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继光:勇敢冒险,夺回高地!

黄继光:勇敢冒险,夺回高地!

【摘要】: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去执行爆破任务。这三个自然段是集中描写黄继光执行任务的三个特写镜头。第二个镜头的动作描写连成一组感叹句,强调黄继光的这一壮举。

金海霞

教材分析

黄继光》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事迹。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去执行爆破任务。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夺取战斗的胜利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叙述了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到夺取597.9高地的任务,重点写了黄继光请战、战斗和牺牲的经过,简单写了他牺牲后战士们消灭了全部敌人,取得了胜利。课文通过精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展现了黄继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于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品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读懂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战斗的激烈程度,关注连续性动作所刻画的感人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役”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晕”。

2.借助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理解战斗的激烈和环境的危险,抓住黄继光的言行体会他勇敢果决、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揭题导入话英雄

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怎么样的人称得上是英雄?可以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聊聊你的想法。

预设1:在群众遇到危险时,勇敢地冲在前头,与歹徒搏斗的警察叔叔是英雄。

预设2:为抗击疫情日夜奋斗在第一线的白衣天使是英雄。

预设3:战场上奋勇杀敌,坚强不屈的战士是英雄。

英雄的内涵是丰富的,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场景和事件中有不同的表现,但他们都是勇敢正义的化身,都值得我们尊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特级英雄——黄继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预学反馈理文脉

1.出示字词和短语,检查预学情况。

上甘岭战役 阵地战 597.9高地

大炮在轰鸣 比雨点还密的枪弹 暴风雨一样的子弹 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

愤怒地注视 匍匐前进 顽强地向前爬 晕倒 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1)指名学生带读,相机指导读准多音字“晕”。

(2)再读字词和短语,发现特点。

引导发现第一行是关于此次战役的一些术语,第二行描写当时战斗的环境,第三行描写黄继光在战斗中的动作。

(3)指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初步理解第一行词语。

上甘岭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于1952年10月14日至1952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战斗。

阵地战:是军队依托阵地的地形和工事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阵地战通过防守或夺取阵地实现作战目的。

597.9高地:位于上甘岭西南1千米,筑有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由第12军第91团第8连守备。

2.借助思维导图,厘清事情发展顺序。

(1)指导学生快速读课文,边读边填写小标题

(2)小组交流后出示答案(答案不唯一)。

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厘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填完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写黄继光的英勇事迹的部分也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指名学生依据思维导图,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把事件中的要素概括完整,力求言简意赅。

三、抓住言行悟品质

1.回顾方法。

同学们,黄继光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感受他身上的品质?

预设: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时,我们抓住了哈尔威船长的言行以及沉船前的环境、人们惊慌失措的神态等来体会船长的处变不惊、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接下来的学习依然可以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研读。

2.自主读文,画出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词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简单写一写批注。

3.交流分享。

预设1:探究语言描写。

重点句1: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重点句2: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1)比较两句话,探讨语言描写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黄继光请战时和出发前,语气都是那样坚决,意志是那样坚定。

(2)联系上文,结合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象其心理。

这两处语言描写还在提示语中夹杂了神态和动作,比如“愤怒地注视着”,连续性动作“带”“拿”“喊”。结合前文找一找相关的句子,想想当时他所在的营正面临着怎样的局势,当时黄继光的内心在想什么。(主要关注第3、4自然段)

指导学生结合第3、4自然段体会局势紧张,夺下597.9高地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决然地请战更体现了他的勇敢果断,大义凛然。

(3)读好人物语言,体会其勇敢坚定。

预设2:探究动作描写。

同学们,如果说黄继光请战是这支壮士悲歌的序曲,那么之后他摧毁火力点勇敢战斗和牺牲就是这支悲歌的主旋律。请你画一画相关句子,想想课文是怎样写出人物的品质的。

(1)聚焦广角镜头,体会其坚强不屈。

随机出示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先关注本段的环境描写,再指导学生画出动词“冒着”“匍匐”,结合课件重点理解“匍匐”的意思,想象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的艰难。在此基础上,感受这一段就似一个广角镜头,从环境描写到对几位战士的群像描写。

(2)聚焦特写镜头,揣摩其顽强无畏。

随机出示第8、9、11自然段,引导学生与第7自然段比较,感受写法的不同。这三个自然段是集中描写黄继光执行任务的三个特写镜头。

①先画一画动词,为每个镜头取个小标题。

如:第一个可取名为“艰难前进”,第二个可取名为“勇投手雷”,第三个可取名为“堵住枪口”。

②抓住要点体会每个镜头的内涵,感受勇者无惧。

如:第一个镜头紧扣“爬”,结合数字和省略号想象爬的艰难,再引导学生结合段首写到的敌人的攻击、环境的危险体会黄继光的意志像钢铁一般坚定。第二个镜头的动作描写连成一组感叹句,强调黄继光的这一壮举。第三个镜头抓住连续性动作“张开”“猛扑”“堵住”,体会关键时刻黄继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勇气与决心。

③随机想象画面朗读。

预设评价:这一幕幕的镜头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黄继光艰难地往前爬,他咬紧牙关,一步又一步……

是呀,黄继光站起来了,背负着全营战士们的希望,他就是勇士

为了战斗的胜利,他把血肉之躯往枪眼上堵,他就是一面战旗,他就是一位急先锋,让我们用深情读出心中的敬畏!

四、作业延伸

1.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对黄继光这位英雄有了怎样的新认识?战争时代有英雄,和平年代也有英雄。读一读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想一想钱学森令人敬佩的地方。

2.布置作业:课外搜集英雄人物的故事,摘录下来与同学分享,开一个故事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