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它是以理论思维形式或生命体验、濒死经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一般“死亡学”中包含的大量的具体文化门类、具体科学所研讨的诸如丧葬祭祀方式、死刑、死亡税、核污染及死亡过程理论等有关死亡的形而下的问题,不构成死亡哲学的对象。当然各种宗教文化包罗的内容致广大、尽精微,其中关于死亡的形上学层面,既是宗教学的最高问题,也是死亡哲学的研究对象。......
2023-07-25
标题引自《荀子·正名》,说的是君子应具备的言德、听德和辩德。下文是:“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饰)观者之耳目,不赂贵者之权势,不利传(便)辟者之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吐(咄)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也。”同书《不苟》篇亦强调“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导人”。所谓“君子”,大体上应有这样的风度:“宽而不慢,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此处的“容”字,梁启雄以为是“裕”字,即优裕之意。辩说时难免激动,但要力求从容,如马一浮诗“至静在平气,至神唯顺心”,至静至神做不到,平气总是该做到的,否则于身体不利。《荀子·修身》篇亦指出:“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这些原则,我想对我们今天的学术批评,乃至做人,仍然是有价值的。当然,荀子学派的学术批评是否做到了这些,例如《非十二子》《解蔽》等篇对先秦诸子百家,对儒家思孟游夏诸派的评价是否公允,那是学术史上的公案,则另当别论。
“长江读书奖”之公案,鄙人本不敢置一辞。倒不是怕得罪人,做个乡愿,实在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经友人推荐,从网上读到一些介绍此次评奖之来龙去脉的文章、批评与反批评的文章,既受到启发,又有些忧虑。鄙人希望学术界的朋友们多一些仁厚宽容之心,在批评与反批评中多一些理解与沟通,多一些涵养和雅量,真正做到“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有的先生尚且没有把基本事实弄清楚,或没有把别人的话听完,或者连对方的作者都来不及确认,听到风就是雨,暴跳如雷,大打出手,未免太失风度。有的文章尖酸刻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有的文章上纲上线,或者摆出绝对真理、毋庸置疑的态度,或者划派站队,或者清算旧账;有的反批评的文章亦报以牙眼。总之,颇有点文革遗风,让人觉得是在看大字报;或者至少是感到有的文章的作者多少有点意气用事。胸中有不平之气,遣于笔端或键盘,亦是一种消气的方法,可以理解。
孔夫子的恕道其实是很重要的精神资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在是黄金律!当然,今天的论者是不屑于孔子的,经常拿孔子开涮,那么晚年胡适的话——“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总该听听吧!我想我们要调整、提升、培育我们的批评与反批评的风格,使我们的学术批评更有理性,更有深度,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我对“长江读书奖”的批评与评论这件事本身给予很高的评价,虽然如前所说,有的批评有些缺失,但批评与评论本身是极有意义的,至若提高批评的水平,用一句套话,那是前进中的问题。批评不仅仅涉及程序公正的问题,也不仅仅针对今天的官私评奖或评这评那,它反映了民间舆论对社会净化的参与之重要。我们当下的社会,吏治不清,官商学纠缠在一起,时有贪腐之事发生,而很少能得到及时的批评。社会的言论空间不够,而且动辄就有人在你头上鸣鞭。在这种情形下,“长江读书奖”引起关注,实在是理之固然,势所必至。换句话说,人们当然想批评大大小小的成克杰等贪官,但在他们被官府抛出之前,批评是不可能的,既被抛出,评论也是受约束的。例如,我看了报上公布的成克杰的材料,我就十分惊异,党的官儿怎么有这么大的权!他要什么就有什么,要给谁就给谁,要贷多少款就有多少款,比自己开银行还方便。是谁给他这么大的权!为什么不可能在制度上制约这些大大小小的一二把手或这班子、那班子。民间读书人既不可能批评他们,也对官方评奖无可奈何,而“长江读书奖”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批评的靶子与机会!“怎么文人也这样!”如是在尚未弄清事实之时便引起了轰动!我同意这种说法:批评“长江读书奖”可以成为一种示范,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只要是带有社会性、公众性的,你就得力求公平、公正、公开,就得准备接受公众的批评与监督。不仅要有程序民主,而且要防止有人借口所谓程序公正,动辄以投票(更多的是没有合法性的投票),来掩蔽实质公正!公民、知识分子要批评当下,要纯洁世道人心,当然要从自身做起。
《读书》的评奖本身,仍然是有规矩的,虽然经验不足,但不能夸张为学术腐败,甚至夸张为创学术腐败之新高。平心而论,评出的那几种论著,还是很不错的。与官方组织的评奖结果当然有所不同,没有那些应景的、非学术的。就此而论,似不能把这次评奖说得那样不堪。但主编、评委获奖,至少说明未实行回避制,与自己定下的游戏规则有悖,不能不说是一大瑕疵。
批评者当然是有“前见”“前理解”的,即不可能不涉及汪晖主政后,《读书》杂志的办刊方针与方式。有一些批评是值得《读书》编辑部反省的。如说《读书》越来越没有什么读头,作者的圈子越来越小,鄙人亦有同感。鉴于《读书》的历史贡献和该刊对吾辈的养育,我们对这一杂志总是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但一定要说近几年《读书》的立场是所谓“新左派”,我看也未必。
其实,中西之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都是难分难解的,有的人甚至一身而二任(如哈耶克、徐复观),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营垒分明、两军对战、唯我独革、恶言相向。按今年故世的哈佛名教授史华慈先生的说法,尤其是中国近世以降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其实是在同一思想架构中运行的、互补互动的三大思潮。或者可以说,今天我国倾向于政治自由主义、文化守成主义的人们,可能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思想预设,甚至共同的情结与行为方式。前不久,我请胡佛研究所的墨子刻教授来敝校讲学,他讲到这个问题。他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容易把西方的自由主义看得很神圣,其实是理想化了的自由主义。据他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冯契、文化保守主义者徐复观、自由主义者殷海光,他们的思想底层都是共同的,都有乌托邦主义的情结。他的意思是,我国知识分子缺乏具体分析的精神,习惯于笼统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爱提一些大而无当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乃至于把任何具体的问题都与“中国向何处去”联系起来,对任何人或事的要求都是真善美统一的境界,如果达不到这一境界,就要穷追猛打、挖祖坟。这样的对人对事的高标准、严要求,势必缺乏健康的心态和批评的风度。因为这往往会产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心态,如要主张一个什么东西,就把它绝对理想化,如要反对一个什么东西,也就把它极端丑化。墨子刻说,当年在台湾,他与徐复观、殷海光相过从,深深感到二氏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对老蒋政府的批评的风格有问题。当然,老墨是一个自由的保守主义者,他在饭桌上常常抓住席间闲聊时我们对贪污腐败的抨击,亦认为我们夸大其词,批评的风格有问题。意思是说,你只能依据确凿的材料具体地说某人贪污了多少,不能笼统地说洪桐县里无好人。我们戏称他是“帮闲”。
在此次论战中,批评的一方与组织评奖的一方(后者亦是反批评的一方),一个共同的预设或情结,是悬置了一个太高太完美的理想。双方的期望值都很高,都把这次评奖看得太神圣。其实,正如一些论者所说,它不过是一个刊物拉来一笔赞助,奖励几种论著而已。
学术腐败的根本问题仍然是体制问题。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不是由教授、研究员说了算,而是由管理教授、研究员的人说了算,评价标准由他们定,评价机制在他们的掌上。当然他们现在也都有了高级职称或学位,俨然成了内行,但大家心里都有数,他们是管理教授的教授,没有上过一堂课的教授。此外,党政机关还有大量的不教书的教授、不做科研的研究员。为了创收,高校、科研机构,尤其是各级党校,已经且正在批量生产不需经过入学考试的伪劣博硕士研究生。为了各单位的排座次或所谓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各高校、科研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凭发表文章的所谓权威、核心报刊的级别(什么都有级别,敝校现在是所谓副部级,据说这不是学校级别,而是指的党政一把手享受的待遇,不过这太使人容易联想到所谓处级和尚云云,一笑),发表论著的数量,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并与评聘职称职务、工资、补贴、分房等挂钩。这正是学术腐败的土壤。所有这些,不可能不刺激出、催生出大量的泡沫。完全不讲学术规范的所谓论著批量出笼。这种导向,不顾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科研机构的整体发展和长远的利益,不顾学者个人的积累和长期发展,一切打短、平、快,急功近利,杀鸡取卵,以期兑现。现在是一个功利的时代,泡沫的时代,而一切学术,特别是人文学,恰恰需要积累。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是不能按自然科学、理科或工科的标准加以衡量的,而现在的领导们都是工科出身,他们擅长于整齐划一的标准(在他们心目中,文科算老几,又不能来钱)。陈寅恪、梁启超、熊十力、梁漱溟,哪里上过什么权威、核心期刊或SSCI?他们有什么学位?他们有的恰恰是创造性!
安徽《学术界》最近的四期,据实细腻地披露了一批学术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学术批评开展得好!附带说一下,我最近在书肆上看到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哲学思想史》,其中有关熊十力的部分全部是抄的拙作,可以说没有该书“作者”的一句话,只是把我的东西移花接木、东拼西凑而已,该书“作者”根本就没有看过熊之原著,书中有关其他思想家的述评,我未及细看,估计好不到哪里去。又,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文化学引论》,从架构到材料,不过是拙作《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的重复并扩充而已。以上“作者”以为在参考书目上列了某书,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大宰大割了。这可能主要是不懂学术规范所致。
孔子说:“行己有耻。”(《论语·子路》)“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孟子·尽心上》)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以机谋巧诈骗人的人,是不知羞耻的。君不见,有那么一些人靠抄袭、拼凑过日子,俨然大家、新秀,频频亮相于媒体,是不知耻也!在今天浮躁的世风面前,公开披露这些人,开展学术打假,整饬学术纪律,重建学术规范和谨严学风,很有必要。
【注释】
[1]本文原载于《学术权力与民主》,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换言之,它是以理论思维形式或生命体验、濒死经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一般“死亡学”中包含的大量的具体文化门类、具体科学所研讨的诸如丧葬祭祀方式、死刑、死亡税、核污染及死亡过程理论等有关死亡的形而下的问题,不构成死亡哲学的对象。当然各种宗教文化包罗的内容致广大、尽精微,其中关于死亡的形上学层面,既是宗教学的最高问题,也是死亡哲学的研究对象。......
2023-07-25
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教授们批评校方目前推崇的是权力、财富教育,有违哈佛的理念与传统。美国每一所高校,哪怕只有一千学生规模的小小的学院,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传统,办得很有特色与个性,并努力使之保持、传承下去。武汉大学区别于别的学校的特色是什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哈佛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教育,十分重视经典的导读。......
2023-07-25
明代末年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以来,迄今为止,中西文化的比较、碰撞、交流与融合已有了四百年的历史。在这一背景下,中西文化比较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同时也是十分繁复的课题,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从哲学或文化思想的路数出发,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作出深刻的探索,是很困难的。原因是文化问题,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太庞大,太复杂,太不好把握。......
2023-07-25
谢谢主持人与各位邀请我出席武汉大学博士后第十一场学术论坛,聆听文碧方副教授《〈新民说〉发表百年后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及崔涛博士等三位同人的提问与小文的答辩,给人启迪良多。梁启超的“新民说”发表的时候,中国积贫积弱,欧风美雨,坚船利炮,列强宰割,中国社会解体,中国文化处于危机之中。“文化决定论”成为思维定势,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成了替罪羊。清末民初以来,对自家文明传统的非理性的践踏、毁辱成为主潮。......
2023-07-25
恩师李德永先生于2009年7月21日18时2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少年李德永曾得到郭沫若的接引。萧萐父、李锦全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自1982年、1983年出版问世以来,先后印行约十三万册,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德永先生是该教材先秦编、宋明编的统稿人,不仅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不少内容,又下力修订甚至重写了其中的另一些内容。......
2023-07-25
正当我们准备赴京出席12月4日开幕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庆祝他九五华诞之际,却传来了他于11月26日撒手人寰的噩耗。当时冯先生耳聪目明,文思敏捷。可以说,冯先生一生的努力,一生的矛盾冲突,乃至引起学界各种各样的议论,盖在于他在寻求这种“适应”时所产生的和谐与错乱。中国知识分子以行道为安,达道为得,以挺立道德人格为安身立命的根据,这在冯先生95岁的一生中得到了印证。......
2023-07-25
李先生教育、培养了两代杰出的学人,在广东、在全国影响了两代学者。中国哲学史界有不少弟子与私淑弟子受惠于李先生的言教与不言之教,敝人即是其中之一。这两句颇能代表李先生的生命意境。李先生的平实、不争、低调,足见其人格的伟大并与李先生的入世、敬业、负责适成补充。李先生对我个人的提携、关爱,实难以言语来表达。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是李先生主持的,他是我的座师、恩师。......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