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突破策略

小学数学(三年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突破策略

【摘要】:出示几道同分母分数减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问:观察这几道分数减法算式与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突破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分数单位基础上的。

重/难点

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本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交流等有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理解算理,有更多的时间来表达算理的过程:几个几分之一加(减)几个几分之一等于几个几分之一。同时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

难点分析:基于学生整数计算法则的经验,在进行分数加减法时,学生会迁移类推地把分子相加减。因此,本课教学时要抓住两个抓手:一是数形结合;二是一个分数可以看成几个几分之一。在这两个抓手的帮助下,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突破策略

一、旧知铺垫,突出强化分数单位

在前面关于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本课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发现”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分数单位基础上的。所以教学是这样设计的:怎样表示出这个圆的?那么这个圆的怎么表示呢?看图,说一说里面有几个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还能说出几个分母和它们相同的分数吗?如,不看图,你知道里面有几个?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这里虽然没有动手操作,但是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同时突出了分数单位的构建,凸显了同分母分数有相同的分数单位,为掌握算理提供了帮助。

二、着力重点,数形结合掌握算理

1.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瞧,这是什么?(蛋糕)对,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把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小明吃了3块,妹妹吃了2块。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了哪些分数?你是怎样想到这些分数的?

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8块,每块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明吃了这个蛋糕的,妹妹吃了这个蛋糕的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小明和妹妹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明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这个蛋糕还剩下几分之几?

2.探究验证,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要求小明和妹妹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算式?

板书:,结果等于几呢?

想法一:利用圆形纸片,先把它的涂上红色,再把它的涂上绿色,仔细观察图,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圆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想法二:里面有3个里面有2个,3个加上2个是5个,就是

3.脱离图片,练习巩固算理。

现在老师还有几道题考考你们。

出示:表示(6)个加上(3)个,它等于(9)个,也就是表示(2)个加上(5)个,它等于(7)个,也就是

谈话:现在老师不给你们提示了,你们还会说吗?

4.观察算式,提炼加法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三、迁移类推,完整理解算理提炼方法

1.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减法。

要求小明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样列算式?

的差是多少?(出示图)你能结合这幅图说说你的理由吗?出示几道同分母分数减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问:观察这几道分数减法算式与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2.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

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四、教学发展,实践主义下的应用

丽丽和明明做手工。丽丽说:“我用了这张纸的做红花。”明明说:“我用了这张纸的做小旗。”

(1)这张纸用完了吗?为什么?

(2)如果婷婷还想用这张纸的做五角星,可能吗?你给她提个建议好吗?

这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双基”是否扎实,又能体现学生解决问题时灵活应变的能力,检验学生是不是真的有所收获。

突破反思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分数单位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时,将教学和前面分数的初步认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在分一分、涂一涂、算一算中一步一步地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由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推到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上,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