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表示“1”的直条里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此外,如果最后一次抛出的分数比剩余的彩条大,本次抛出的结果无效。让学生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凑成“1”,进行的是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只是没有出现算式,不按法则计算,而是利用“分数条”进行计算,并表示结果,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活动能力。......
2023-07-27
重/难点
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本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交流等有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理解算理,有更多的时间来表达算理的过程:几个几分之一加(减)几个几分之一等于几个几分之一。同时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
难点分析:基于学生整数计算法则的经验,在进行分数加减法时,学生会迁移类推地把分子相加减。因此,本课教学时要抓住两个抓手:一是数形结合;二是一个分数可以看成几个几分之一。在这两个抓手的帮助下,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突破策略
一、旧知铺垫,突出强化分数单位
在前面关于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本课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发现”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分数单位基础上的。所以教学是这样设计的:怎样表示出这个圆的?那么这个圆的
怎么表示呢?看图,说一说
里面有几个
,
和
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还能说出几个分母和它们相同的分数吗?如
,不看图,你知道
里面有几个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这里虽然没有动手操作,但是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同时突出了分数单位的构建,凸显了同分母分数有相同的分数单位,为掌握算理提供了帮助。
二、着力重点,数形结合掌握算理
1.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瞧,这是什么?(蛋糕)对,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把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小明吃了3块,妹妹吃了2块。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了哪些分数?你是怎样想到这些分数的?
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8块,每块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明吃了这个蛋糕的
,妹妹吃了这个蛋糕的
。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小明和妹妹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明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这个蛋糕还剩下几分之几?
2.探究验证,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要求小明和妹妹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算式?
板书:,结果等于几呢?
想法一:利用圆形纸片,先把它的涂上红色,再把它的
涂上绿色,仔细观察图,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圆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想法二:里面有3个
,
里面有2个
,3个
加上2个
是5个
,就是
。
3.脱离图片,练习巩固算理。
现在老师还有几道题考考你们。
出示:表示(6)个
加上(3)个
,它等于(9)个
,也就是
。
表示(2)个
加上(5)个
,它等于(7)个
,也就是
。
谈话:现在老师不给你们提示了,你们还会说吗?
4.观察算式,提炼加法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三、迁移类推,完整理解算理提炼方法
1.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减法。
要求小明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样列算式?
的差是多少?(出示图)你能结合这幅图说说你的理由吗?出示几道同分母分数减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问:观察这几道分数减法算式与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2.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
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四、教学发展,实践主义下的应用
丽丽和明明做手工。丽丽说:“我用了这张纸的做红花。”明明说:“我用了这张纸的
做小旗。”
(1)这张纸用完了吗?为什么?
(2)如果婷婷还想用这张纸的做五角星,可能吗?你给她提个建议好吗?
这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双基”是否扎实,又能体现学生解决问题时灵活应变的能力,检验学生是不是真的有所收获。
突破反思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分数单位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时,将教学和前面分数的初步认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在分一分、涂一涂、算一算中一步一步地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由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推到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上,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表示“1”的直条里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此外,如果最后一次抛出的分数比剩余的彩条大,本次抛出的结果无效。让学生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凑成“1”,进行的是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只是没有出现算式,不按法则计算,而是利用“分数条”进行计算,并表示结果,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活动能力。......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此前,学生已掌握了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也已经掌握了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首位能整除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些是本课学习的基础。......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认识千米”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破反思“认识千米”学起来并非很难,但显得比较单一。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1千米=1000米即可,这是不可行的。......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节课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及怎样来计算周长,能为后面学习其他多边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4厘米)这样12个单个的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是多少?......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从问题想起策略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从条件想起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者相辅相成。它对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脉络,抓住问题的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突破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构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
2023-07-27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间隔排列中蕴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活动中要层层递进,步步提高,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一对应”是学习这一知识的突破口。教学中通过画一画、圈一圈、演一演等方式让学生从“一一对应”的角度来认识两种间隔排列的不同,并进一步发现两种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关系。......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平移和旋转是学生从低年级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感知物体的动态运动的起始阶段。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的形式之一。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找一找教室内外的平移现象。利用小棒、长方形卡纸、三角尺等,做出平移或者旋转现象。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利用了所学知识,明确了平移和旋转的区别。......
2023-07-27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除了能正确解决问题外,还可以深切体验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黄花的朵数”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让学生回顾和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对策略的完整认识,积累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