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之前,德国哲学中的文化概念从18世纪开始,即以精神生活的认知占据主流地位。赫尔德的文化定义对后代影响极大。黑格尔著述中言及文化之处并不很多,可见迄至当时,“文化”还远没有成为一个流行不衰的哲学术语。正因为如此,黑格尔指出,在精神发展史上,每一个阶段的形式文化不但能够生长,而且必须生长、成熟。......
2025-09-29
对于如何实现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列宁在充分考虑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强调,既不能利用行政手段,也不能对文化领域实施“专制”,只能通过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政治领导以及加强自身建设来实现。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注重思想领导。实现文化领导权,首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事实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取得胜利。不仅如此,列宁还认为,获得文化认同、实现文化领导权的过程就是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聚力量的动态过程。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为提高无产阶级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建设领导能力奠定坚实基础。针对这种情况,列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灌输”理论。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提出共产主义不是工人阶级自发产生的,工人只靠自己,只会形成工联主义。工人阶级的“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4]在实践中,列宁号召无产阶级深入群众当中,充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灌输者,以“非暴力”的方式使之入脑入心,为获得文化认同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二,加强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广大人民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保障者和捍卫者。要实现文化领导权,就必须加强党在政治上的领导。在领导俄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列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政治方向。当然,党的组织领导是实行文化的“总的领导”,即在大的方面通过党的正确的文化方针、政策和策略去指导俄国文化建设。苏维埃政权确立之初,为夺取和巩固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列宁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作了尖锐的斗争。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在两次革命之间成立的文化、艺术和教育组织。在革命后的文化团体中规模和影响都非常大。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公然主张“独立”和“自治”的立场,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无产阶级文化创作的阶级组织,如同工人政党是政治组织,工会是经济组织一样。为此,他们反对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置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管辖之下。列宁批判了这种极“左”的小资产阶级错误观点,亲自起草决议草案,阐明了无产阶级文化工作的方针,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必须作为教育人民委员部机关系统中的辅助机构接受俄国共产党的领导。(https://www.chuimin.cn)
第三,加强执政党文化建设。列宁认为,实现文化领导权,还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加强执政党自身的文化建设。列宁对国家机关的文化状况颇为不满:“国家机关的一般情况:糟透了;低于资产阶级的文化。……问题正在于整个文化,而提高文化需要好多年。”[5]文化上的落后致使布尔什维克党作为执政党,既缺乏管理经济工作的本领,又摆脱不了旧的文化遗毒的侵蚀。因此,列宁再三强调共产党员“应当从头学起”,他们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6]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来自觉摒弃懒散懈怠、骄傲自满等官僚主义恶习,从而增强实现文化领导权的本领。
当然,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的特殊性,妥善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实行创作自由的有机统一。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但列宁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活动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洞察力和想象力,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有创作自由。因此,列宁要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妥善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实行创作自由的关系,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能有所偏废。既不能包揽和干预具体的业务工作和创作过程,又要对精神产品的社会效果加以提倡或反对,坚持突出主旋律、发展多样化的方针。
相关文章
在马克思之前,德国哲学中的文化概念从18世纪开始,即以精神生活的认知占据主流地位。赫尔德的文化定义对后代影响极大。黑格尔著述中言及文化之处并不很多,可见迄至当时,“文化”还远没有成为一个流行不衰的哲学术语。正因为如此,黑格尔指出,在精神发展史上,每一个阶段的形式文化不但能够生长,而且必须生长、成熟。......
2025-09-29
毛泽东强调文化的政治功能,要求文化服务于政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在过渡时期,毛泽东把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视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其中,毛泽东特别重视文艺的教育引导功能,认为无产阶级在领导广大民众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
2025-09-29
列宁对否认和排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化思潮予以严厉抨击与批判。1954年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内容,而是在以这一思想为主体的情况下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
2025-09-29
马克思关于文化作用的探讨,是围绕“人”和“社会”两方面展开的。马克思提倡辩证地看待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两者之间存相互交汇的双向作用。经济决定了文化形态,文化只是经济的一种反映,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它的发达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水平和自然被改造的程度。难怪乎马克思将无产阶级文化看作生产力的一种,认为其在凝聚智慧力量、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无产阶级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驱动力。......
2025-09-29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自由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得到实现,而共产主义就是这种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划分为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列宁将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
2025-09-29
总体上看,伯恩斯坦更愿意强调社会主义运动中文化的潜移默化非暴力功用,虽然对于文化本身的分析,还未及提上日程。卢森堡认为,伯恩斯坦鼓吹资本主义无须经历暴力革命,就可以通过经济、道德和文化的渐进提升,通过倡导自由主义,而和平渗入社会主义,但实际上这在阶级社会里是断无可能的。......
2025-09-29
这里马克思无论是将文化与社会、财富并提也好,还是引述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文化时期”也好,都是在彰显“文化”这个概念在通行理解的精神生活内涵之外同样具有的物质层面意蕴。......
2025-09-29
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历来是学术界的难题,不同语境中的文化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见,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视不同的情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