,东汉、三国直至西晋已陆续出现了来自印度和西域的佛经翻译家,如安息国的安世高,月支国的支娄迦谶,二人形成了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其中安译属于小乘佛教,时称“禅学”;支译属于大乘佛教,称为“般若义”。之后还有中天竺的昙柯迦罗、康僧会、月支后裔竺法护等。到了东晋,著名的两位翻译家是原籍天竺的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二人都曾来到长安,常在一起共研佛经,而尤以罗什为世称誉。这里的《金刚经》不仅首次由罗什在公元402年译介过来,全名称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且也是当今所知6个汉语译本中流传最广、最受青睐的一种。整整300年间出现的其他5个译本分别为:元魏时期菩提流支法师译本和南朝陈代真谛法师译本,此二种经名与罗什相同。还有隋代达摩笈多法师译本,名为《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代玄奘法师译本,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及唐义净法师译本,名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从经名来看,“金刚”即指如金刚石一般的至为坚硬、锐利、通透、光明的本性。由于佛门说法的指归在于心,因而金刚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内心和自性的锤炼意欲达到对外无坚不摧、自身无限强大、心性无比通明的最高境界。“般若”一词是音译,读作“波惹”,简单地讲就是智慧的意思,不过与日常所谓在知识、思想上的聪明才智截然不同,而是指能驾驭并超越一切事理认知的大智慧,基于这种大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波罗蜜”即“到达彼岸”的目标。由此可知,“金刚”实已简洁易晓地涵盖了“般若”与“波罗蜜”两层意思,故后世将此经省称为《金刚经》。
《金刚经》自移译之始就引起了高度关注,历代为之注疏、阐释者竟达数百家,颇具代表性的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东晋慧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隋代吉藏《金刚般若疏》、智《金刚般若波罗蜜疏》,唐代慧净《金刚经注疏》、智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惠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义》,明代宗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清代徐槐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近现代丁福保《金刚经笺注》以及目前流行的宣化、星云、净空、广超诸法师和南怀瑾的讲说本等。
《金刚经》一向被视为纲要性的大乘佛典,是准确把握佛学要义的一把钥匙。不仅如此,愈来愈多的治学者开始意识到《金刚经》具有超越宗教的哲学普适性,而这一点是与《金刚经》精到的言辞和高度的思辨分不开的。这部经典原是一篇对话体长文,后来为了阅读、理解的方便才分成了32章,称为32分或32品。一般认为,《金刚经》的核心是关于空的智慧,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又不滞于看破世俗之相,更重要的是透过一切外在形象用安定、寂静、如不动的身心体悟到存在的真相,这个真相也就是超凡入圣的佛的境界,涅槃境界与极乐世界。佛教禅定的功夫旨在于修身养性,而修养不谋而合地成为儒、释、道诸家的共同主题。尤其在如何使人自身获得超越性的精神品格上,道、释两家显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究其根本原因,精神上的境界拓展依赖于精神建设,心灵上的痛苦解除依赖于心灵陶铸,相反试图通过物质资助的“物理疗法”无疑是粗浅的与消极的。换句话说,强大的物质力量不能直接兑现为自信与快乐,而只是衣食存身的保障;真正的自由与幸福更多来源于精神上的修养与自足。这样,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一个坐享国富的年轻王子为何心缠困惑、烦恼,又为何独往山林、冥思苦想而最终达至生命觉悟与精神自由。佛祖的大彻大悟已相当全面地体现在《金刚经》中,即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一,“不住于相”;二,“生清净心”;三,“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其中第一层是由外而内,屏蔽了来自外物的种种干扰;第二层完全指向内心,以心灵透彻、明净为美;第三层是由内而外,此时以强大而自足的自我洞观外在一切,世间万物遂即大放异彩,从而融生命于无限博大、清净、光明与愉悦之中。本文后面的两个部分将渐次地阐述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佛释哲思,试图揭示人生修养中的心灵塑造与精神建构。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朱子家训》也是出自其手笔。《朱子家训》正是朱熹写就的、供朱氏家族学习效仿的文字。朱氏家族数百年来恪守祖训,至今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中国家族的典范。至今,世界朱氏宗亲会还十分重视《朱子家训》的当代意义。《朱子家训》短小精悍,总共不过317字,可谓字字珠玑。《朱子家训》主要谈论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所应该遵守的原则。附《朱子家训》全文君之所贵者,仁也。......
2023-08-14
曾国藩家书是历史上家书保存最为完整的谱系之一。在结构体例上,《曾国藩家书》同样严谨恭肃,各部分皆有章法可循,极具纪律性。蒋介石也多次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曾国藩一生中共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家书”。《曾国藩家书》于平淡家......
2023-08-14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