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车险理赔查勘与定损 | 蚀损及其发生机理

车险理赔查勘与定损 | 蚀损及其发生机理

【摘要】:蚀损指在周围介质作用下产生表面物质损失或损坏的现象。按发生机理的不同,其可分为腐蚀、气蚀和浸蚀。发动机工作时,活塞上下敲击气缸壁产生振动。如此循环往复,氧化膜不断生成又不断被破坏,使腐蚀得以发展而在缸壁外表面形成许多麻点状的直径为0.2~1.2mm的穴坑。易发生浸蚀的零部件有气门、化油器喉管等。如此周而复始,导致冲刷表面产生麻点、条纹或凹坑,使零件损坏。

蚀损指在周围介质作用下产生表面物质损失或损坏的现象。按发生机理的不同,其可分为腐蚀、气蚀和浸蚀。

1.腐蚀

腐蚀指零件在腐蚀性物质作用下而损坏的现象。汽车上较易产生腐蚀破坏的零部件有燃料供给系和冷却系的管道及车身、驾驶室、车架等裸露的金属件等。

2.气蚀

气蚀又称穴蚀,指在压力波和腐蚀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破坏现象。气蚀经常发生在与液体接触并有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如湿式气缸套外壁、水泵叶轮表面等。

978-7-111-45473-1-Chapter03-3.jpg

图3-3 被气蚀后的柴油机缸套外壁

液体中一般溶有一定的气体,当压力降低时,便会以气泡形式析出;若液体中某些部分的压力低于液体在当时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液体也会蒸发形成气泡。压力升高后,气泡崩破产生压力波,不断冲击与其相接触的金属零件表面氧化膜并使其破坏,促使液体对金属表面的腐蚀逐步向深层发展而形成穴坑。发动机工作时,活塞上下敲击气缸壁产生振动。当缸壁外表面因振动稍离开冷却液时,缸壁外表面处压力降低,于是低压区液体蒸发产生气泡,并向缸壁外表面低压区集中;压力再次升高后,气泡在靠近缸壁处崩破,产生的压力波冲击缸壁外表面的氧化膜,使其遭到破坏。如此循环往复,氧化膜不断生成又不断被破坏,使腐蚀得以发展而在缸壁外表面形成许多麻点状的直径为0.2~1.2mm的穴坑。气蚀严重时,零件表面可呈泡沫海绵状,直至穿透。图3-3为柴油机缸筒外壁被气蚀后的情况。

3.浸蚀

由于高速液流对零件的冲刷导致其表面物质损失或损坏的现象称为浸蚀。易发生浸蚀的零部件有气门、化油器喉管等。

在高速液流冲刷下,零件表面的氧化膜被破坏,继而重新产生。如此周而复始,导致冲刷表面产生麻点、条纹或凹坑,使零件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