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中国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也一并纳入全球资本主义的空间整合之中。全球化加深了空间生产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不可或缺力量的重要程度,以及空间与资本融合的深度。从这种意义来说,全球化是美国文化的单向传播。......
2025-09-29
改革开放40年,上海成为举世瞩目的城市建设典范。前20年,上海的高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扩张型城市建设,以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代表,这让上海重新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进入21世纪,上海面向后工业化转型。在经历了扩张型城市化进程之后,上海正在面临内向型城市更新的挑战,城市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工业区、居住区等城市空间结构随之明显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更新主要有5种典型策略:①建设新镇以激活近郊和远郊,如“一城九镇”规划;②发展城市化区域为国际社区,如古北社区、碧云社区和新江湾社区;③转化后工业地块为创新创意园区,如江南智造、智慧桥创意产业园区;④重塑城市飞地以创造混合功能新城市中心,如上海新天地;⑤批判性保护修复与理性扩建,如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引发了周边古镇如何开发的问题(李翔宁,等,2017)。
2025年,上海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明确“建设用地规模要实现负增长”。在这种“逆生长”模式中,上海城市更新应该是更加有机的、渐进的内涵式发展:关注空间重构和社区激活,关注生活方式、围绕社区建构生活圈,改变工业化城市时期的区划;关注功能复合和空间活力,注重文化传承、营造兼具历史底蕴和现代气质的城市性格;加强公众参与和社区治理,以及强调低影响与微治理。(https://www.chuimin.cn)
2025年,上海在国内率先发布《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其界定了城市更新,主要指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可持续改善的建设活动,涉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历史风貌、生态环境、慢行系统和开放空间等;其目标:在城市资源环境紧约束下实现内涵增长,提升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并增强城市魅力;以“政府引导、规划引领、注重品质、公共优先、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依法规范、动态治理”为工作原则,开启了面向未来的城市更新。总体而言,上海的城市更新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区和工业用地的转型和转性,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二是滨水区产业和空间的转型;三是重视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四是注重公共开放空间,扩大公共绿地(郑时龄,2017)。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简称《上海2035》)的目标愿景是,建设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2035》明确城市更新是一种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以提高城市活力和城市品质为目标,在以存量用地的更新利用来满足城市发展空间需求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上海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土地利用、人口结构、功能活力、文化传承、空间品质和城市安全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上海2035》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新路径,着力在存量空间上建设一座更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全球城市。
相关文章
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中国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也一并纳入全球资本主义的空间整合之中。全球化加深了空间生产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不可或缺力量的重要程度,以及空间与资本融合的深度。从这种意义来说,全球化是美国文化的单向传播。......
2025-09-29
四不像城市:近代上海率先结缘全球化上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当中都具有独特地位,1930年代全球化视野下的上海形象尤其引人瞩目。租界作为“国中之国”,有四个突出效应,这是了解近代上海的关键。......
2025-09-29
创意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厉无畏用“一对共同成长的孪生儿”来描述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的关系。创意经济正在渗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由创意经济到创意城市的发展路径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创新的重要实践。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国,创意城市的发展意识日渐成熟,其中,北京、上海、深圳、长沙、昆明、西安等城市以各具特色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意产业集聚能力,提供了中国创意城市发展的多种思路与模式。......
2025-09-29
虽然宽泛意义的城市文化空间早就存在,但并不作为城市增长的动力来考察。基于设施模式,综合城市更新进程中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治理这4个维度,笔者认为,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可以视作城市更新的动力资源。文化空间的意义不再只是作为文化产品的承载体,而是创造、生成和转化的动态过程,刺激生产和消费的循环,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空间所在城市的文化环境的约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被束缚。......
2025-09-29
城市漫步是一种文化现象学方法。城市漫步不仅是穿越城市时的行走方式,还意味着对街道和广场上城市景观及其氛围的凝神关注。城市漫步能够提升主体的敏锐感知能力,将艺术作品所隐藏的意涵转化为显性的日常生活表述,与此同时,这也是艺术作品感知力得到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
2025-09-29
文化空间所改变的城市空间,不仅是建筑风格的转换,更是一种以人的多样性和全面发展为底蕴的新秩序,是一种基于差异凝聚的后现代秩序。分裂、不确定性、对一切普遍的或总体化的话语的强烈不信任,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标志。综合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笔者认为,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宏观环境下,文化空间所推动的城市空间新秩序,具体表现为多种功能空间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以及现实性与虚拟性的交织。......
2025-09-29
在城市政策之中出现表明,“城市更新”是一种干预行为,是一种使城市保持生命力以满足和适应人类新需求的调节机制。在政策语境中的“文化”,往往是参照机构或组织来界定的。从城市更新政策的角度来讨论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明显增多。作为一种政策话语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概念,不是静止而是动态的过程。......
2025-09-29
文化产业成为当代文化生产的主导方式,文化生产者的群像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新型文化媒介人,指从事符号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工作者。文化从业者的职业稳定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今文化生产者作为自由职业者并不少见,而以往多是铁饭碗,这是中外共同的普遍现象。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工作者的状态发生根本性改变。文化活动基本由国家机构主办,艺术展的参展作品通过文联、协会层层选拔。......
2025-09-29
相关推荐