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循循善诱,轻松掌控他人,提高人际关系能力

循循善诱,轻松掌控他人,提高人际关系能力

【摘要】:顾客觉得小江是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对他的看法也表示赞同,马上决定和小江签单。人脉格言在宴会现场,要想认识和掌控他人,除了从一些表面现象入手外,最重要的是应当了解他人的动机指向、思维形态、行为方式、情感、状态及其变异,而了解这一切的入口就是认识他人的需要。

在饭局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喜欢把自己要说的意思反反复复地说明,详尽得让人厌烦。遇到这种情况,你是任凭对方继续无休止地发挥,还是立即打断他的话?这两种方法都不合适,你应当以柔和的方式诱导他进入你的话题,如“简洁一点说,你应该这样表述……”这种行为称为“诱导”。

在饭局上,与别人在一起讨论谈话时,不要一开始就发表与其相左的意见。你们彼此追求的目的是相同的,而你们的唯一差别是方法上的不同,所以一开始你就让对方回答“是”,而千万不要让他说出“不”来。假若一开始双方就意见不合,那他会对你产生成见,就算你再说上千言万语,而且是句句实言,但是对方早已存下了不良的印象,再要使他改变过来就十分困难了。所以求人办事,先得迎合对方的心理,使对方觉得这次交谈是商讨,而不是争辩。

道理何在呢?因为每个人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开头用“不”字,即使后来他知道这“不”字说错了,他也会为了他的自尊将“不”字坚持到底,所以我们要绝对避免让对方一开头就说“不”字。要使别人做出“是”的回答,技巧很简单,但往往被人们忽略。

小江是一个汽车厂的优秀业务员,那天,他接待了一个非常难缠的顾客,整整一早上都没有决定要买什么样的卡车。但是,这是一笔大单子,小江是不会轻易放弃的,眼看要吃中饭了,还没有搞定,但是小江也不急,吃饭的时候不正是谈业务的最佳时机吗?

小江顺理成章地把客户请到了附近的小餐馆。为了表现自然,不刻意讨好,两人就点了几个菜,一顿便饭的样子。小江边吃边拉家常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餐,有时候忙了连这个都吃不上。”那个顾客也接着话题说:“是啊,干哪行都不容易,我们出车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说完两人都不客气,大快朵颐了一番。

吃完饭后,两人也熟识了不少,借喝茶的时候,小江很自然地把话题扯到了业务之上。小江先问道:“请问你需要用多大吨位的卡车?”顾客回答道:“很难说,大致两吨吧!”小江又问道:“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对吗?”顾客回答:“是这样。”小江接着问:“究竟要哪种型号的卡车,一方面要看你运什么货,一方面要看在什么路上行驶,你说对吗?”顾客回道:“对,不过……”小江不等他话说完,赶紧说:“假如你在丘陵地区行驶,而且你们那里冬季较长,这时汽车的机器和车身所承受压力是不是比正常情况下要大些?”顾客认为小江的话很有道理,赞同地说:“是这样的。”小江:“你们冬天出车的次数比夏天多吧?”顾客像遇见了知音:“可不是,多多了,夏天生意不行。”小江继续问道:“有时候货物太多,又在冬天的丘陵地区行驶,汽车是否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呢?”顾客老实地回答:“对,那是事实。”小江见如自己所料,继续问道:“从长远的眼光看,是什么因素决定买车型号时,是否留有余地?”顾客有了听小江意见的意思,问道:“你的意思是?”小江没有回答,继续问道:“从长远的眼光看,是什么因素来决定买一辆车值得不值得呢?”顾客说:“当然要看车的使用寿命。”小江又问:“一辆车总是满负荷,另一辆车从不超载,你觉得哪一辆寿命更长些呢?”顾客肯定地说:“当然是马力大、载重多的一辆。”于是,小江给顾客提出了建议:“这样看来,我建议你买一辆承载重量为4吨的卡车可能更划得来。”

顾客觉得小江是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对他的看法也表示赞同,马上决定和小江签单。(https://www.chuimin.cn)

上面这段对话,让人不得不佩服小江的业务能力。他在平淡无奇的谈话中,设法让顾客跟着他的思路走,从而达到成功推销的目的。这种说服的方法,是两千年前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用过的“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就是以得到对方的“是”的反应,使对方不断地说“是”,无形中把对方“非”的观念改变过来。

可以说,诱导是会话双方的一种意识交流,假如会话双方意见相悖且相互攻击,肯定无法促成心意的相互交流,说不定还会使说话者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当除你之外的其他听众由于说话者过于唆的语言,而失去了对谈话内容的兴趣,或是由于谈话内容抽象,使听者无法了解说话者的本意时,你就应该积极地参与会话,将说话者的意思诱导到自己理想的本意中来,从而掌控整个谈活过程。

所以,以后在饭局上求人办事时,我们可以采用苏格拉底的方法,使对方多说“是”,减少对方的反感。

人脉格言

在宴会现场,要想认识和掌控他人,除了从一些表面现象入手外,最重要的是应当了解他人的动机指向、思维形态、行为方式、情感、状态及其变异,而了解这一切的入口就是认识他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你有自己的需要,同时与你交往的人也有他自己的需要。既然人不能“独生”,交往是双方共同的事情,交往的成功与否也就取决于双方的需要是否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