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面对同样的资源或条件,有的人会有很大的收获,不断地充实自己;而有的人就视而不见,没有什么大的收获。这是一个观察能力的问题。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这里的“有”不是一般的有,是道的运用。“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对此,《道德经》还讲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第十六章),“涤除玄览”(第十章)等,是以主观在虚、静状态下,排除各种干扰而达到的直观。
《道德经》这一思想对于成才之道的启发,是我们如何发现所从事专业的本质、特质以及如何客观评价自己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每一个成熟的专业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具有唯一性。如果总是带着其他专业的眼光,或干扰信息来看待本专业,就给专业入门带来很大困难。我们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也是一种观察能力的训练,为准确理解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仅仅这样还不够,仍需在知识的运用中不断深刻理解、掌握所从事专业的本质和特质。这时,应当让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思想库来启发我们,而不是遮蔽我们。所谓启发是说帮助我们直接观察到专业的本质和特质。当能够较熟练地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对有关资源、信息进行辨别和判断时,那么专业眼光或者说专业意识也就基本培养起来了。值得说明的是,有专业眼光是一种客观的心态,并不是只强调自己的专业重要,认为可以解决超出自己研究领域的问题。如果那样就会又进入固执和偏见之中,自己蒙蔽了自己。有专业眼光会更尊重其他专业,学习其他专业,并展开密切的合作,共同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走上成才之道。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讲:“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是说得道之人处事敦厚,不居于浅薄;为人朴实,不居于虚华。典故五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解读:“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的务实、实干精神。这种实干精神和毅力,赢得了家庭的支持,邻居的支持,也驳倒了“河曲智叟”,最终搬走了两座大山。......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寓言八大德不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老子认为,自古以来德行最高的人纯净无私、忘我忘德,惟其如此才能拥有大德;相反,德行不高的人患得患失,结果只能是背离大德。因此,道缺失则德兴盛,德缺失则仁兴盛,仁缺失则义兴盛,义缺失则礼兴盛。......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