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伦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为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化和教育。法律职业伦理的研究和运用对于法治所需要的法律人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法律职业主体的法律伦理意识和法律理想促使他们依法办事,公正处理各类案件,解决纠纷,保障法律的贯彻实施。......
2023-08-04
“法律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教学加强学生对法治事业的认同和热爱,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可见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法治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高素质法治队伍是“教”出来的。未来的法治人才来自今天的法学专业学生,应充分发挥法学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一要加快专业体系建设,形成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能体现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学科体系。二要建构一流课程体系,着力培养法治人才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及健全人格。三要打造一流法学师资队伍,更新法学教材体系,正确解读中国现实的诸多问题,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识性学术概念。[2]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做好。因此,培养法治人才是法律院校对我国法治事业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然而,长期以来,法律院校并不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师资条件相对较好的法律院校,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也严重不足,大部分院校没有专职该领域教学科研的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的不足,表明法学教育存在严重缺失。
职业伦理课程有助于法科生职业伦理意识的养成。诚然,单凭法律职业伦理这门课程并不足以将法科生培养成职业伦理意识很强、有法律信仰的法律人,但是,这一课程可以让学生能够区分可以接受或不可接受的职业行为,或者至少思考一些法律职业伦理的重大问题。美国学者的统计研究表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与法律职业伦理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职业伦理信仰是可以教导的。美国法学院协会主席罗德说:“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既不该过分夸张,也不该低估。上百个评估职业伦理课程的研究发现,设计良好的课程可大为提升职业伦理能力。大多数曾上过法律伦理课者认为,此类课程有助于解决实务上遇到的伦理问题。总之,有力证据显示,职业伦理教育的价值比大部分法律课程要高。”[3]
法学院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①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法科生应当了解职业伦理的相关内容;②能够评估并防止伦理风险,面对特定情况,能够分析其是否具有导致自身违背职业伦理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防控;③能够投身于公益事业,用自身的法律知识与实务经验保护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使法科生追求法律职业的公共主义使命,避免成为只关注营销、博取利益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应当指出,在法律院校课程中讲授法律职业伦理是个难点:①当下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往往将法律职业伦理视为一堆抽象的所谓“正义”等空洞的观念,意识不到其实它涉及的是具体的行为规则,旨在教会法律人在面临职业伦理困境的时候如何作出选择;②开设该课程的教师往往以课堂灌输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法律院校应当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强化案例教学,采用研讨式学习,摆脱单声道式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另外,将法律诊所及模拟课程等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纳入到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式就是法学实践教学,它是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包括法律诊所课程以及谈判、调解、模拟法庭等模拟类课程。法律诊所包括校内诊所和校外诊所。校内诊所是法学院设立在学校内的诊所教育。校外诊所则指与司法机关、政府部门或者非营利性法人组织之间达成协议,由这些机构、部门和组织辅助法律院校进行诊所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习。场景模拟课程是指学生扮演法律职业角色,在模拟职业场景下,学生承担相应的法律任务,这一过程有教师的指导、反馈及学生反思。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职业伦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思考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将其转化为内在价值准则,这样就可以使法律职业伦理更好地在法科学生中普及,更有助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4]
法律院校对法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这里的“才”是指职业技能,“德”是指良好的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法科生职业伦理的养成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强化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强化课程建设的思路有:将其设立为必修课;增加案例教学及探讨课的比重,以克服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在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另外,将法律诊所及模拟课程等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纳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公益法律服务,践行法律职业公共主义的使命。总之,从多方面、多渠道,理论教学加法律实践课程,多管齐下,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水准。
鉴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引导作用,除了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之外,还应当增加法律职业伦理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比重。国外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是重要内容。“水门事件”将很多律师牵连到丑闻之中,美国律师协会和法学院采取行动,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法科生只有在通过法律职业伦理考试的情况下才能毕业。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学生在参加律师职业资格考试之前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法律职业伦理考试——美国跨州职业伦理联考(MPRE),这无疑是一种促使法科生认真学习法律职业伦理的有效措施。
反观我国以往的司法考试,法律职业伦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无足轻重,从历年命题看,将相关法规法条直接变换为考试内容的题目较多,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差。建议在今后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命题中增加法律职业伦理相关内容,提高命题难度,强化综合性及实践性,把当下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诸多法律职业不当行为、违法行为以及犯罪行为作为案例来进行考核。
有关法律职业伦理(第2版)的文章
法律职业伦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为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化和教育。法律职业伦理的研究和运用对于法治所需要的法律人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法律职业主体的法律伦理意识和法律理想促使他们依法办事,公正处理各类案件,解决纠纷,保障法律的贯彻实施。......
2023-08-04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中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职业伦理学是将伦理学原理应用于法律职业领域中的一门学科。法律职业责任是法律职业人员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所应承担的责任。......
2023-08-04
明确了职业伦理的性质与特征后,我们还必须对职业伦理的建构有所了解,它有助于我们认清职业伦理所具备的功能价值。通过每个人道德的树立,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提升伦理的根本。[15]参见张志铭、徐媛媛:“对我国检察官职业伦理的初步认识”,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30]参见罗国杰、魏英敏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职业伦理学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2023-08-04
一种观点认为,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道德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我国著名法学家孙晓楼认为,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道德存在实质与主观的区分。关于法律职业伦理的确切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还有学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是以法律职业道德为研究对象的,有关法律职业共同体从业的法律活动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职业信仰的科学。......
2023-08-04
职业伦理培训假设,加强行为决策中的道德因素,就会激励行为者选择符合伦理规范的决策。在行为伦理学看来,人们的实际行为经常和自己最好的道德意图相背离,许多伦理上的失当是由情境压力和人类思维方式叠加造成的。......
2023-08-04
在理论上,有观点认为,律师与律师事务所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符合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律师与律师事务所签订聘用合同,律师作为自然人,具有劳动者的法定条件,律师事务所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应该认定为“用人单位”,因此,签订聘用合同的双方主体是特定的。......
2023-08-04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觉性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私人自觉性是一种反省和审视个人内在自我和感受的倾向。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自觉性促使律师主动调整个人的行为方式,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职业群体的期待,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从“集体良知”的“实现”来看,只有主动的无偿法律服务才体现职业自觉性,才是符合公益法律服务特征的。......
2023-08-04
[22]公正的词义来源于人们对现存社会生活的观念反映,实质上是一种学理性的阐释。总体而言,就基本价值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的“公正”,在我国学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利益准则,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权利享有和义务分配的合理性。......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