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状态下,人体上呼吸道拥有多种重要的防御机制。然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低下时,就会引起感染的发生。由此可见,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必须克服重重障碍才可能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首先,这些病原体只有躲过上呼吸道黏液层的拦截和黏膜纤毛的摆动,才能不被移送至咽喉被机体咽下。例如,百日咳杆菌的丝状血凝素在百日咳杆菌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中起重要作用,为致病的主要机制。......
2023-08-13
预防和控制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总的原则是尽快确认并及时治疗感染患者(控制传染源)、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接触(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 控制传染源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者和病原体携带者,要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必要时还可采取隔离等措施。对于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也应当追踪观察,并可采用预防性治疗方案,及时确认和治疗被感染者往往能使预防控制工作事半功倍。
2 切断传播途径
针对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可从三方面着手:空气、飞沫、接触传播(见表3-1)。
2.1 空气传播
经空气传播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水痘、流感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使用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预防措施。入院的病人应该限制其活动范围,住在带有负压的独间,每小时换气6~12次,并进行严格的空气消毒。所有隔离病房的门必须保持关闭。进入室内的人员必须佩戴N95面罩,从病房运送来的接受诊断或治疗的病人应当佩戴可覆盖口鼻的面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穿戴护目镜或护面罩。
2.2 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是指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打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停留,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这种传播方式在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学校、电影院等场所较易发生。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杆菌等病原体通常通过这种方式传播。飞沫核是指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剩下的由蛋白和病原体所组成的核。与飞沫相比,飞沫核可以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可以以飞沫核形式进行传播。
2.3 直接接触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有时也会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从污染物到手。预防直接接触传播的具体措施是:与感染者接触时,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必须佩戴手套,在与患者接触后应立即洗手。如果可能要与患者或任何感染材料进行大量直接接触,则需要穿上隔离衣,隔离衣和手套应在离开隔离室前去除。直接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传播途径。虽然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通过飞沫扩散传播的,但还是建议采取严格的直接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3 保护易感人群
3.1 肺炎链球菌疫苗
目前使用的肺炎链球菌疫苗主要有多糖荚膜疫苗、荚膜-蛋白结合疫苗等。1983年,23价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生产上市。目前可用的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包含23种血清型的纯化荚膜多糖抗原(血清型1、2、3、4、5、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A、19F、20、22F、23F和33F),该疫苗对所覆盖血清型的肺炎链球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肺炎链球菌疫苗还可预防肺炎链球菌菌血症和脑膜炎等疾病。该疫苗的不足之处是:①肺炎链球菌多糖荚膜疫苗的保护作用不是T细胞依赖性的,因此对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的2岁以下儿童保护性弱。2000年美国FDA批准的一种蛋白质缀合7价疫苗(PCV7)可以用于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PCV7中含有7种荚膜多糖,分别为2 mg的4、9V、14、19F、23 F、18C单糖和4μg 6B,每种都与灭活白喉毒素(20μg)缀合。②对某些患儿,如有免疫缺陷和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儿童提供的保护作用有限。③不能降低儿童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④该疫苗不能预防成人非细菌性肺炎的发生和死亡。
3.2 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多聚核糖基核糖醇磷酸盐(PRP)抗体能够在人体内诱导保护性免疫力,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PRP虽然是一种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可以产生较弱的IgM抗体,但是无免疫记忆,对于18月龄以下的婴幼儿,因其B淋巴细胞尚未成熟,不足以产生自我保护能力。后来,通过将PRP荚膜抗原与另一种蛋白质(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抗原和脑膜炎奈瑟菌外膜蛋白)结合制备成新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使PRP成为胸腺依赖性抗原,这样免疫后机体可产生持久、高效的保护力。一般认为,在接种了缀合疫苗的婴儿体内,第二年加强免疫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超过保护水平所需的抗体浓度。如果不考虑群体免疫力的影响,那么该免疫方案可使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减少46%~93%。
尽管全球已经有近200个国家引入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但其覆盖率仅为52%,因此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预防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发达国家,将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引入常规免疫接种计划之后,疾病发生率迅速下降。在发展中国家使用该疫苗,成本是最大的障碍。我国虽然早已引入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但尚未将其纳入国家计划免疫范围。
3.3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它是由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量比例混合制成的,可以同时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经国内外多年实践证明,该疫苗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但是由于其中的百日咳成分使用的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因此接种后仍然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热性惊厥和婴儿长期或不可安抚的哭泣),特别是出现了极少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此目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逐渐替代了全细胞疫苗。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规定:新生儿出生后3足月就应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第一针,连续接种3针,相邻两针间隔时间不得短于28天,在1岁半至2周岁时再用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针。如果超过3岁,则不应再接种百白破疫苗,应等7周岁时用精制白喉疫苗或精制白破二联疫苗加强免疫1针。吸附百白破疫苗采用肌内注射,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或臀部外上1/4处。
3.4 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的研发随着流感病毒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成熟以及流行毒株的变化而不断演变。1945年,2价全病毒灭活流感疫苗在美国开始广泛使用,含有A型H2N2和B型病毒抗原;1978年,含有A型H1N1、A型H3N2和B型病毒3价流感疫苗问世;自2012年起,WHO在推荐3价疫苗的基础上,也推荐另外一个系的B型毒株用于4价流感疫苗的生产,即同时包括B(Victoria)和B(Yamagata)两个系。
当前的流感疫苗是由生长鸡胚中的病毒产生的,经甲醛或β-丙酸内酯灭活。经过几十年的生产,鸡胚培养生产流感疫苗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最成熟、最安全的生产方法。传统的流感疫苗生产大致包括六个步骤,即病毒培养、收获、纯化、裂解、灭活和终过滤。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流感疫苗可分为以下三大类:①全病毒灭活疫苗。其特点是制备简单,但接种后容易引起不良反应。②亚单位疫苗。其特点是安全性好,但其免疫效果稍差且造价较高。③裂解疫苗。其特点是免疫效果好,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裂解疫苗是流感疫苗的主流产品。
流感疫苗既能诱导体液免疫,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流感疫苗主要诱导针对病毒表面糖蛋白HA和NA的抗体,机体对灭活疫苗产生的血清抗体的强弱与年龄、接种前抗体水平及遗传因素有关。与特异性的抗体应答相比,细胞免疫能识别病毒表面/内部单位更多的保守位点,对不同亚型的病毒均能产生更好的交叉反应。流感疫苗安全有效,原则上,接种单位应该为6月龄以上所有愿意接种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免疫服务。借鉴WHO和其他国家多年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推荐孕妇、6月龄以下婴儿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6~23月龄的婴幼儿、2~5岁的儿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特定慢性病患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医护人员为流感疫苗的优先接种对象。
流感疫苗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的发生和流行,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的使用效果更加明显。然而,对全球50个国家流感疫苗使用情况的分析表明,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流感疫苗被用于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地区或国家,而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仅使用了三分之一的疫苗。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现阶段流感疫苗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建立人群保护性屏障的需要,因此,进行流感疫苗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进一步控制流感的发生和流行仍然任重道远。
有关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文章
正常状态下,人体上呼吸道拥有多种重要的防御机制。然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低下时,就会引起感染的发生。由此可见,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必须克服重重障碍才可能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首先,这些病原体只有躲过上呼吸道黏液层的拦截和黏膜纤毛的摆动,才能不被移送至咽喉被机体咽下。例如,百日咳杆菌的丝状血凝素在百日咳杆菌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中起重要作用,为致病的主要机制。......
2023-08-13
咽炎也是一种自限性上呼吸道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咽干及咽部灼热、疼痛,一般全身症状轻,但脓毒性咽炎患者局部和全身症状均较重。临床上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确诊。急性中耳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耳部疼痛,常伴有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对急性中耳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疾病的急性发作史和是否存在中耳积液和炎症。......
2023-08-13
流感嗜血杆菌的主要抗原是荚膜多糖抗原和菌体抗原,其中,荚膜是主要的毒力因子,菌毛具有黏附和定植于细胞的作用。在儿童和成人中,约有25%的中耳炎及急性鼻窦炎是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可加重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病情,并可导致继发性菌血症。流感嗜血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β-内酰胺酶。......
2023-08-13
传染病流行病学通过研究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疾病,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不同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等,其中以观察法和实验法为主。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人为干预措施。传染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病例一般为传染病患者。它是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连接点。......
2023-08-13
2感染史HIV可通过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进入机体。HIV急性感染期是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刺激而引发的急性反应,40%~60%的HIV感染者在感染一周左右出现急性感染症状。在HIV感染的最初期阶段,临床上只有一部分病人出现上述症状。尽管在窗口期检不出抗体,但在血液中可检出HIV P24抗原和HIV RNA,即病毒筛查试验阳性。如果经血清学检验发现HIV抗体呈阳性,即确诊为HIV感染,患者才能被称为HIV感染者或HIV携带者。......
2023-08-13
鸽子感染的病毒目前已发现的有14种,不过,比较常见的只有5种,分别是疱疹、环状病毒、鸽痘、腺病毒和副黏液病毒。然而,严重的鸽痘病毒会造成软组织严重受损,进而导致眼皮和舌头变形,或致使鸽子嘴喙部分或全部脱落。鸽痘病毒会从鸽子的皮肤或嘴巴黏膜内壁的破损处侵入并感染鸽子。所谓接种疫苗,就是让接种对象感染剂量较轻微的病毒,刺激产生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这种做法亦有相当的风险,因为鸽痘病毒的潜伏期长达10天。......
2024-01-08
性传播感染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主要包括盆腔炎及其后遗症导致的女性生殖系统并发症、与STIs有关的肿瘤、不良围生期结局以及性传播疾病介导的HIV传播。盆腔炎发病率与异位妊娠和不孕症发病率的增加密切相关。此外,与宫颈上皮细胞癌前病变相似,肛门HPV感染也会发生癌前病变。例如,母亲感染梅毒的持续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梅毒传染给胎儿的概率。......
2023-08-13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传染病。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在推广麻疹疫苗接种之前,交通发达、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中常发生麻疹流行;在推广疫苗接种后,这一现象得到显著改善。世界各地麻疹流行的差异与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的覆盖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施广泛的免疫接种之前,麻疹是儿童的常见病,90%以上的人在20岁之前受到过麻疹病毒的感染。目前,WHO已经将麻疹列为继天花、脊髓灰质炎后下一个拟被消灭的传染病。......
2023-08-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