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的形成与定格是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原因的,该线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人文社会地理分界线,是一条人口、资源与环境耦合作用决定的一条分界线。在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胡焕庸线,更准确地说,如何依据胡焕庸线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人口均衡,仍将长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2023-08-10
(一)城乡人口数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快速的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城市人口在不断地增加。城市人口由1978年的17245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73111万人。农村人口在不断地减少,农村人口由1978年的79014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62961万人。我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加到2013年的53.73%,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这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城乡家庭结构在不断变化
家庭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小的单位,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城乡家庭结构在不断变化,家庭呈现小型化发展趋势,核心家庭和单人户变化幅度最大,1982年,核心家庭占68.30%,2010年减少到60.89%。1982年,单人户人口占7.98%,2010年增加到13.67%。
城乡家庭结构差异较大,一代户城镇增加较快且相对稳定,农村增加幅度很大但增速放缓。2000年城镇一代户家庭占到27.26%,明显大于农村的18.21%。2010年城镇一代户家庭增长到38.32%,增幅为18.6%,农村一代户家庭为29.77%,增幅降到了12%。可以看出城镇增长稳定,而农村增长幅度较大却不太平稳。2000年城镇二代户数量占58.67%,乡村为59.72%,乡村略高于城镇。2010年城镇二代户家庭为48.1%,降幅稳定为9.1%,农村二代户占到47.54%,降幅仍然大于城镇,达9.4%,但相对上一阶段降幅有所下降。三代及以上户城镇呈现先升后降,农村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00年三代及以上户城镇占14.07%,农村占到22.07%,农村明显高于城镇。2010年城镇三代及以上户急转直下,降到了13.58%,降幅为8.2%,农村则不降反增,增加到了22.69%,增幅达到了8.5%。
(三)城乡年龄结构在不断变化
城乡年龄结构随着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及人口年龄结构的自然变动而不断发生变化。城乡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差异性较大,城市0—19岁年龄段的人口占比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9岁年龄段占比,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都略有上升,而镇和乡村则有小幅度的下降。30—39岁年龄段城市、镇、乡村和全国都保持了一致的下降趋势。40岁以上人口占比则呈现出城市、镇、乡村和全国都保持了上升的趋势。研究显示我国整体人口老龄化上升非常明显,而后续劳动力补充却不足。
(四)人口城乡迁移规模巨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和流动,我国有超过1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选择进城打工,并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大量人口从落后地区往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人口迁出地则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据人口普查“五普”和“六普”统计,“五普”期间人口流出超过400万的省份有安徽、湖南和四川,到了“六普”期间超过400万的省份猛增到了8个,分别为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的广西、四川和贵州,人口流入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从“六普”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在“六普”期间的人口流出都超过了700万。
(五)大中小城市人口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迁移人口不断增加。1982—2005年期间,我国的迁移人口从657万人增长到1.47亿人,2005—2010年期间增加到了2.21亿人,在不足3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33.64倍,增长之快,史无前例。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流动到大城市中,特别是省会城市。同时那些超级大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却是有增无减。
三大城市群成为人口的重要集聚地。三个城市群在30年间人口流动变化巨大,其中珠三角增加了17.1倍,长三角增加了15.7倍,京津冀增加了7.96倍。2010年“六普”时全国流动迁移人口达到2.21亿人,三个城市群合计流动人口为6111.93万人,占到全国流动人口的27.66%;同时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占到三大城市群总人口的71.17%,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半城镇化要更严重些。
胡焕庸线的形成与定格是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原因的,该线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人文社会地理分界线,是一条人口、资源与环境耦合作用决定的一条分界线。在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胡焕庸线,更准确地说,如何依据胡焕庸线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人口均衡,仍将长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2023-08-10
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政策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更多的是对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的计生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在这一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2023-08-10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指政府对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的家庭在生产、生活和生育上进行奖励、优待、帮扶和保障,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多方面的优惠和关照,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限制和行政、党纪方面的处分,使他们能够受到一定的约束和惩罚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正式与我国人口控制工作相结合。......
2023-08-10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导向政策引起社会对女孩的重视和关爱,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我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计划生育导向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老龄化现象,但是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对生育率的引导会使得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与缓解人口老龄化存在一定的矛盾。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内涵亟待转变以适应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
2023-08-10
本部分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二)基础数据修正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的漏报,青年人口的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问题。......
2023-08-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基本医疗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第四阶段,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医疗改革开启了新纪元,这也是中国医改历史上一个大转折点。通过新医改的推行和实施,医保范围覆盖面有所上升,政府投入和卫生筹资水平也有相应提升。......
2023-08-10
利益政策的动机是“补偿性的”,补偿计划生育家庭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所做出的个人牺牲。通过计划生育利益政策与普惠政策的结合,给予计划生育家庭社会缴费标准和报销水平的优惠等社会保障优先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利益政策的实施效力,减少普惠政策对计......
2023-08-10
图1-4基于人口空间的人口均衡发展分析框架目前,人口均衡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虽然控制了人口规模,缓解了最为紧要的外部均衡问题,但给人口内部均衡造成了较严重的发展问题。针对上述第二个问题,从其含义出发有两条基本的路径,一条路径是通过调控人口变量,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另一条路径是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