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释迦牟尼与《金刚经》的经典释义-成才有道

释迦牟尼与《金刚经》的经典释义-成才有道

【摘要】:在佛教典籍三藏十二部经当中,属于般若部的《金刚经》无疑是对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生活影响甚为深远,而且地位甚为突出的一部。这里的《金刚经》不仅首次由罗什在公元402年译介过来,全名称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且也是当今所知6个汉语译本中流传最广、最受青睐的一种。一般认为,《金刚经》的核心是关于空的智慧,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教典籍三藏十二部经当中,属于般若部的《金刚经》无疑是对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生活影响甚为深远,而且地位甚为突出的一部。这部经典篇幅适中,义理严明,集中体现了佛学解释人生烦恼,证入无上胜境的思维成果。有果必有报,令当年惠能一闻便悟,从而开创中国禅宗的也正是处处闪耀智慧与光芒的《金刚经》。

综观全书可知,《金刚经》记录了释迦牟尼与十大弟子之一菩提之间的对话,这种传授形式及其成书方式与我国儒学孔仲尼讲学以及《论语》结集的情形如出一辙。也就是说,《金刚经》的实际作者是释迦牟尼,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65年,自幼受到过很好的文化教育,遍学60种婆罗门圣典,又兼习骑射、摔跤等诸般武艺。少年时见世人之苦难便已开始独自反省人生意义,随后虽遵父王之命娶妻生子,却不安于现实的富贵奢华。于是决意离家出宫,遍参山林,持之以恒地修行却苦于未果,忽一日天色将晓,在菩提树下,跏趺端坐之际无意间睹明星而彻悟人生真谛。遂后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意即释迦族至高的圣人(牟尼)、觉者和智者(佛)。

在成佛之后,释迦牟尼不仅于坐禅中圆满自觉纯净无忧的极乐境界,而且以大慈大悲之胸怀面向世间说法传道,普度众生。随着教义的深入人心,佛陀周围聚集了1250位受戒僧人,其中最负盛名的十大弟子有:摩诃迦叶、须菩提、阿尼律陀、富楼那、迦旃延、优婆离、舍利弗、目犍连、罗睺罗和阿难陀。《金刚经》即依据佛祖与号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的现场言论记录而成,由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陀)按佛祖的提示,如诸多经录本一样冠以“如是我闻”的起首句(众经卷首“如是我闻”一语为阿难尊者结集经藏时所加,指示经本内容直接亲闻于佛陀。也有认为表坚定信受之义,经中所论源自佛陀或佛弟子等人)。

在佛陀灭度之后的四五百年间,对以往经典言论进行校勘、整理的结集活动主要有四五次;而释教也经历了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发展变化,并由小乘佛教占据主导地位。公元1世纪之后,印度佛教的重心开始转向大乘佛教,同时中国也正在接触和兴起这一有着相似哲学品质的东方文化。随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深入,东汉三国直至西晋已陆续出现了来自印度和西域佛经翻译家,如安息国的安世高,月支国的支娄迦谶,二人形成了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其中安译属于小乘佛教,时称“禅学”;支译属于大乘佛教,称为“般若义”。之后还有中天竺的昙柯迦罗、康僧会、月支后裔竺法护等。到了东晋,著名的两位翻译家是原籍天竺的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二人都曾来到长安,常在一起共研佛经,而尤以罗什为世称誉。这里的《金刚经》不仅首次由罗什在公元402年译介过来,全名称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且也是当今所知6个汉语译本中流传最广、最受青睐的一种。整整300年间出现的其他5个译本分别为:元魏时期菩提流支法师译本和南朝陈代真谛法师译本,此二种经名与罗什相同。还有隋代达摩笈多法师译本,名为《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代玄奘法师译本,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及唐义净法师译本,名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从经名来看,“金刚”即指如金刚石一般的至为坚硬、锐利、通透、光明的本性。由于佛门说法的指归在于心,因而金刚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内心和自性的锤炼意欲达到对外无坚不摧、自身无限强大、心性无比通明的最高境界。“般若”一词是音译,读作“波惹”,简单地讲就是智慧的意思,不过与日常所谓在知识、思想上的聪明才智截然不同,而是指能驾驭并超越一切事理认知的大智慧,基于这种大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波罗蜜”即“到达彼岸”的目标。由此可知,“金刚”实已简洁易晓地涵盖了“般若”与“波罗蜜”两层意思,故后世将此经省称为《金刚经》。

《金刚经》自移译之始就引起了高度关注,历代为之注疏、阐释者竟达数百家,颇具代表性的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东晋慧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隋代吉藏《金刚般若疏》、智《金刚般若波罗蜜疏》,唐代慧净《金刚经注疏》、智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惠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义》,明代宗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清代徐槐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近现代丁福保《金刚经笺注》以及目前流行的宣化、星云、净空、广超诸法师和南怀瑾的讲说本等。

《金刚经》一向被视为纲要性的大乘佛典,是准确把握佛学要义的一把钥匙。不仅如此,愈来愈多的治学者开始意识到《金刚经》具有超越宗教的哲学普适性,而这一点是与《金刚经》精到的言辞和高度的思辨分不开的。这部经典原是一篇对话体长文,后来为了阅读、理解的方便才分成了32章,称为32分或32品。一般认为,《金刚经》的核心是关于空的智慧,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又不滞于看破世俗之相,更重要的是透过一切外在形象用安定、寂静、如不动的身心体悟到存在的真相,这个真相也就是超凡入圣的佛的境界,涅槃境界与极乐世界。佛教禅定的功夫旨在于修身养性,而修养不谋而合地成为儒、释、道诸家的共同主题。尤其在如何使人自身获得超越性的精神品格上,道、释两家显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究其根本原因,精神上的境界拓展依赖于精神建设,心灵上的痛苦解除依赖于心灵陶铸,相反试图通过物质资助的“物理疗法”无疑是粗浅的与消极的。换句话说,强大的物质力量不能直接兑现为自信与快乐,而只是衣食存身的保障;真正的自由与幸福更多来源于精神上的修养与自足。这样,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一个坐享国富的年轻王子为何心缠困惑、烦恼,又为何独往山林、冥思苦想而最终达至生命觉悟与精神自由。佛祖的大彻大悟已相当全面地体现在《金刚经》中,即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一,“不住于相”;二,“生清净心”;三,“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其中第一层是由外而内,屏蔽了来自外物的种种干扰;第二层完全指向内心,以心灵透彻、明净为美;第三层是由内而外,此时以强大而自足的自我洞观外在一切,世间万物遂即大放异彩,从而融生命于无限博大、清净、光明与愉悦之中。本文后面的两个部分将渐次地阐述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佛释哲思,试图揭示人生修养中的心灵塑造与精神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