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以观其妙:助您成才-成才有道

以观其妙:助您成才-成才有道

【摘要】: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面对同样的资源或条件,有的人会有很大的收获,不断地充实自己;而有的人就视而不见,没有什么大的收获。这是一个观察能力的问题。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这里的“有”不是一般的有,是道的运用。“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对此,《道德经》还讲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第十六章),“涤除玄览”(第十章)等,是以主观在虚、静状态下,排除各种干扰而达到的直观。

《道德经》这一思想对于成才之道的启发,是我们如何发现所从事专业的本质、特质以及如何客观评价自己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每一个成熟的专业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具有唯一性。如果总是带着其他专业的眼光,或干扰信息来看待本专业,就给专业入门带来很大困难。我们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也是一种观察能力的训练,为准确理解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仅仅这样还不够,仍需在知识的运用中不断深刻理解、掌握所从事专业的本质和特质。这时,应当让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思想库来启发我们,而不是遮蔽我们。所谓启发是说帮助我们直接观察到专业的本质和特质。当能够较熟练地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对有关资源、信息进行辨别和判断时,那么专业眼光或者说专业意识也就基本培养起来了。值得说明的是,有专业眼光是一种客观的心态,并不是只强调自己的专业重要,认为可以解决超出自己研究领域的问题。如果那样就会又进入固执和偏见之中,自己蒙蔽了自己。有专业眼光会更尊重其他专业,学习其他专业,并展开密切的合作,共同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走上成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